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倍增管
搜索文档
网聚新动能向“新”而行 更多科技创新从“0”到“1”加速突破
央视网· 2025-10-15 16:00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 -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稳居全国第一梯队,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人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1] - 涌现出杭州“六小龙”等一批创新领军企业 [1] 机器人产品与技术进展 - A2机器狗通过优化电机算法和增加激光雷达等感知模块,运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能在崎岖地形中移动,且体积较B2更小,适合狭窄场景的巡检或救援工作 [5] - G1机器人通过算法迭代升级,输入成千上万套真人武术动作进行自主学习训练,运动控制能力达到新高度,动作丝滑流畅,旨在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 [8] 浙江机器人产业规模 - 浙江省机器人产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240多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360多亿元 [11] - 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2020年的1万多台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5万多台,实现能级倍增 [11] - 产业依托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经济优势蓬勃发展 [11] 基础研究与大科学装置 - 机器人产业的突破依托基础研究的深厚支撑,广东近年来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 [12] -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使用超过4.5万个具备世界最高探测效率的光电倍增管追踪中微子,用于探索宇宙起源与演化,未来将在通信、地质探测等领域应用 [14] - 广东拥有或建设中的多个大科学装置,包括散列中子源、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 [14] - 安徽在“十四五”期间布局了13个已建、在建及预研的大科学装置 [16] 前沿科技应用与能源技术 - 广东琶洲实验室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开发多模态脑机头环,可实现通过目视和眨眼控制病床等设备 [15] - “人造太阳”是复制核聚变反应的装置,下一代“人造太阳”的核心部件“1/8真空室”重295吨、高19.5米,整个装置计划于2025年年底全面建成 [17][18] - “人造太阳”旨在利用海水中提取的氘、氚元素进行聚变反应产生清洁能源,一升海水的聚变反应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16]
中国地下700米,有了个全球第一!
环球网资讯· 2025-08-26 10:57
项目启动与定位 - 江门中微子实验大科学装置于8月26日正式运行 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1] - 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深处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3]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自主研发光电倍增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使单个器件价格降低一倍以上 [4] - 项目共使用4.5万个光电倍增管 关键技术突破节省成本几亿元人民币 [4] 科学价值与探测原理 - 中微子被定义为回溯宇宙过往的时间胶囊和探索未来的钥匙 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4] - 光电倍增管可探测中微子击中闪烁体发出的荧光 其亮度仅为手机屏幕亮度的百亿分之一 [4] - 探测器金属薄膜厚度仅几十纳米 通过千万次试验实现技术突破 [4]
“在中国,为中国”:一位追“光”者的二十三年行思录——访滨松固体事业部亚洲区销售经理倉田正樹
仪器信息网· 2025-05-16 15:36
核心观点 - 滨松通过"在中国,为中国"的深度本土化战略,成功在中国市场实现技术与需求对接,年销售额从1.8亿元快速增长至近20亿元,服务客户超10000家[4][6] - 公司以品质为核心竞争力,连续30年蝉联东软"最佳供应商"称号,其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10][12][13] - 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推动公司建立高效响应机制,中日1小时时差优势助力沟通效率,本土化团队架构实现精准把握需求[3][6] - 医疗检测和智能交通领域被视为未来增长重点,CT探测器、PCR检测设备及激光雷达传感器等产品已形成技术优势[16][17] 倉田正樹的中国市场洞察 - 职业生涯始于2002年,拥有23年滨松工作经验,前5年负责欧洲市场后转向中国业务[3] - 总结中国市场最大特点是"变化",客户需求呈现非渐进式调整特征,倒逼供应链快速响应[3] - 建立客户关系的关键在于响应速度与真诚沟通,虽调整频繁但体现市场活力与潜力[3] - 时差优势(中日1小时)相比欧洲(7-8小时)显著提升沟通效率[3] 本土化战略实施 - 1988年成立北京滨松开启在华发展,2011年滨松中国成立标志战略升级[4] - 建立上海/深圳/武汉分公司及多地办事处,配套自有/联合实验室网络[6] - 创新采用中国人担任总经理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实现"本土团队解决本土问题"[6] - 北京滨松建成40万支/年光电倍增管生产线,产品线向光子技术应用领域扩展[6] 技术合作里程碑 - 1997年与东软合作开发CT-C2000,终结中国CT完全依赖进口历史[7] - 创新采用陶瓷闪烁体技术解决传统钨酸镉探测器环保问题[10] - 传感器协同误差控制技术保障成像质量稳定性,形成长期竞争优势[10] - 在东软供应商评价体系中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指标持续领先[10] 质量管理体系 - 建立预防式质量管理,品管人员早期介入产品开发预判问题[13] - 生产与品管部门"分而不离"架构:组织独立但物理相邻[13] - 实施包括每周大扫除、车间专项清洁、洁净间温湿度控制等细节管理[13] - 质量文化深入骨髓,员工视产品为"生命线"[13] 未来发展方向 - 医疗检测领域:聚焦CT/DNA诊断探测器,拓展PCR检测设备及眼科诊疗应用[16] - 智能交通领域:开发激光雷达传感器及电动汽车电池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17] - 定位从产品提供商升级为社会发展参与者,持续强化"光"技术赋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