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蓝德

搜索文档
时代的眼泪,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观察者网· 2025-07-23 21:0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终止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并终止合资伙伴关系,意味着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1] - 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原投资人退出,新进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为投资人 [2] - 三菱汽车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发动机业务一度占据国产车型三成市场份额 [2] 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历程 - 三菱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公司,销售第一代帕杰罗 [2] - 90年代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两家合资公司,为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发动机 [2] - 21世纪初年销量一度突破14万辆,力压本田成为日系车销量冠军,但随后因市场竞争和帕杰罗刹车事故影响逐渐边缘化 [5] 三菱汽车在华合资业务 - 2012年与广汽集团组建广汽三菱,推出欧蓝德、劲炫等SUV车型,2018年销量恢复至14万辆以上 [5] - 2020年以来销量由10万辆以上降至2022年的3万余辆,最后推出的纯电动SUV阿图柯未能挽救市场份额 [7] - 2019年起逐步终止合资业务,先后出售东安三菱股份、退出东南汽车股份,广汽三菱工厂于2023年停止生产并重组 [7] 三菱汽车在华业务终结 - 2023年初广汽三菱工厂停止生产,10月宣布重组,重组后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 [7] - 2024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合资业务终止,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最后一块商业版图落幕 [7]
终止发动机合资业务,三菱汽车在华全面退场
北京商报· 2025-07-23 18:34
此前,三菱汽车终止在华发动机业务已有征兆。据天眼查,今年7月2日,航天三菱已更名为"沈阳国擎 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同时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股东已悄然离场,股东变更后的名单中出现北京 赛苜科技有限公司。 资料显示,航天三菱成立于1997年,由三菱汽车与中国航天汽车等企业共同组建。1998年,该公司开始 生产发动机,并向三菱品牌汽车制造商及众多中国车企供货,曾在国产车型中占据三成市场份额。 随着发动机合资业务终止,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7月23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三菱汽车已 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并全面停止该合资 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 随着本次退出在华发动机合资业务,三菱汽车在华版图全面退场。 北京商报记者 刘晓梦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和中国品牌崛起,广汽三菱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数据显示,2022 年,广汽三菱产能利用率仅为3.33%。2023年,三菱汽车宣布将退出中国市场,同时广汽集团发布公告 称,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关联交易公告》,拟对广汽三菱、广汽三菱汽车销售公司实 施股权调整等重组事项,重组完成后广汽三菱将成为广汽 ...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7月18日)
乘联分会· 2025-07-18 16:55
国内新闻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将征收范围调整为"每辆零售价格90万元(不含增值税)及以上",并对纯电动、燃料电池等车型仅在零售环节征收消费税 [6] - 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50%,泊车辅助驾驶技术在中高端车型渗透率超过20%,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竞争核心 [7] - 上海口岸上半年汽车出口127.5万辆,同比增长13%,"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58.4% [8][9] - 四川"新三样"产品产量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 [10] - 重庆计划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区县覆盖率达90%,打造西部领先的回收利用产业基地 [11] - 中欧双方同意设立工作组,就汽车领域数据跨境流动开展合作 [12] - 一汽红旗用户突破200万,成为中国豪华车品牌首家 [13] - 广汽集团进军英国市场,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交付两款埃安电动车型 [14] 国外新闻 - 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量增长4.6%,但出口额同比下降25.3%,受美国加征25%关税影响 [14] - 南非政府推出电动车生产激励措施,计划扩展充电基础设施以推动电动车普及 [15] - Stellantis计划投资12亿欧元将摩洛哥工厂产能翻番,预计创造3100个直接就业岗位 [15] - 三菱汽车将在北美推出混合动力车型,欧蓝德SUV从2026款改为混动版 [16] 商用车 - 一汽解放发布GS280、GD300油气智慧动力域和ER260、EE270新能源智慧动力域产品,展示商用车动力系统前沿突破 [17][18] - 金龙获"和谐共益"称号,其绿色交通方案落地尼泊尔,助力"一带一路"低碳出行 [19] - 徐工新能源重卡石家庄直营店开业,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20] - 远程超能VAN西部上市,实现6-13立方米城配物流市场全覆盖 [21]
关税冲击掀起连锁反应 三菱汽车上调美国市场售价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14:41
三菱汽车调价措施 - 三菱汽车上调三款美国市场汽油车型售价 包括欧蓝德 欧蓝德运动版和奕歌 平均涨幅达2.1% [1] - 调价从周三起生效 仅适用于新交付车辆 展厅现车不受影响 公司称此为常规调整 含应对通胀措施 [1] 日本车企受关税冲击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日本车企面临190亿美元损失 可能波及日本国民经济 [1] - 丰田4-5月营业利润预计损失1800亿日元(约12亿美元) 日产 本田和斯巴鲁均面临数十亿美元损失 [1] - 斯巴鲁美国销售车辆中约50%依赖进口 受关税影响显著 [1] 汽车行业经济地位与政策困境 - 汽车行业占日本GDP的10% 占对美出口三分之一 迫使日本政府需与美协商降低25%汽车关税 [2] - 日本首相未在G7峰会达成贸易协议 且钢铁铝关税已升至50% 其他商品关税7月将从10%升至24% [2] 车企战略调整动态 - 本田推迟加拿大110亿美元电动车供应链扩张 将思域混动生产从日本转移至美国 [2] - 斯巴鲁重新评估所有投资 日产暂停美国市场墨西哥产SUV订单 马自达停止阿拉巴马工厂车型对加拿大出口 [2]
安庆衡: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事件对中国汽车大企业并购的启示
36氪· 2025-06-13 10:20
行业并购案例研究 - 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案以383亿美元完成,创下世界工业史上最大兼并记录,随后又收购三菱34%股份和现代10.5%股份,试图构建全球汽车帝国[5] - 并购后文化冲突显著,奔驰与克莱斯勒业务难以融合,三菱与现代相继退出,最终克莱斯勒被出售给Cerberus基金,戴姆勒恢复独立运营[12][36][88] - 中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合并传闻持续多年,长安汽车近期升格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合并进程可能暂缓[1][89] 跨国合作与战略调整 - 北汽集团利用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的契机,重组北京吉普并引入奔驰轿车项目,解决长期亏损问题[8] - 戴姆勒退出三菱和现代时股价高位套现,分别获得7.4亿欧元收益,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业务[13][36] - 北京奔驰项目获批后同时生产奔驰和克莱斯勒300C车型,但双品牌运营困难最终导致克莱斯勒退出[77][79] 管理层变动与治理挑战 - 戴姆勒董事长施仑普提前两年半离职,蔡澈接任后公司市值单日上涨37亿欧元,反映市场对战略调整的认可[80][82] - 北京奔驰CEO人选博弈激烈,美籍华人Joe Chao因文化冲突和权力斗争任职一年即被德国高管取代[45][73][75] - 施仑普全球扩张战略受挫,过度依赖小圈子决策,对亚洲市场理解不足导致三菱、现代投资失败[15][17][84] 运营管理与文化冲突 - 戴姆勒并购后奔驰与克莱斯勒各自保持独立运营体系,美国团队主张精益生产与德国传统模式产生激烈冲突[37][71] - 北京奔驰建设期间面临双重汇报体系,克莱斯勒派驻高管与德国项目组权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43][46] - 合资企业中外方关于CEO权力的分歧持续,德方最终通过人事更迭确立控制权,但过渡期损失运营效率[75][76] 注:所有数据与事件均基于原文所述,未添加外部信息或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