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冷超充技术方案

搜索文档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4:18
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规模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1][2] - 其中公共充电设施为447.6万个,同比增长40%,私人充电设施为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 [2] - 与2024年底的1281.8万个相比,充电基础设施数量在不到一年内实现大幅增长 [2] 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7月、8月、9月销量分别为103.7万辆、117.1万辆、138.2万辆 [2] - 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车桩比大幅缩小至约2.21:1,平均每5辆电动汽车有2个充电桩 [2] - 2025年1-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其中国内销量947万辆,同比增长28.1% [3] 政策目标与行业展望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 [4] - 目标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4] - 政策要求补强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 [4] 市场竞争格局 - 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市场主体结构持续优化 [3] - 排名前五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形成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3] - 充电网络密度不断提升,功能日益完善,从中心城市覆盖至城乡路网 [3] 技术与产品创新 - 国恩股份完成SMC复合材料配方复配技术升级,迭代开发至第四代非金属直流终端充电桩等系列壳体 [5] - 其复合材料产品在耐候、防水、绝缘等性能及轻量化方面表现优异,降低了设备重量与制造成本 [5][6] - 华为推出全液冷超充等技术方案,能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源稀缺问题,化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6] 产业链企业机遇 - 在政策引导下,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建设周期,相关充电桩设备企业料将受益 [1][4] - 国恩股份产品已进入主流设备厂与新能源车配套体系,并实现批量稳定供货,将对公司业绩形成利好 [5] - 随着政策落地与行业扩容,公司有望持续巩固技术壁垒,深化客户合作,扩大产能建设 [6]
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双驱动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再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4:10
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规模 - 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 [1] - 其中公共充电设施为447.6万个,同比增长40%,私人充电设施为1358.7万个,同比增长60% [1] - 与2024年底的1281.8万个相比,充电设施数量在不到一年内实现大幅增长 [1] 新能源汽车市场与车桩比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结合7-9月销量,当前保有量已突破4000万辆 [1] - 2025年7月、8月、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03.7万辆、117.1万辆、138.2万辆 [1] - 据此测算,车桩比大幅缩小至约2.21:1 [1]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 [3] - 目标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 [3] - 政策要求补强城市快速充电网络、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更新改造、补齐农村充电设施短板等 [4] 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前景 - 全国充电运营商数量已从最初的10余家增长至3万家以上 [2] - 排名前五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超过60%,形成头部引领小微补充的多元发展格局 [2] - 在政策引导下,国内充电基础设施有望迎来新一轮加速建设周期,对大功率快充设备的需求将形成显著拉动 [4][5] 产业链相关企业布局 - 国恩股份凭借在非金属结构件方面的技术突破,快速切入充电桩核心配套体系,其第四代非金属直流终端充电桩等产品已实现批量稳定供货 [6] - 与传统金属外壳相比,复合材料产品在耐候、防水、绝缘及轻量化方面表现优异,推动了充电设施从金属时代迈向复材时代 [6] - 华为推出的全液冷超充等技术方案,旨在破解土地、电力资源稀缺问题,并化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 [7] 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角色 - 充电基础设施将成为连接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关键节点,在车网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7] -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电动汽车将深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 [7] - 行业核心发力点将聚焦于高效集约化、配合电网稳定以及提升用户体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