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菱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车市彻底告别“三菱动力”
36氪· 2025-07-24 09:45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外资品牌如大众、丰田、三菱等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启蒙和工业体系基础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 - 三菱发动机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技术合作入华,成为几乎所有中国汽车厂商从无到有的关键供应商 [1] - 三菱发动机以皮实耐用、量大便宜的特点满足了中国车企早期需求,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曾是其大客户 [4] 三菱在华发动机业务兴衰 - 1997年和1998年三菱分别投资建立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2] - 2000年前后三菱在海外遭遇生存危机,但在华发动机业务成为扭转颓势的关键 [2][4] - 2017年航天三菱第500万台发动机下线,标志着三菱发动机在华业务达到高峰 [4] - 2020年东安动力收购三菱持有的东安汽发19.64%股权,三菱开始逐步退出 [6] - 2023年沈阳航天三菱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系股东全部退出 [13] 中国车企发动机技术自主化 - 吉利2006年推出国内首款搭载CVVT技术的GL4G18发动机,奠定工业基础 [9] - 奇瑞2005年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系列发动机 [9] - 2011年前后奇瑞4T15B系列1.5T发动机热效率达37.1%,超过同期大众EA211 [11] - 主流中国车企如吉利、比亚迪、长城、长安、奇瑞等在发动机研发上均表现出持续进步 [9][11] 新能源转型对发动机业务影响 - 新能源产业减少对发动机依赖,弱势车企倒闭导致三菱发动机需求锐减 [2][6] - 东安动力转型成功,2022年销量61.34万台,营收57.67亿元,净利润破亿 [13] - 东安动力2023年成为国内独立汽油机企业市占率第一,与新势力企业深度合作 [13] - 东安动力提出2026年挑战整机销量100万台,2027年挑战收入100亿元的目标 [13] 三菱退出中国市场原因 - 中国车企发动机自研能力提升导致三菱发动机需求减少 [6] - 新能源转型加速,传统发动机业务盈利能力下降 [13] - 三菱自身战略调整,重新评估区域策略后决定彻底退出 [13]
终止发动机合资业务,三菱汽车在华全面退场
北京商报· 2025-07-23 18:34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终止与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全面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 [1] - 航天三菱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汽车等股东退出 [2] - 三菱汽车退出在华发动机合资业务,标志着其在华版图全面退场 [4] 航天三菱历史与市场表现 - 航天三菱成立于1997年,由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共同组建 [2] - 1998年开始生产发动机,曾占据国产车型三成市场份额 [2] - 为长城、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自主品牌部分车型提供发动机 [2] 中国汽车市场变化 - 2024年国内乘用车销量2260.8万辆,同比增长3.1% [2] - 传统燃料乘用车销量1155.8万辆,同比下降17.4% [2] - 新能源汽车销量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其中纯电车型771.9万辆,同比增长15.5% [2] 三菱汽车在华整车业务 - 广汽三菱2017-2019年销量分别为11.73万辆、14.4万辆、13.3万辆 [3] - 2018年广汽三菱销量同比增长超二成,欧蓝德年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 [3] - 2022年广汽三菱产能利用率仅为3.33% [3] - 2023年三菱汽车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广汽三菱重组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 [3][4] 行业专家观点 - 中国车市加速向电动化转型,中国品牌发动机自主研发能力提升 [3] - 三菱汽车发动机逐渐边缘化 [3] - 三菱汽车表示因中国汽车产业快速转型而重新评估战略并决定退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