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AI、投资、机器人丨WAVES新浪潮2025
36氪· 2025-06-17 18:03
会议背景 - 36氪WAVES新浪潮2025大会以"新纪元"为主题,聚焦中国创投市场周期筑底与结构性转型的转折点,探讨AI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与价值重估等前沿议题 [1] - 会议汇聚创投领域顶级投资人、新锐企业创始人及科技、创新、商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寻找中国创投新机遇 [1] 投资机构布局 - 火山石投资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已投项目包括极智嘉(商业机器人)、傅利叶(通用机器人)、工匠社(娱乐消费机器人)和嘉奥(医疗机器人)[3] - 汇川产投聚焦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50%-60%的Bom可实现自制,已投六维力传感器等项目 [5] - 多维资本在AI硬件和具身智能领域服务十余家头部公司,包括松延动力、微分智飞、Rokid等 [5] - 银杏谷资本系统布局具身智能,投资案例包括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和微分智飞(无人机集群)[18] - 顺创产投作为北京顺义区国资基金,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 [6] - 小苗朗程已投5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包括非夕机器人、穹彻智能等,均完成至少两轮后续融资 [7] 技术商业化路径 - 专业智能机器人需深耕特定场景,采用分层模型技术路线;消费级人形机器人需端到端模型处理复杂任务,预计需3-5年技术验证周期 [8][9] - 初创企业需平衡技术前瞻性与商业化落地,遵循"销售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 [10] - 具身智能发展可类比自动驾驶,技术研发需与商业场景紧密结合,不同技术路线最终可能并存 [11] - 人形机器人硬件门槛预计两年内大幅降低,企业需在红利期内实现上亿收入以建立壁垒 [14] - 通用智能需聚焦AGI目标,避免过早商业化导致成为"外包公司",应选择性积累高价值数据 [15] 投资逻辑差异 - 产业资本(如汇川产投)注重战略协同,可提供客户场景验证、供应链支持和投后赋能 [19] - 国资基金(如顺创产投)侧重区域产业协同,优先支持符合地方主导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的落地项目 [20][21] - 早期机构(如小苗朗程)通过行业季度研判筛选长期赛道,重点考察创始人坚持度与抗压能力 [22][23] - 精品投行观察到两类易融资项目:科学家+产业大咖组建的豪华团队,或有明确订单支持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24][25]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当前缺乏统一的模型框架,需融入触觉/力觉等多模态数据以提升通用性 [25] - 硬件构型未收敛制约数据积累,散热/轻量化问题影响工作持续性 [28] - 核心挑战是未找到scaling law,真实场景交互数据不足且成本高,仿真数据存在迁移鸿沟 [29] - 降本关键在硬件设计优化而非单纯量产,电机/传感器等零部件成本需从当前水平降至5-10万区间 [30] - 产业端已出现替代案例(如优必选在车企应用),但全面替代仍需突破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 [26][27]
不止于“翻跟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探寻之路
金融时报· 2025-06-12 11:23
行业与公司发展历程 - 强脑科技2018年从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回国落户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 2023年其智能仿生手产品在亚残运会主火炬点燃环节获得高光时刻 [1][7] - 优必选2008年由周剑创立 2012年推出首款产品 2016年540台Alpha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 2023年12月29日成为港交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2][3][16] - 越疆科技2015年由刘培超团队创立 从30平方米实验室起步 通过Kickstarter众筹获63万美元启动资金 2024年12月港交所上市 [6][7] 资本支持与融资里程碑 - 优必选2015年Alpha 2机器人众筹突破百万美元 2018年获中国银行1000万元贷款及8.2亿美元C轮融资(估值40亿美元) [3] - 越疆科技2019年获中行深圳市分行1000万元授信 银行系资金支持其完成日本、德国子公司布局及港股上市 [7] - 强脑科技在技术攻关、工程化、量产三阶段分别获得VC投资、专项融资及多元化渠道资金支持 [8]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 - 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进入东风柳汽生产线从事搬运、质检工作 计划拓展更多制造业场景 [16] - 越疆科技机械臂应用于咖啡店拉花、艾灸理疗等商业场景 工业领域仍是主战场 [17] - 非夕科技自适应机器人实现3C电子行业生产线柔性化改造 容忍误差与智能迁移能力提升效率 [17] 行业争议与市场前景 - 金沙江创投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 赛道估值过快上涨导致早期VC回避 [12] - 优必选CFO指出国内缺乏长期资本支持 其专利数量与商业化落地优于美国同行但估值仅为1/10 [13] - 政策层面工信部出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行业被认为处于产业化爆发前夜 [14] 产业链生态与竞争格局 - 非夕科技副总裁指出本土技术已具备全球顶尖水平 宇树科技等企业增强市场信心 [14] - 优必选呼吁更多企业加入以成熟产业链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进程 [17] - 行业需协同解决中试与规模化阶段"好项目缺资金、资金难长线"的结构性矛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