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多进宝
icon
搜索文档
拼多多突然暂停信息流投放CID,原因没那么简单
36氪· 2025-07-18 17:12
拼多多暂停CID业务的核心观点 - 拼多多于7月13日突然宣布暂停多多进宝CID信息流投放业务,未设缓冲期且公告不足百字,引发行业震动[2] - 暂停动作发生在618后行业CID合作升温期,与阿里、快手等平台扩大CID应用的态势形成反差[4][5] - 公司采用"暂停"而非"关停"表述,暗示未来可能恢复,但当前动作的突发性反映深层矛盾[5][9] CID机制的业务价值 - CID是连接站外广告与站内交易的核心标识,通过追踪用户从点击到下单的全链路,实现精准归因[2][3] - 该机制帮助电商平台低成本获取站外流量,尤其适合拼多多等缺乏品牌沉淀的平台快速测试爆款[3][5] - 模式本质是电商平台借力内容平台算法完成精准投放,形成"导流-转化-数据回传"的轻运营闭环[3][12] 暂停决策的潜在动因 数据控制权问题 - CID导致交易平台丧失全链路数据掌控,站外点击、人群定向等关键环节由内容平台主导[12][13] - 数据回传不透明性影响公司ROI测算能力,无法沉淀有效方法论支撑长期算法优化[15][16] 归因模型冲突 - 内容平台、服务商与电商平台三方争夺归因主导权,导致数据链路碎片化[20][21] - 多跳转路径增加信息噪声,干扰广告系统优化方向,影响预算分配科学性[22][23] 行业竞争格局影响 - 拼多多的决策反映其从依赖外部流量向"平台内自循环"战略转型,强化百亿补贴、直播等内生态场景[7][29] - 动作可能重塑内容平台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边界,凸显平台间数据主权争夺的行业共性矛盾[26][27] 业务暂停的短期冲击 - 突发叫停直接影响大促节点投放计划,打乱商家及服务商原有排期[6] - 公司需承担短期GMV波动风险,但长期看或推动广告模型自主可控性提升[16][28]
仅退款后,拼多多摸着抖音过河
虎嗅· 2025-05-02 08:47
电商平台规则调整 - "仅退款"规则从"极致消费者保护"转向"平衡治理",但仍保障消费者合理维权权利[1] - 该规则起源于2014年京东自营商品仅退款,后被拼多多改造为行业竞争武器[1] - 拼多多曾拥有近900万中小商家和9亿活跃买家,采取"极致偏向消费者"策略维持增长[1] - 规则扩展至全品类后推动平台高速增长,同时引发行业低价内卷[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仅退款"全面取消标志行业从"内卷式服务竞争"回归"商业本质"[2] - 拼多多面临剥离低价和极致售后滤镜后如何维持增长的核心问题[2] - 取消"仅退款"是平台与商家矛盾爆发的结果,为战略转型做准备[3] - 极端规则导致退货率波动,中小商家运营成本增加,商品投诉量居行业第一[4] 内容化战略布局 - 拼多多近期聚焦"内容化"和"产业带叙事"两条主线[5] - 2022年"多多视频"DAU峰值突破1.5亿,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40分钟[6] - 2023年加码直播业务,推出"新超星计划""百产计划"吸引外部主播[6] - 短视频带货转化率约1%-3%,低于主流电商详情页2%-5%的转化率[7] - 内容化成为供应链上游倾斜战略载体,将低价商品包装为"性价比之选"[7] 产业带资源开发 - 产业带商家集群化生产能力和供应链效率支撑电商平台低价策略[10] - 拼多多2023年升级"拼品牌"扶持计划,2024年推出千亿扶持计划[10] - C2M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反向指导产业带商家生产[11] - 产业带资源主要作用仍是支撑平台"低价"模式持续运作[12] - 平台低价直连消费者打破传统品牌价格分层体系[13][14] 财务表现与转型挑战 - 2024年四季度总营收1106亿元同比增长24.45%,净利润增速从60.73%降至17.9%[17] - 2025年一季度增速滑落至15%以下,股价累计跌幅超10%[17] - 用户"低价心智"根深蒂固,供应链升级可能面临用户流失风险[17] - 产业带商家品牌化需要长期投入,考验平台资源调配能力[17] 营销模式特点 - 拼多多营销模式依赖社交裂变和低价促销,缺乏系统化广告体系[19] - "拼单""砍价"等功能本质是社交传播载体而非传统广告系统[19] - 近期上线视频通话功能尝试精细化运营,提升复购率和客单价[21] - 测试挽单工具通过价格手段解决退货问题,仍未跳出原有逻辑框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