Workflow
特惠快车
icon
搜索文档
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下调抽成
券商中国· 2025-08-22 23:21
网约车平台抽成调整 - 滴滴出行宣布年底前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 超出部分随单返还[1] - T3出行平台年底前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将从21%降至17%[1] - 曹操出行APP和小程序订单抽成比例上限由22.7%下调至22.5%[1] - 滴滴出行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抽成27%以上的订单占极少数[2] - T3出行平台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 对月完成不少于50单的司机保障流水抽成上限不超过25%[2] - 高德打车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 信息服务费上限全部降至9%[2] 司机收入与行业影响 - 平台抽成直接决定司机每单实际收益 抽成比例波动受订单类型、市场需求、奖励补贴等因素影响[3] - 降低抽成意味着司机在同样劳动时间和运营成本下能获得更多收入[3] - 网约车行业发展早期通过高额补贴和低抽成抢占市场 后期高抽成导致司机收入下降和服务质量下滑[3] - 交通运输部2022年规定各主要平台公司公布的最高抽成比例不超过30%[3] 行业监管与市场状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8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 环比增加4家[4] -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6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 日均订单环比增长1.6%[4] - 多地网约车运力过剩问题持续 平台在需求低谷时推出"一口价"等低价产品刺激需求[4] -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4] -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多地严禁强制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4] - 昆明、东莞等地要求网约车平台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4]
网约车纷纷宣布:下调抽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8-22 15:17
平台抽成比例调整 - 滴滴出行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 超出部分随单返还 [1] - T3出行平台抽成比例26%~27%的订单数量占比将从21%降至17% [1] - 曹操出行APP和小程序订单抽成比例上限由22.7%下调至22.5% [1] - 滴滴出行2024年所有订单平均抽成为14% 抽成27%以上订单占极少数 [3] - T3出行平台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 对月完成50单以上司机保障抽成上限不超过25% [3] - 高德打车推动不少于80家合作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上限不超过27% 信息服务费上限降至9% [3] 行业监管政策 - 交通运输部要求网约车平台合理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对外公开 最高抽成比例不超过30% [4] - 多地监管部门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 严禁价格欺诈和恶意压价行为 [5] - 昆明、东莞等地要求网约车平台设定抽成比例上限并公开 以规范经营服务行为 [5] 市场供需状况 - 全国共有38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经营许可 环比增加4家 [5] -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6月份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 日均订单环比增长1.6% [5] - 多地网约车运力过剩问题持续 平台在需求低谷时推出低价产品刺激需求 [5] 司机收入结构 - 司机收入包括分成和补贴 平台抽成直接决定每单实际收益 [3] - 订单抽成比例波动受订单类型、市场需求、奖励补贴等因素影响 [3] - 降低抽成意味着司机在同样劳动时间和运营成本下能获得更多收入 [3] 行业发展历程 - 行业发展早期通过高额补贴和低抽成抢占市场 后期通过高抽成实现盈利 [4] - 高抽成导致司机收入下降和服务质量下滑 不利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4]
网约车空调费纷争如何解
经济日报· 2025-08-05 06:08
网约车行业空调收费争议 - 特惠快车司机要求乘客扫码支付3元才能开启空调 并标注"特惠订单不含空调 自愿消费" 引发网络热议 [1] - 多数网约车平台规则明确禁止司机因开空调加价议价 且《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规定驾驶员应根据乘客意愿使用空调 [1] - 多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求网约车必须按乘客意愿提供空调服务 但平台对违规司机的处罚仅限扣服务分、暂停运营等 未解决根本问题 [1] 行业结构性矛盾分析 - 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现象 多地发布运力饱和预警 司机面临收入下滑困境 [1] - 平台通过低价订单吸引乘客 但对司机抽成比例未降低 进一步压缩司机收入空间 [1] - 部分平台推出高温补贴但存在时段限制、金额较小等问题 对改善司机收入作用有限 [1] 行业改进建议 - 平台应探索运价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气温、里程等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空调附加费 [2] - 建议优化高温补贴规则 实现按单实时结算 同时细化服务标准形成统一流程 [2] - 行业需从低价竞争转向精细化运营 建立清晰规范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2]
多地叫停网约车无序低价竞争,不得强迫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18:26
行业竞争现状 - 网约车行业正陷入低价竞争泥淖,多地政府约谈平台要求整改[1] - 广东清远、江西鹰潭、浙江宁波等地约谈滴滴、花小猪、高德等平台,指出存在订单价格偏低、抽佣高、派单规则随意调整等问题[2][3] - 聚合平台订单占比达36%(2.79亿单/7.70亿单),但存在未核验许可信息问题,清远市非合规订单主要来自聚合平台[2][5] 监管要求与整改 - 严禁平台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3][4] - 要求平台制定科学价格体系,停止优惠券/降价里程等恶意竞争手段,运价调整需提前公示[3][4] - 平台需清退不合规车辆/驾驶员,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接入平台的基本信息及投诉处理情况[2][3] 市场供需数据 - 全国网约车平台达385家,5月订单量7.70亿单(环比+5.9%)[5] - 司机小时收入(IPH)从2023年31元降至2024年27元,降幅12.9%[5] - 广州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13.92单,日均营收359.02元(较年初400元下降);成都日均订单14.85单,日均营收335.4元[6][7] 行业转型趋势 - 曹操出行、嘀嗒出行等已上市,T3出行、享道出行启动港股IPO,多数企业仍亏损[7] - 平台加速布局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海外市场拓展[7] - 行业从野蛮增长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未来或向平台寡头化、服务分层化、运力智能化发展[7]
网约车打一口价,原来是低人一等的?
36氪· 2025-07-10 07:54
网约车行业现状 - 网约车市场已进入饱和状态,2024年1~11月合肥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11.5单,空驶率达45%,驾驶员日均流水不足300元的占比近八成[56][57]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平台推出"一口价"模式,通过固定车费吸引乘客,但司机需承担堵车等额外成本[14][19][59] 一口价模式分析 - 一口价对乘客的优势在于价格确定(如特惠快车比普通快车便宜约25%,杭州快车均价1.6元/公里 vs 特惠1.2元/公里)[15][47] - 司机端痛点显著:堵车不计费(杭州堵车仅按0.2元/分钟计费),极端案例中4公里行程耗时半小时仅收入9.2元[50][51] - 平台派单机制导致司机被动接受特惠单,关闭特惠选项后接单量下降50%(20-30单中特惠占比过半)[43][47] 平台应对措施 - 滴滴曾测试流水保底机制,高德上线"堵车宝"补贴,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62] - 当前改革方向包括:部分城市试点"特惠计价"(基于快车实时价格打折),探索高峰期溢价/平峰期折扣的动态定价[81][82] 服务差异化困境 - 价格分层(豪华车/专车/快车/特惠)未能有效传导至服务体验,特惠快车除价格外与普通快车无显著差异[69][72] - 平台广告明确特惠快车"无额外服务"的定位,导致压缩空间转向司机收入与情绪[75][77] 行业历史演变 - 滴滴2020年首创特惠快车模式,初衷是平峰期消化过剩运力,高峰期恢复溢价[59] - 网约车普及使打车成本降低至出租车时代的1/3(用户实际支付价格对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