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金融资产
icon
搜索文档
2026年度展望: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或进入中长期升值周期
东吴证券· 2025-11-07 12:09
核心观点与周期展望 - 2025年标志着人民币过去3年贬值周期的结束,并可能开启新一轮中长期升值周期[1] - 预计202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升至6.70-6.80,并有望渐进升向6.40-6.50[1][22][60] - 2025年初至11月5日,在岸人民币(USDCNY)累计升值2.40%,离岸人民币(USDCNH)累计升值2.80%[6] 汇率结构性变化 - 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与对美元单边汇率走势分化,2025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年内累计下跌3.37%[8] - 两种汇率报价的动态相关系数从2022年的-0.81下降至2025年11月的约-0.30,显示"脱钩"趋势[8] - 出口结构多元化,2025年1-9月对美国出口份额降至11.4%,而东南亚国家联盟占比升至17.5%[31] 经常项目与贸易基础 - 2025年商品贸易推动经常项目顺差回正,9月单月经常项目顺差达639亿美元,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达724亿美元[18] - 2024年中国全球商品出口份额环比回升0.48个百分点至14.62%[18] - 出口企业累积的"待结汇盘"规模约为4650亿美元(截至2025年9月末)[24] 国际收支与投资头寸 - 2025年上半年私人部门海外净资产头寸首次转正,达1819.14亿美元[11][14] - 2025年二季度私人部门对外证券投资净负债为4665.15亿美元,但较去年同期减少1558.67亿美元[11] - 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逆差规模为713.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改善21.78亿美元[15] 证券投资与外资流动 - 2025年证券投资结售汇转为顺差,截至9月末累计顺差105.71亿美元[34] - 外资在2025年增持A股6229亿元,但减持人民币债券3881亿元[34] - 沪深300指数风险溢价(1/PE)回落至7.06%,处于2018年以来前15%分位数水平[1][44] 利差与汇率政策 - 10年期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在2025年上半年一度达260个基点,预计2026年回升至-200个基点以内[1][52] - 2025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表现出辅助对外经贸关系的色彩,逆周期因子在关键时点主动调整[56][58] - 2025年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掉期点累计回升1166点,降低了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对冲成本[45][48]
每日机构分析:11月4日
新华财经· 2025-11-04 19:39
人民币汇率与资产前景 - 东吴证券认为人民币或进入新一轮升值周期,受益于坚实的商品出口基本盘、外资回流人民币金融资产以及美元中长期走弱初显[1] - 物价合理回升具备三方面有利条件:消费需求方面,长期人口、产业、财政转型将带动居民收入提升,未来十年人口高峰与消费高峰同向移动预示消费总量更乐观[1];货币流动性方面,央行启动国债买卖及财政化债推动财政存款向居民和企业转移,促使M1增速在过去一年明显回升并带动PPI反弹[1] - 外资回流人民币金融资产是支撑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1] 美联储政策与美元走势 - 美元自三个月高位小幅回落,因投资者权衡美联储官员在是否继续降息问题上的分歧言论[2] - 美联储官员古尔斯比表示不急于再次降息,因通胀仍高于2%目标;理事米兰认为当前政策仍过于紧缩;戴利对12月再度降息持开放态度;理事库克未对进一步降息作出承诺[2] 美股市场展望 - 华尔街多位大型投行CEO警示,投资者应为未来12至24个月内股市可能出现逾10%的调整做好准备[2] - 摩根士丹利CEO与高盛CEO认为未来可能出现显著回调,但这属于市场周期中的常见现象[2] - Capital Group总裁兼CEO迈克·吉特林指出企业盈利依然强劲,但估值是当前的主要挑战[2] 欧债市场动态 - 荷兰国际银行策略师表示,欧元区政府债券收益率的每日波动几乎完全受美国走势主导,因本地区缺乏足以改变方向的内部因素[3] - 市场当前押注未来三个月内10年期收益率波动率将降至202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为套利交易提供了有利环境[3] 日本银行业与货币政策 - 瑞穗金融集团CEO有信心认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促增长政策以及日本央行的加息将推动银行业务扩张[3] - 市场普遍预计日本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将基准利率从当前的0.5%上调,瑞穗CEO认为日本央行还有一到两次加息的空间[3] 澳洲联储政策预期 - 凯投宏观预计澳洲联储将在2026年下半年实施两次各25个基点的降息,因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可能比预期更趋宽松,促使通胀压力回落[4] - 穆迪分析认为,澳洲联储最早也要到2026年中才可能降息,且取决于通胀出现令人信服的下降,目前12月和明年2月降息的可能性已被排除[4][5] - 穆迪分析指出,考虑到政策反转的政治与沟通成本,澳洲联储几乎不可能再次加息,将维持观望立场,寄希望于私人需求自行降温和生产率的改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