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仙人掌音乐节
icon
搜索文档
跟着演出去旅行 成都青羊编织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
搜狐财经· 2025-07-02 21:47
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 - 青羊区2024年共举办各类演出超3000场,票房收入约2亿元,形成文旅融合消费新范式[1] - "五一"假期青羊区累计接待游客278.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演艺演出表现亮眼[6] - 非遗博览园自2019年起累计举办超40场户外音乐节,2021年创下一年8场的峰值纪录[4] 音乐节经济效应 - 成都仙人掌音乐节未开演已吸引大麦平台6万"想看"点击量[3] - 2025草莓音乐节首日观众2.3万人次,两日累计5万人次,跨城观众占比达50%[4] - 跨城乐迷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领域全面开花,形成"票根经济"效应[4][5] 文化演艺品牌建设 - 《花重锦官城》跻身成都十大文化新品牌,2022年上演以来吸引数万观众打卡[1][6] - 四川大剧院推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乐和长歌》和音乐剧《古蜀·三星堆》[6] - 明堂NUSPACE年办近100场演出,西村LIVE举办夏至音乐日等多元文化活动[6] 暑期演艺市场动态 - 四川大剧院暑期将上演《英歌》《王阳明》《孔雀》等非遗及经典舞剧[7] - 文殊坊妙剧场暑期常态化演出《花重锦官城》,以剧目作为城市文化窗口[9] - 非遗博览园将迎来《遗忘的时光》等影视剧取景拍摄[9] 影视综艺文旅联动 - 微短剧《她的月光曲》《我的军师是孔明》融入青羊市井元素创新文化传播[9] - 综艺《哈哈哈哈哈》在青羊取景后获腾讯全网热搜第一,话题讨论量4.9万[9] - 影视作品取景地预计将吸引游客打卡,形成"镜头旅游"新趋势[9]
从麦田到仙人掌,10万乐迷点燃黄陂消费热潮!
搜狐财经· 2025-05-06 08:37
近期,武汉空港音乐广场成为了全国乐迷的聚集地,两期重磅音乐节——麦田音乐节和仙人掌音乐节相继举办,崔健、许巍、老狼、郑钧、赵 雷等顶流歌手纷纷登台,吸引了全国近10万乐迷热情奔赴,为江城武汉带来了一场集音乐、消费、文旅于一体的盛大狂欢。 音乐节的核心亮点在于其强大的顶流阵容和沉浸式体验,明星效应无疑是音乐节的最大流量密码。崔健的《花房姑娘》、许巍的《蓝莲花》、 老狼的《同桌的你》、郑钧的《赤裸裸》、赵雷的《我们的时光》等经典曲目,每一首都引发了现场乐迷的大合唱。 高铁轰鸣与乐迷呐喊相呼应 音乐节带来的不仅是音乐上的享受,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了解,音乐节期间,空港新城周边餐饮消费、住宿消费、交通消费大幅提 升。客流辐射效应亦十分明显,汉口北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销量同比增长45%;木兰景区联动效应显著,假期首日当天超20万人游黄陂。 木兰景区人气火爆 值得一提的是,"空港+"联动模式在音乐节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从空港音乐广场到汉口北市集,再到木兰天池等景区的旅游动线, 让乐迷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还能游览周边的美景。打卡空港麦田、观赏空港落日航班等创新联动模式,不仅丰富了乐迷们的体验,也为周边 产业带来 ...
五一近30场音乐节混战,谁能笑到最后?
36氪· 2025-04-28 18:35
音乐节市场概况 - 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官宣近30场音乐节,呈现爆发式增长 [1][3] - 音乐节地域分布下沉趋势明显,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成为主力,如宝鸡、衢州、银川、滁州、伊犁等地首次出现大型音乐节 [5] - 头部音乐节IP如超级草莓、HITC、仙人掌等通过差异化阵容(如粤语歌手、独立音乐人、国际艺人)强化地域特色 [3] 音乐节阵容特点 - 艺人演出强度显著提升,如薛之谦、二手玫瑰5天内参演5场音乐节,赵雷、老狼等参演4场 [6] - 跨界艺人大量涌入,包括演员(赵露思、张晚意)、综艺咖(岳云鹏)、网红等首次出现在音乐节海报 [7] - 国际艺人占比提升,如泡泡岛音乐节邀请YIN YIN、Tokyo Ska Paradise Orchestra等海外音乐人 [1] 市场运营与商业化 - 音乐节带动文旅消费效果显著,太湖湾音乐节跨省观众占比超70%,2024年五一期间为当地带来22万人次客流量 [14] - 品牌合作深度绑定,如泡泡岛音乐节与喜力啤酒合作,相关话题在抖音获19.9亿次播放 [16] - 票房表现分化,跨界艺人未能显著提升售票率,如元气森林音乐节两日票房未售罄 [11] 行业竞争与趋势 - 行业进入洗牌阶段,主办方面临成本上升(艺人出场费增长)与用户辨别能力提升的双重压力 [16] - 差异化运营成为关键,如银河左岸通过艺人类型分组排期、保障夜排安全等措施优化体验 [11] - 长期主义导向显现,头部主办方强调操盘能力与细分市场定位的重要性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