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icon
搜索文档
2025高考志愿填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析
专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0年2月由西安交通大学设立,是全球首个该领域本科专业,直接响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3] - 专业设立背景与全球能源转型及中国"双碳"目标紧密相关,旨在解决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推动核心技术突破[3] -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2024年新增装机43.7吉瓦/109.8吉瓦时,占全球60%,累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越抽水蓄能(占比56%)[3] - 国际竞争聚焦锂电、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储氢、钠离子电池等技术领域,中国在锂电产业链已建立领先优势[3] 专业特点 - **国家战略导向**:培养方向直接对接"双碳"目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国家任务[5] - **跨学科融合**:整合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工程问题解决能力[6] - **产教协同创新**:采用校企双导师制,依托产业平台(如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衔接[7] 就业前景与发展潜力 - 就业覆盖能源、动力、汽车、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方向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及继续深造[8] - **代表企业**: - 能源电力: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10] - 电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10] - 电池集成: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华为[10] - **职业路径**: - 技术深耕(研发中心/科研院所) - 工程管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 - 交叉转型(能源投资分析/碳资产管理)[14] 院校布局与培养特色 - **全国布局**:截至2025年6月,103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覆盖27个省份,含26所211院校(占比26.2%)和11所985高校[11][15] - **985院校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全球首创)、厦门大学、哈工大、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11] - **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西安交大、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11] - **211院校特色案例**: - 北京科技大学:构建"电化学储能+工业储能+智慧储能"四纵四横格局,含4名国家级人才[19] - 华北电力大学: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储能实验室,20余名教授团队[20]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聚焦锂电材料、储氢装备、液流电池技术,实施本博贯通培养[20] - 武汉理工大学:配备PACE中心、Ricardo培训中心等6个省级科研基地[21] 行业数据与趋势 - 中国新型储能市场预计2030年累计装机超200GW,2024年全球储能梯队中中美以超10GW装机量断层领先[26] - 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扩容,2024年储能企业出货量榜单显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占据主导[26]
“数”说高校专业调整,“未来风口”专业是哪些?
央视新闻· 2025-05-11 12:01
专业调整趋势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撤销、调整专业点3424个,29种新专业亮相,首次设立"战略急需专业"超常设置机制[1] - 近五年"双一流"高校新增专业1068个,其中工学类501个占比47%,理学131个,管理学86个[4][5] - 新增专业中"智能""智慧"相关达203个,近十年全国高校新增"智能""智慧"专业2146个,近五年占比70%[9][11][13] 热门新增领域 - 人工智能专业五年内41所"双一流"高校新增,位列榜首,与国产大模型、人型机器人等技术发展直接相关[7] - "储能科学与工程"快速落地天津大学等高校,聚焦新能源和储能材料,服务"双碳"目标[8] - "运动训练"新增25个,复旦大学等25所高校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同步新增"冰雪运动""足球运动"等细分方向[16][17] 战略新兴专业 - 2024年新设29种专业包括"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国家战略领域[20] - "低空技术与工程"被列入战略急需专业,北航等6所高校首批招生,呼应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部署[24] - "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瞄准尖端科技,"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聚焦民生需求[21][22] 学科交叉与文科革新 - "智能+"向非工科拓展,中国传媒大学设"智能影像艺术",北师大设"人工智能教育"[12] - 新文科建设加速,华中科大设"计算金融",人大等38所高校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25][26] 专业撤销动态 - 全国高校撤销专业数量连年攀升,山东大学停招27个专业,四川大学撤销电子科学与技术等31个专业[30][33][34] - 撤销原因包括师资不足、就业表现差、招生率低及产业更迭导致的专业滞后[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