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

搜索文档
高校密集调整院系专业设置 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7:27
高校专业调整动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度申报4个新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 同时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已停招专业 [1]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 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 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 [1]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度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 同时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专业 [2] 新兴产业驱动专业设置 - 麦可思研究院统计显示 2025年高校拟增设专业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数量居前 单专业申报量均超10个 [2] - 多所"双一流"高校近期密集成立新学院 聚焦人工智能、空天技术、量子科技、AI+等前沿领域 [2] - 教育部要求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生物技术、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3] 传统专业裁撤趋势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 [4]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转向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 [4] - 专家指出高校需收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专业 将资源集中投入高精尖领域 [4][5]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首年招生分数线比肩985高校 [5] - 传统高校需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聚焦特色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5] 教师分流机制 - 专业撤销后教师可分流至相近专业、公共基础课或转岗行政/教辅岗位 [5] - 部分高校建立保障措施 如安徽工业大学明确要求做好教师分流与转岗安排 [6] - 专家补充部分教师可转向研究生培养或调动至其他高校 [6]
高校密集调整院系专业设置,近五年撤销本科专业TOP5都有谁
第一财经· 2025-08-09 17:18
高校专业调整背景 - 高校专业设置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增加新专业同时裁撤不适应专业非常重要[1]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提出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优化专业设置[4] 高校专业调整动态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度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4个新专业,申请撤销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等6个已停招专业[2] - 湘潭大学2024年申报运动训练专业,撤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预备案电子信息材料专业[2] - 东北师范大学2025年度拟撤销财政学等7个本科专业,拟新申报数据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3] 新增专业趋势 - 2025年申报增设数量排名靠前的专业包括低空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机器人工程等,拟增设数量均超过10个[3] - 多所"双一流"高校密集成立新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空天技术、量子科技、AI+、信息传播等领域[3] - 教育部支持高校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相关专业[4] 撤销专业情况 - 2020-2024年高校撤销专业数量前五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0个)、公共事业管理(138个)、信息与计算科学(123个)、市场营销(104个)、产品设计(93个)[5]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因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渐行渐远,部分学校选择停办该专业并单独开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5] 专业调整影响与应对 - 高校需加快存量资源优化配置,把有限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和高精尖人才培养上[6] - 专业被撤销后教师分流方式包括:分流到相近专业、讲授公共基础课、转岗行政或教辅岗位、跳槽到其他学校[6][7] - 部分高校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建立保障措施帮助相关教师完成教职转换[7]
人工智能冲进热门专业 Top10:有人年薪百万,有人毕业即失业
搜狐财经· 2025-07-30 23:21
行业趋势与人才需求 - 2025年工学专业热度断层领先,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进入热门专业Top10,考生对AI就业前景期待较高[2] - AI教育赛道快速扩张与产业界人才需求形成呼应,Meta CEO扎克伯格从OpenAI挖走数十名骨干,签约奖金高达1亿美金[2] - 猎聘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AI技术新发职位增长36.82%,国内AI人才缺口突破500万,技术类人才尤为紧缺[9][12] - 高科技领域增长强劲,AI相关岗位在TOP20增速职位中占六席且增速超30%,机器人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增速超50%[13] - 互联网大厂持续保持AI人才净流入,字节上半年人才流入/流出比达1.71,传闻以八位数年薪挖角顶级技术负责人[13] 就业市场两极分化 - 顶尖名校AI毕业生年薪差异显著,985高校硕士生范哲获45万至70万年薪offer,同届有人毕业即年薪百万[4] - 211高校硕士生吕翔宇因缺乏实习经历未获大厂AI岗面试,最终签约中厂后端开发岗年薪约30万,同班"卷王"最高获70万年薪[5][6] - 二本院校AI专业毕业生张扬投递300份简历无果,HR直言"本科AI专业太水",最终转行运营并备考公务员[7][8] - 脉脉数据显示41.07%国内AI头部公司员工求职状态为"正在看机会",超1000家AI公司争夺人才但校招门槛极高[11] 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 - 部分高校AI课程体系残缺,机械照搬理论课,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二本院校实验室仅有两张3090显卡难以满足需求[14] - 企业更看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人才,应届生因缺乏经验被边缘化,校招要求顶尖985院校+高度匹配实习经历[11][12] - 专家建议分层育才,校企共设课程并共享设备,本硕博贯通培养,用算法或产品成果替代论文[15] - AI人才需文理兼通,高端人才极度稀缺,本科可先学物理再攻AI,能力培养比学历对口更重要[15] 行业竞争与岗位饱和风险 - AI技术岗位呈现结构性矛盾,企业高喊500万缺口但普通毕业生难觅工作,供过于求现象显现[9][11] - 部分算法工程师工作仅调用现成模型,门槛低且可替代性强,岗位趋饱和可能加剧就业不平等[12] - 外媒报道Meta、OpenAI等公司以亿级年薪争夺顶尖人才,但对普通毕业生职位经验要求过高[12]
山东今年高考本科录取呈现新趋势
大众日报· 2025-07-29 09:08
高考志愿填报趋势 - 2025年山东高考录取进程中临床医学专业呈现降温态势而人工智能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热度持续攀升[1][2] - 考生选择逻辑受实用性、确定性追求及长期培养成本考量影响[2] 临床医学专业变化 - 37所高校临床医学专业2025年在山东投档位次均下滑:清华大学临床医学类最低位次下降26位至109位北京大学医学部下降34位至255位浙江大学医学院下降283位至1197位[3] - 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位次显著下降:齐鲁医学堂创新实验班从1702位降至2146位5+3一体化从3691位降至4794位新增口腔医学实验班录取最低位次为2550位对应分数655分[3] - 临床医学仍为高分选项:华中科技大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位次仅次于光电信息实验班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实验班招30人一次性投满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相关专业保持火爆[4] 热门专业分布 - 投档位次靠前专业集中在工科试验班、人工智能、临床医学、计算机类、电器类、电子类[4] - 投档位次靠后专业仍为土木工程、建筑类、生化环材类[4] 确定性导向选择 - 公费生和文物全科生受青睐:山东大学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专业投档位次进入前十济南方向最低位次4001对应648分青岛方向最低位次4636对应645分[5] - 文物全科生政策与公费生相似提供入学即就业吸引力定向培养协议要求毕业后服务基层不少于5年[6][7] - 提前批公费师范生录取创新高: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公费师范生最高分635分华东师范大学多个专业突破650分华中师范大学平均增分8分[7]
霸榜!今年这一类专业最受关注!
中国经营报· 2025-07-26 14:59
工科专业热度分析 当前热门专业榜单 - 2025年百度搜索十大热搜专业均为工学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软件工程、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 [2] - QQ浏览器&腾讯新闻榜单中工学专业占6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同时位列两份榜单第一,其他热门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临床医学等 [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成为双榜单冠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专业热度紧随其后 [3] 十年专业热度变迁 - 2015年百度热搜榜以英语、电子商务、心理学等非理工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未进入前十 [4] - 2020年工学专业已占据热搜榜半壁江山,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新兴工科崛起,同时电子商务、临床医学等非理工专业仍保持热度 [4] - 2025年工学专业全面霸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从2015年未上榜跃升至榜首,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传统热门工科退出绿牌榜单 [5][6] 绿牌专业变化趋势 - 2015年绿牌专业以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为主,2020年转向信息安全、信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 [7] - 2025年绿牌专业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新兴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连续五年上榜 [7] -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传统工科从绿牌榜单消失,反映行业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6] 专业选择驱动因素 - 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成为考生选择专业的两大核心因素,绿牌专业均与就业满意度高的需求增长型行业挂钩 [5] - 专业热度变化与行业环境强相关,从"英语热"到"工科潮"体现了社会行业变迁对人才需求的直接影响 [7]
分数线再度“全线飘红” 就业率一直“遥遥领先” 深圳高校为什么这么“红”
深圳商报· 2025-07-24 07:23
深圳高校招生热度 - 深圳高校在2024年广东省本科批次招生中表现突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位居物理类前三名,投档最低分分别为662分、652分和629分 [1][2] - 历史类前十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和深圳大学分别以619分和592分位列第三和第七 [1][2]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首年本科招生投档线达到566分,超本科线130分,超特控线32分 [1][3] 深圳高校集体崛起 - 深圳技术大学物理类投档线大幅上涨至580分,排名较2024年上涨约9000位,历史类投档线567分,排名上涨1300多位 [2]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物理类投档最低分566分,最高分617分,历史类首年招生最低分558分,最高分584分 [2] - 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年招收本科生,物理类投档最低分629分,最低排位10163,超过中山大学 [3] 深圳高校办学质量提升 - 深圳高校数量达到17所,2024年两所市属高校获批19个博士点,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4] - 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8所高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4] - 市属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不断攀升,世界高校排名屡创新高 [4] 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创新 - 深圳大学新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新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南方科技大学新增人工智能和口腔医学专业 [4] - 深圳技术大学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和人工智能专业 [4] - 深圳大学推出建筑学(数智设计创新班)等"院士班",南方科技大学推出战略科学家培养计划等五个特色班 [5] 产业优势与就业前景 -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增量居全国第一 [6] - 南科大毕业生近七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地区就业,近四成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7] - 深圳技术大学毕业生留深率超八成,高质量就业率位居省内公办本科高校前列 [7] 深圳高校未来发展规划 - 深圳将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 [7] - 深圳高校版图将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到深圳读好大学"的机会 [7]
2025名校之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5招生亮点:19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扩容、AI课程全覆盖、国际组织人才选拔升级
央视网· 2025-06-25 17:26
招生规模与专业调整 - 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5310名,较去年小幅扩招,其中广东省普通高考招生4157名(含地方专项计划160名、普通类历史1371名、普通类物理2473名、艺术类153名),外省招生1062名 [3] - 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类、计算机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等专业招生增幅显著,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招生规模较大 [3]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新增10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总数达19个,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西班牙语、金融学+法学、葡萄牙语+国贸等跨学科组合,2025年新增项目占比过半 [4][5][6] - 项目以"国家战略+湾区发展+专业优势"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赋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外语能力与跨文化沟通力 [4] 新增专业与特色 - 首年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保加利亚语、斯瓦希里语4个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聚焦大语言模型与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专业强化跨境电商领域应用 [7][8][9] - 保加利亚语和斯瓦希里语专业响应"一带一路"需求,分别采用"语言+英语+微专业"和非洲区域语言人才培养模式 [9] 国际化培养举措 - 国际组织创新班新增40个选拔名额,覆盖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专业,毕业生升学去向中88%进入国内顶尖高校,59%赴世界百强院校留学 [12][19] - 与66国511所高校合作,设立最高20万元海外访学资助,2024年864名本科生赴境外交流,61名小语种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出国 [17] 课程与转专业政策 - 2025级起全校开设AI通识必修课,按专业特点定制AISP(专门用途人工智能)课程群 [14] - 提供三次转专业机会,转出零门槛,2024-2025学年转专业成功率近60%,法学专业接收56名转学生 [13] 就业与升学数据 - 毕业生平均薪酬连续三年增长(2023-2025年分别为11333元、11942元、12026元),就业集中于党政机关、世界500强及外交领域 [19] - 近三年117人次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实习,学校为华南唯一入选教育部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高校 [20] 招生政策优化 - 在粤设置9个特色专业组(如复合财会菁英组、人工智能与计算类组),仅3个专业限物理+化学选科,多数专业无选考限制 [20][21] - 会计学、审计学等专业改为单独招生,取消大类招生模式 [11]
宜信好望角:名校光环不敌行业需求?专业满意度现分化
金投网· 2025-06-17 12:10
本科专业就业满意度 - 人工智能专业成为本科最受关注专业,因其高薪和好就业特性,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月薪约1.8万元,二线城市如苏州、南京、广州月薪约1.4万元,内陆省会城市如成都、重庆月薪约1.3万元 [3] - 自2018年以来全国已有超60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2024年新增备案数量再创新高 [3] - 教育学、经济学门类以4.2分均值领跑本科就业满意度,医学、工学、管理学紧随其后,而文学、农学、法学等门类满意度较低 [5] 专科专业就业满意度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高就业满意度领跑专科领域,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40%,毕业生可从事传统维修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驾驶系统维护等新兴岗位 [3] - 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满意度最高,平均分超4.1分,这些专业紧密对接制造业升级与绿色经济转型 [6] - 公安与司法、电子与信息、新闻传播大类满意度较低,部分原因在于岗位竞争激烈或行业薪酬未达预期 [6] 院校层次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 双一流高校本科专业中12.1%的专业评分≥4.5分,42.4%≥4.0分,非双一流高校这一比例分别为7.6%和37.9% [8] - 双高院校专科专业中13.6%的专业评分≥4.5分,50.6%≥4.0分,远超非双高院校 [8] - 普通院校中部分专业如物联网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以满分5分满意度超越部分名校,这些专业与区域产业深度绑定 [8] 行业趋势与专业匹配度 - 人工智能、汽修等专业的崛起反映了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重塑 [10] - 名校与普通院校的差异凸显了资源投入对专业口碑的影响 [10] - 高校需优化专业布局并强化校企合作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10]
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首次在豫招生 在豫招生高校“朋友圈”扩大
河南日报· 2025-05-20 07:54
西湖大学招生政策 - 西湖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新增三省两市包括河南省 首次走出浙江开展跨省招生 [1] - 通过普通高考面向河南招收本科生 招生计划拟为20人 涵盖8个前沿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科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人工智能 临床医学 [1] - 要求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和化学 [1] - 招生目标为真正热爱科学 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1] - 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 由施一公等博导亲自担任 学生可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1] - 全员专业自主选择 实行一人一策培养方案 [1] - 提供全员海外交流 本博连读机会 本科阶段接触国际顶尖科研资源 [2] 深圳理工大学招生政策 - 深圳理工大学2025年首次在河南开展招生工作 [3] - 招生对象为选考物理和化学组合的高中毕业生 录取批次为本科普通批 [3] - 在豫招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录取 大一不分专业 大二自主选择专业 可选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物技术 神经科学 生物医学工程 药学 合成生物学等 [3] - 本科生全员实行"4+1"教学模式 周一到周四上课 周五到实验室科研实践轮转 [4] - 大三按学术轨 工程轨 创业轨进行分轨培养 开展精英式本科教育 [4] 两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特点 - 西湖大学定位为"高起点 小而精 研究型"大学 [1] - 深圳理工大学以研究型 小而精 对外开放程度高为特点 专业设置均为国内领先 国际具备竞争力的前沿交叉方向 [3]
专业大洗牌:高校教师,批量流失“铁饭碗”
虎嗅· 2025-05-16 12:06
高等教育专业调整概况 - 2024年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 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 停招专业点2220个 撤销专业点1428个 [1] - 2024年撤销1670个本科专业布点 同时新增1673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 调整力度空前 [5] - 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3] 专业调整方向 新兴专业崛起 - 低空技术与工程 智能分子工程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等新兴专业快速获批 响应无人机 飞行汽车等产业爆发式增长 [13] - 人工智能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成为高校争相布局焦点 [14] 传统专业退出 - 土木工程专业因房地产行业下行 基建增速放缓导致需求锐减 全国撤销数目激增 [12]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培养方向模糊 就业率低迷 全国百余个专业点被撤销 [12] - 小语种 服装设计等专业因人才需求精细化 传统制造业转型而大规模撤销 [13] 高校具体调整案例 - 山东大学撤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业设计 书法学 包装工程等10个专业 [7] - 四川大学撤销音乐学 保险学 工业设计等31个专业 [7] - 西北大学将汉语言 金融工程等传统学科移出招生名单 [7] 专业调整驱动因素 - 产业升级倒逼人才需求转型 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智造强国"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收缩 [12] -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部分专业因培养方向模糊 就业率低迷被淘汰 [12] - 高校资源错配 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 却因师资 设备 资金不足导致"名不副实" [13] - 国家战略顶层设计 教育部要求增设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13] 教师安置措施 - 分流至相近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但需要教师快速更新知识结构 [19] - 转教公共基础课 如思想政治 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等 [21] - 转岗至教务处 图书馆或实验室等行政岗位 [22] - 进修培训 提供国内外高校 企事业单位访学实践 跟班学习等机会 [24] 教师职业发展建议 - 教师需打破"铁饭碗"思维 定期评估所在专业发展前景 [25] - 培养跨学科能力 技术创新力 行业洞察力等核心竞争力 [26] - 高校应避免"一刀切"分流 根据教师年龄 专长和意愿提供多元选择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