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长牛尊
icon
搜索文档
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什么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30 06:57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是国内首个聚焦商代晚期殷墟手工业成就的专题特展 [4] - 展览由天津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联合主办,包含“百工通览”、“营造商邑”、“器用皆工”、“制礼作乐”、“车马交通”五大单元和一个独立小单元“大商制造:牛” [4] - 展览共展出180余件(套)商代文物,涵盖手工业成品、半成品、原料、生产工具等 [4] 代表性展品与工艺成就 - 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与天津博物馆藏牛形玉饰在展览中实现跨越3000年的对望 [5] - 展出的带盖小铜鼎是迄今发现最小的商代青铜鼎,高度和重量与一枚鸡蛋相当,而后母戊鼎的高度是其26倍,重量是其近1.7万倍 [5] - 亚址铜方尊采用分铸法工艺,其肩部的兽头可单独铸造并通过类似榫卯的结构与本体连接,方便装取,设计巧妙 [7] - 龙形玉玦作为传世品,通过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同类型玉器互证,可确定其为商代高等级贵族用器 [9] 展览设计与文化解读 - 策展团队通过文物组合提升观展体验,例如将刻有“鼓”字和“舞”字的甲骨并列展示,拼出“鼓舞”一词 [6] - 展览通过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物的“互证”,结合摆放位置、共存器物等信息,全面还原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 [9] - “祼祭”展柜通过玉柄形器、铜觚等文物与线图、铭文共同还原了商代“人神沟通”的重要仪式场景 [9][10] - 展览展出了具有生活气息的物品,如3000年前的“搓澡神器”陶(左爽右瓦)和用于解绳结的“解带神器”龙首纹玉觽,体现技艺的千年传承 [7]
甲骨刻商史,酒器藏礼魂:中华酒对话殷墟,守护三千年文脉流淌
搜狐网· 2025-07-07 15:35
节目概况 - 文化探访节目《馆长带您品味中华》第二期《殷墟篇》上线,话题包括商代女战神、甲骨文和商代车马坑等引发关注 [1] - 节目由新华社“中国名牌”推动,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为内核,走进代表性博物馆对话文博专家,挖掘文化传承的自信力量 [3] - 节目在殷墟博物馆副馆长郭卫兵引领下,由主持人艾诚带领观众触摸甲骨刻痕、凝视青铜纹饰,解码文明真相 [5] 殷墟文明与考古发现 - 殷墟是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经考古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 [5] - 地下展陈区有23座商代车马坑,展现了高超造车技艺和礼制规范,甲骨文“车”字记录了中国最早的交通事件 [7] - 截至2025年5月,殷墟已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是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系统,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约1000年 [7] - 青铜器如司母辛鼎和亚长牛尊展现了商代范铸工艺巅峰,纹饰具有狞厉之美 [9] - 甲骨卜辞记载商王武丁妻子妇好曾率军征讨二十多个方国,其墓葬实证了商代女性的特殊地位 [9] 商代酒文化与酒器 - 殷商是酿酒重要发展时期,酒文化与礼制结合,殷墟出土大量青铜酒器印证了酒在祭祀宴飨中的核心地位 [10] - 以妇好墓出土的468件青铜器为例,酒器数量约占74% [10] - 妇好鸮尊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铜尊,代表商代象物铸器的审美突破 [10] - 亚长牛尊以灭绝圣水牛为原型,纹饰多达二十余处,其铸造工艺至今无法完全复原 [10] 品牌文化合作 - 中华酒作为节目战略合作伙伴,以文化守护为桥走进殷墟,践行民族品牌使命担当 [1] - 酒是中华文明传承重要载体,中华酒自1959年诞生,历经66年,作为重大活动用酒见证民族发展重要时刻 [12] - 公司坚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以酒为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12] - 公司此前携手《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和《中法新甲子》对话等文化活动,如今与《馆长带您品味中华》共赴殷墟感悟文化底蕴 [14] - 未来将持续助力像殷墟一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15]
排队四小时的殷商展,值不值得一看?|博物馆巡游
经济观察报· 2025-06-05 09:05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看见殷商",为首博东馆继三星堆展后推出的重磅大展,高峰时段需排队四小时进入展厅[1] - 展览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级加重点文物超50件(套)[1] - 多件展品为首次进京亮相,包括妇好鸮尊、青铜亚丑钺等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1][3] 重点展品 - 妇好鸮尊:殷墟出土后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和国博的两件鸮尊首次实现50年后的重聚,器身纹饰包含云雷纹、饕餮纹等七种纹样[1][2] - 青铜亚丑钺: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钺器时隔50年首次聚首,器形装饰人面纹,兼具威严与萌态[3] - 亚长牛尊:殷墟唯一牛形青铜尊,全身布满龙鸟虎象等动物纹饰,出土时严重破碎经修复后展出,头部铭文"亚长"可通过反光镜观察[3] - 陶鬲形猪首盖盉:温酒容器,猪首造型与小猪佩奇高度相似,肩部饰三角绳纹,腹部为细绳纹[3] 其他展品 - 铜器类:包括"癸举"铜提梁卣、蝉纹青铜刀、崇阳铜鼓、铜方彝、铜方爵等[3][5][6] - 玉器类:展出玉野猪头、玉调色板、镶嵌绿松石玉戈等[4][6] - 特殊器型:含青铜带鋬觚形器、兽面纹青铜冑、龙形觥、八角形衡饰等罕见文物[5]
文博日历丨来这个博物馆,见证时隔半个世纪的团聚
央视新闻· 2025-06-02 09:44
殷商文物特展 - 妇好鸮尊作为商朝"六边形女战士"妇好的象征 由武丁铸造以纪念爱人 1976年出土后分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 此次实现三千年后首次重逢 [1] - 亚醜钺与兽面纹铜钺作为商代铜钺代表 1965年出土后分别收藏于山东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是两者分离36年后的首次合体展出 [4][5] -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与商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展现古蜀文明特征 前者具有黄金皮肤与凸出眼球 后者以夸张五官造型展现高辨识度 [7] 文物艺术特征 - 亚长牛尊以商代野生水牛为原型 周身装饰20多种动物纹饰 包括牛腹两侧的猛虎图案 体现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祭祀功能 [8][9] - 龙形觥采用独特舟形设计 器身装饰大小龙蛇鳄鱼等20余种纹饰 是目前青铜器中唯一具有此造型的文物 反映商代对龙的崇拜 [9] - 铜质手形器以精确解剖结构铸造右手 指关节与指尖细节处理精湛 展现3000年前青铜工艺水平 [8] 展览文化价值 - 特展汇集妇好鸮尊 亚醜钺等殷商代表性文物 通过文物"重聚"形式系统展示殷商500年历史文化 [2] - 展品涵盖青铜器 金器等多元材质 包含祭祀用具 生活器具等类别 全面反映商代社会文化与工艺成就 [7][8][9] - 古蜀文明与中原商文明文物同场展出 呈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7]
看见殷商 权威解码
北京晚报· 2025-05-21 19:23
展览概况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览 汇集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 展览面积1720平方米 [1] - 策展团队联合国内权威商周考古专家 经过7轮论证筛选文物 确保学术深度与公众兴趣结合 [3] - 展览融入最新考古成果 参考湖北盘龙城 北京琉璃河等遗址发掘资料 [3] 文物亮点 - 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亚长牛尊 铜手形器首次外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库房的玉调色盘为出土后首秀 [3] - 成都金沙遗址铜人形器因造型奇特被称"航天服" 山西博物院龙形觥因"奶凶"造型受关注 [4] - 湖北省博物馆崇阳铜鼓为中国仅存商代兽面纹青铜鼓 借展过程需国家文物局协调 [4] - 三星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鹰形铃为电影《哪吒》"结界兽"灵感来源 [5][16] 布展细节 - 文物运输采用防震 防潮 防尘特制包装 妇好鸮尊使用恒温恒湿箱体与防震悬浮包装 [5] - 专业运输公司配备GPS定位和温湿度监控 安保全程护送 借展单位派保管员随行 [5] - 展览开篇展示商代"小王子"雕像 胸部刻有商王姓"子"字 [10] 展览特色 - 通过甲骨文证实《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 青铜器纹饰揭示山东 江西 四川等地文化联系 [5] - 设置MR设备互动区 观众可虚拟敲响崇阳铜鼓 [14] - 文创产品丰富多样 吸引观众参与 [24] 历史背景 - 商王朝持续500余年 夏商周时期中原与周边交流奠定中华文明发展基础 [2] - 甲骨文从天干地支环形装饰中垂落 象征商代文明穿越时空 [9]
妇好鸮尊“出差”记
河南日报· 2025-05-19 08:10
展览概况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 338件(套)商代文物参展 来自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 [2] - 河南省8家文博单位支持215件(套)展品 包括妇好鸮尊 亚长牛尊等代表性文物 [2] - 展览全景式呈现殷商文明 涵盖安阳殷墟 山东苏埠屯 湖北盘龙城 江西大洋洲等遗址出土文物 [2] 重点文物 - 妇好鸮尊时隔近50年重聚 分藏于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孪生兄弟"首次同展 [2][4] - 殷墟博物馆商代玉刀亮相 为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龙牙刀"原型 [2] - 展品展现中原文化底蕴 殷商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甲骨文彰显文明特性 [4] 文物运输 - 妇好鸮尊运输采用恒温气垫减震车 车厢环境与文物库房一致 时速不超过80公里 [3] - 专业文物运输团队使用无酸棉纸 PE板等材料多层保护 全程监控确保安全 [3] - 文物交接执行严格"点交"程序 包括详细观察 拍照记录 确保流转责任明确 [3] 布展过程 - 妇好鸮尊布展需3位专业人员协作 采用透明细线固定器盖 确保文物安全 [4] - 两件鸮尊跨越700公里完成布展 在展厅形成对望展示效果 [4] - 策展人表示文物短暂相聚弥足珍贵 实现全国文博爱好者的共同期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