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巨头电气化“大撤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30 07:08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 大 路 设计 / 柴 文 静 当全球汽车业的电动化浪潮遭遇市场冷流,一场"电气化大撤退"正在上演。 从马自达到雷克萨斯,从德系豪华品牌到超跑巨头,车企们纷纷放缓激进的纯电战略,转而将混合动力视为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 其中,马自达暂缓纯电冲刺,加码插混车型;雷克萨斯则是搁置了2035年全面纯电化规划及2030年前细分市场全电动化承诺,延长混动车型生命周期; 奥迪、奔驰等也调整路线,重启混动研发。 这些车企,都在放慢纯电步伐,转向混动。 在充电设施待完善、消费者续航焦虑未消的当下,混动以价格亲民、续航无忧的优势,成为车企稳住市场的"救命稻草",也成了电动化调整期的关键过 渡支点。 这一调整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马自达在美国仅生产CX-50一款车型,曾坦言若承受25%的关税仅能维持一年,好在7月中旬美日贸易协议将关税降至 15%,目前车型定价保持稳定,公司仍在持续观察市场并调整运营成本与促销优惠。 回溯2024年前11个月,马自达美国销量突破32.4万辆,同比增长21%,而电气化车型占比仅1.9%,纯电车型比例极低。 马自达此番做法实际上是"以混代纯"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在确认 ...
华金证券:首次覆盖电连技术给予买入评级
证券之星· 2025-07-24 18:54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于电连接器及互连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涵盖射频信号传输与屏蔽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智能化连接、车联网终端、物联网模组及智能家电等领域 [2] - 2024年营业收入46.61亿元(同比+48.97%),归母净利润6.22亿元(同比+74.73%);2025Q1营收11.96亿元(同比+15.02%),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同比-23.80%) [2] 汽车连接器业务 -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推动射频、高速及高压连接器需求快速增长,公司产品包括Fakra板端&线端、HDCamera连接器、以太网连接器等,已导入国内头部整车厂并实现批量交付 [3] - 未来将强化以太网产品布局,加强与智能驾驶方案商及激光雷达厂商合作,提升L3级智能驾驶场景技术积累,扩大产能规模 [3] 消费电子连接器业务 - 手机端射频连接器产品进入全球主流品牌供应链(小米、三星、华为等),2024年订单随行业复苏同比显著增长,市场份额及毛利水平稳定 [4] - 非手机端电磁兼容件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BTB系列产品受益国产替代及渠道优势收入逐年扩大,计划2025年成立BTB事业部并扩产 [4] - 预计LCP连接线、射频BTB产品将因毫米波手机及AI手机需求在2025年贡献营收增长 [4] 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 高频高速连接器在人形机器人、AI数据中心及算力服务器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公司将协同上游芯片厂商拓展数据中心高速连接产品 [5]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59.09亿元(+26.8%)、73.98亿元(+25.2%)、90.43亿元(+22.2%),归母净利润7.98亿元(+28.2%)、10.12亿元(+26.8%)、12.70亿元(+25.5%) [6] - 多家机构给出2025年净利润预测中值约8.05亿元,目标价最高70.84元 [7]
以“静奢”打赢上半场,雷克萨斯秣马厉兵促转型
和讯网· 2025-07-24 15:56
销量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销量达8.5万辆,成为唯一同比正增长的进口豪华品牌 [1] - ES车型占品牌总销量40%,是核心支柱产品 [4] 市场竞争力 - 三年保值率达60.51%,位居日系品牌榜首 [2] - ES车型三年保值率63.89%,位列进口中大型车第一 [2] - NX车型保值率进入进口中型SUV前三 [2] - 美国新车质量调查(IQS)全品牌第一 [2] - ES车型在中国车辆可靠性研究(VDS)中故障率低于同级平均水平42% [2] 产品力与用户粘性 - 客户满意度指数(CSI)连续五年位居豪华品牌榜首 [3] - 全新一代ES采用"全球平台+本土定制"策略,优化GA-K平台提升操控性 [4] - 新增自适应可变悬架(AVS)、动态后轮转向系统等针对中国路况的配置 [4] - 车内搭载"感观礼宾"多感官系统,整合灯光、音乐、香氛和座椅按摩功能 [4] 电动化战略 - 独资建设位于上海金山区的新能源工厂 [5] - 从纯电动概念车LF-ZC汲取设计灵感,但坚持不盲目堆砌参数的电动化路线 [5] - 强调"静"态进化,注重技术精华萃取而非速度竞赛 [5] 品牌价值观 - 坚持东方美学设计、匠人精神工艺和极致客户服务 [1] - 通过长期主义策略应对行业价格战和技术内卷 [1][2] - 电动化转型保持品牌调性,拒绝跟风营销 [5]
时代的眼泪,三菱汽车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观察者网· 2025-07-23 21:0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终止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发动机业务运营,并终止合资伙伴关系,意味着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1] - 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式会社等原投资人退出,新进北京赛苜科技有限公司为投资人 [2] - 三菱汽车与中国市场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曾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发动机业务一度占据国产车型三成市场份额 [2] 三菱汽车在华发展历程 - 三菱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公司,销售第一代帕杰罗 [2] - 90年代成立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两家合资公司,为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发动机 [2] - 21世纪初年销量一度突破14万辆,力压本田成为日系车销量冠军,但随后因市场竞争和帕杰罗刹车事故影响逐渐边缘化 [5] 三菱汽车在华合资业务 - 2012年与广汽集团组建广汽三菱,推出欧蓝德、劲炫等SUV车型,2018年销量恢复至14万辆以上 [5] - 2020年以来销量由10万辆以上降至2022年的3万余辆,最后推出的纯电动SUV阿图柯未能挽救市场份额 [7] - 2019年起逐步终止合资业务,先后出售东安三菱股份、退出东南汽车股份,广汽三菱工厂于2023年停止生产并重组 [7] 三菱汽车在华业务终结 - 2023年初广汽三菱工厂停止生产,10月宣布重组,重组后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并更名为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 [7] - 2024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合资业务终止,标志着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最后一块商业版图落幕 [7]
又一家在华运营超半个世纪的品牌退出!
第一财经· 2025-07-23 19:1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终止发动机业务运营,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持有49%股权 [1] - 三菱汽车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需重新评估市场环境并调整区域战略,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 [1] - 三菱汽车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东安三菱2009年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全国第6位 [2] - 三菱汽车通过合资入股方式进入长丰汽车、东南汽车、广汽三菱等整车企业,并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签署技术许可协议本地化量产车型 [2] - 2021年三菱汽车退出东安三菱和东南汽车两家合资公司,2023年退出广汽三菱,终止中国生产三菱品牌汽车,将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 [3][4][5] 日系车企在华困境 -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自主研发技术突破,奇瑞、一汽、东风等已自主研发发动机技术,热效率明显提升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渗透率逼近50%,挤压以燃油车为代表的日系车企生存空间 [2] - 日本铃木汽车已退出中国市场转战印度,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2024年在华销量均有下降,斯巴鲁销量"腰斩"仅约3600辆 [5] - 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6] 日系车企转型策略 - 日系车企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广汽本田N7、东风本田S7等纯电动车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6] - 日系车企面临产能节奏问题,同时加速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等合作 [6] - 日系车企提出"在中国 为中国"等口号,新策略效果仍待观察 [6]
路博润:看好中国润滑油市场,将与车企合作应对电动化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1:51
中国汽车润滑油市场前景 - 中国每年生产近3000万辆汽车 即便半数电动化 燃油车产量仍相当于整个美国市场 润滑油和添加剂市场潜力巨大 [2] - 电动汽车同样需要润滑油 且润滑油对电动汽车寿命有重大影响 [2] - 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59亿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3689万辆 占比10.27% 上半年新注册新能源车562.2万辆 同比增长27.86% [3] 行业技术升级需求 - 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 混动车型渗透率持续攀升 氢燃料/天然气/甲醇等替代燃料技术进入规模化探索阶段 [2] - 行业面临三重升级需求:应对更严格排放法规 兼容多元化动力架构 突破新兴能源润滑技术瓶颈 [2] - 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国七标准 方向为对标欧美和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2] 润滑油产品转型趋势 - 电驱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润滑液性能要求远超传统油品调整范围 [3] - 润滑油需从"通用适配"转向"系统专用" 从"专项性能"转向"系统协同" [3] - 800伏高压电驱动平台等技术变革要求润滑油企业与车企合作开发专用产品 [4] 企业应对策略 - 路博润作为巴菲特旗下特种化学品企业 在全球设有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客户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 [2] - 针对领先世界的国七标准 公司将依靠中国本地研究人员开发相关产品 [3] - 润滑油是保障所有机械运转的"血液" 市场需求将长期存在 [3]
福特中国召回4903辆进口汽车 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 -150等车型
犀牛财经· 2025-07-21 15:41
召回事件详情 -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备案了三批次召回计划,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150和Mustang等多款车型 [1][2][3] - 第一批次召回2021年12月至2024年8月生产的2022-2024款林肯领航员2264辆,因右前制动管可能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干涉磨损导致制动液泄漏 [2][3] - 第二批次召回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生产的2018-2022款林肯领航员43辆、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生产的2018-2020款福特F-150 35辆、2018年2月至2022年4月生产的2018-2022款福特Mustang 5辆,因售后更换的电动助力转向机总成存在软件偏差可能导致方向盘异常摆动 [2][3] - 第三批次召回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生产的2015-2017款林肯领航员2556辆,因外后视镜迎宾灯密封不良可能导致短路起火 [2][3] 召回处理措施 - 对于制动管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免费检查并纠正右前制动管布置,磨损则更换零件 [2][3] - 对于转向机软件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授权经销商免费更新电动助力转向机控制模块软件 [2][3] - 对于迎宾灯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断开迎宾灯连接 [2][3] - 公司将以挂号信等方式通知用户,授权经销商将主动联系安排检查,用户可通过热线电话或市场监管总局网站获取召回信息 [2][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24.7万辆,虽同比增长但远低于2016年94.4万辆的峰值 [4] - 2024年前5个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76983辆,同比下跌16.43% [4] - 2022-2024年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分别为4.8万辆、3.9万辆和3.5万辆,呈现下滑趋势 [4] - 电动化布局滞后,目前中国市场仅有一款在售纯电动车型电马 [4] - 智能化竞争力较弱,缺乏本土化创新 [4]
暂停研发电动汽车后,本田为何急于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15:57
本田停止电动汽车研发 - 本田汽车决定停止研发新的电动汽车,此前曾尝试推出多款纯电新车如Honda e但市场收获不足 [2][3] - 停止研发可能与美国市场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从2023年9月30日起7500美元新车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取消 [3] - 本田与索尼合资成立的索尼本田移动出行株式会社运营亏损520亿日元(约26亿元人民币),合作新车Afeela市场反响平淡 [4] - 本田2023年搁置了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经济型电动汽车的计划,但中国市场不受停止研发影响 [4] 本田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 本田计划投资日本芯片制造商Rapidus,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投入数十亿日元 [5] - Rapidus目前主要股东包括丰田、NTT和索尼,已获得73亿日元投资,目标2027年量产2纳米制程芯片 [5][6] - 本田原计划自主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现通过与Rapidus合作确保下一代汽车芯片供应 [5] - Rapidus采用GAA工艺和RUMS商业模式,计划2027年在北海道工厂实现2纳米芯片量产 [6] 战略转型背后的考量 - 投资芯片可降低20%采购成本和30%整车电驱系统成本,破解电动车亏损难题 [7] - 传统车企研发预算正从电池电机转向算力平台和传感器融合等芯片领域 [7] - 本田加入后与丰田、日产形成日本汽车芯片联盟,标志"车企主导+本土代工"模式成型 [7] - 通过芯片投资构建未来竞争力,形成"传统能源供血-智能技术造血"的良性循环 [7] - 暂停电动车研发并非放弃转型,而是重新锚定"技术主权",掌控芯片这一"数字引擎" [8]
领克收获150万车主认可,以“用户主义”重构高端市场估值体系
格隆汇APP· 2025-07-16 20:15
行业格局变化 - 国产品牌乘用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927万辆,市占率68.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合资品牌份额持续下滑[1] - 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2024年7月首次突破50%,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1] - 领克累计交付突破150万台,成为中国汽车高端化里程碑,耗时8年实现这一目标[1] 领克市场表现 - 2025年1-5月全国乘用车平均售价17万元(同比下降0.7万元),领克品牌加权均价达18.9万元,超过丰田/日产/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4] - 领克EM-P智能电混家族加权成交价超24.8万,稳居高端插混市场前三;燃油车领克03(12.8万)超思域(11.4万),领克06(11.2万)超XR-V(10.55万)[5] - 2025年上半年领克品牌三年保值率54.58%,9款车进入细分市场保值率前十,其中领克03/07/09登顶细分市场第一[6][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构建"燃油+插混+纯电"全产品阵容,领克03销量超40万辆,开创国产品牌燃油性能车先河[13] - 插混车型新增用户中80%为置换客群,30%来自BBA车主;2.0T Ultra版本主销占比达64%[14] - 采用SPA Evo架构、LYNK OS N/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H5/H7方案等技术体系[15] 用户运营与品牌建设 - 用户增换购比例超39%,新老用户推荐比例达71%,建立Co客生态包括Co:Club/Co客领地/领克App等[20] - 通过Co客理事会实现用户与品牌平等对话,开展应急救护等公益活动延伸品牌社会价值[21] - 典型案例包括应急救援志愿者车主和野生动物摄影家车主,体现产品多功能性和品牌精神[21] 未来发展路径 - 已完成Z10/Z20纯电车型布局,开启下一个150万辆目标,强化全球化发展战略[25] - 行业转向技术竞争和智能化/全球化,领克凭借产品定义/智能化/供应链/用户等多维度护城河保持领先[25] - 通过技术创新(三电/车身/底盘)和底层创新(架构/操作系统)构建新竞争壁垒[17]
雷诺任命临时CEO,集团面临挑战浮出水面
搜狐财经· 2025-07-16 15:41
管理层变动 - 雷诺集团任命首席财务官邓肯·明托为临时CEO,接替离职的前CEO卢卡·德·梅奥 [1] - 明托将与董事长让·多米尼克·塞纳德共同管理公司,其在财务部门拥有丰富经验,今年3月刚接任CFO职位 [3] - 公司正在寻找下一任正式CEO,但尚未公布选定时间 [3] 财务与战略调整 - 公司将2025年营业利润率预期从至少7%下调至6.5%,主要因竞争加剧和汽车市场下滑 [3] - 上半年自由现金流预估为4700万欧元(约3.9万亿元人民币),受欧洲市场疲软和账单延迟影响 [5] - 公司计划加大成本削减力度,重点集中在后台、生产和研发部门 [5] 市场表现与竞争环境 - 雷诺去年市场与利润表现优于Stellantis和大众,得益于低成本车型达契亚Sandero和电动车雷诺5的畅销 [5] - 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小型车领域面临纯电和混动新品的激烈竞争 [5] - 中国制造商如比亚迪和名爵在欧洲竞争力增强,加剧行业挑战 [5] 未来挑战与计划 - 新管理团队需解决欧洲碳排放政策放宽后的电动化困境,并决定与日产的联盟关系 [6] - 公司正在中国大力拓展供应商合作伙伴,未来定位待明确 [6] - 下一个战略计划"未来未来"将于今年秋季公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