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工具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瞄准基因编辑技术“新高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8 10:26
北京中关村学院AI+基因编辑技术研究 核心观点 - 北京中关村学院专注于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研究,通过"AI+干湿闭环"技术开发高效基因编辑工具酶,目标突破国外专利封锁并推动农业育种与生物医药应用 [1][2] - 该技术将编辑效率提升约3倍,可缩短育种周期并培育抗气候变化、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同时辐射肿瘤治疗等医学领域 [3][4] - 项目由多学科团队推进,包括高校合作、学生参与及政府支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 [1][4][5] 技术突破 - 采用"AI+定向进化"方法构建高精度蛋白质设计及突变效应预测工具,精准优化光合作用酶以提升粮食产量 [2][3] - 干湿闭环验证显示基因编辑效率提升3倍,技术可加速下游研发并作为基座大模型应用 [3] - 研究方向覆盖农业育种(抗逆性、产量)与医学(肿瘤治疗),实现双向技术落地 [4] 团队与协作 - 学院与31所高校共建,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等资源开展干湿闭环AI技术研究 [1][2] - 学生团队含跨学科人才(如计算机、生物学),参与动机包括粮食安全命题及专利突破 [3][4] - 北京市成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政策支持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 [4][5] 应用前景 - 农业领域:快速培育抗气候变化、高产作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农业碳中和目标 [3][4] - 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应用于肿瘤治疗,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4] - 技术扩展:成果将辐射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形成跨学科创新生态 [2][4]
合成生物学:产业链与投资机会分析(附62页PPT)
材料汇· 2025-05-10 23:39
合成生物学产业概述 - 合成生物学创新生命科学研究范式,从"格物致知"到"造物致知"再到"造物致用",为生物经济发展提供底层支撑 [5] - 合成生物技术相比传统化工具有原料可再生、反应条件温和、生产过程清洁等优势 [5] - 全球合成生物产业规模从2018年5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38亿美元,CAGR达27%,预计2028年达498亿美元 [26][27] - 原则上全球60%产品可采用生物法生产,2030-204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每年可产生2-4万亿美元直接经济影响 [27] 中国市场发展驱动因素 - 中国具备三重关键有利因素:发酵工业基础扎实(占全球70%产能)、政策持续加码、产学研协同发力 [47][51][56] - 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合成生物学为经济转型新动力 [51] - 天津、北京、常州等地提出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打造产业集群 [52] - 中国合成生物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31.77%,仅次于美国(32.01%),在新材料、生物质能等领域技术占优 [40][43] 上游技术领域 - 基因测序技术国产化快速推进,2021-2023年华大智造等国产测序仪市占率从7.9%提升至26% [65][66] -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中,中国企业重点布局Cas12/Cas13系统,辉大基因2022年获美国首个CRISPR Cas13专利授权 [75][76] - DNA合成技术中,二代芯片合成是目前最优方案,华大基因基于新技术路径打破国外垄断 [84][85] - 质谱、光谱、色谱仪国产化率逐步提升,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2023年进口规模达234亿元 [86][88] 下游应用领域 - 原料药生产中,酶法工艺相比化学法可实现一步合成、水相反应、近常温反应,代表企业包括川宁生物、弈柯莱生物 [99] - 细胞和基因治疗已进入商业化起步阶段,全球近40种药物获批,覆盖罕见病及癌症适应症 [102] - 噬菌体疗法仍处概念验证阶段,中国和度生物CBT-102已完成IIT临床研究 [102] - 生物医药领域挑战包括元件库缺乏、基因编辑效率安全性问题及高昂的治疗成本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