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奈雪Green
icon
搜索文档
新茶饮第一股,“换装”自救?
虎嗅APP· 2025-05-12 18:51
品牌重塑与市场反应 - 公司借十周年国际化战略升级更换品牌LOGO,名称从"奈雪的茶"简化为"奈雪",英文标识改为"Naìsnow",强调中国基因与自然健康理念 [3] - 新LOGO引发消费者负面评价,被吐槽"中不中洋不洋",资本市场反应冷淡,股价下跌且市值缩水至不足巅峰时期的1% [3] - 品牌换新被质疑为掩盖业绩颓势,2024年营收49.2亿元同比下滑4.7%,经调整净亏损9.19亿元,单店日均销售额跌破万元 [5] 经营困境与战略挑战 - 公司长期坚持直营模式,直营店占比高达81%,员工成本占比29.2%,原材料成本36.8%,单店日均订单量从2018年363单锐减至2024年270单 [7] - 客单价从32.4元降至26.7元,一线城市单店日销售额从1.27万元腰斩至8900元,新一线城市从9500元降至6800元 [7] - 主打20-35岁女性客群的战略面临挑战,2024年新茶饮市场30元以上产品份额仅占12%,而10-20元区间占比达58% [7] 行业竞争与效率问题 - 加盟模式成为行业效率革命关键,蜜雪冰城以2.3万家门店和44.5亿元净利润领跑,而公司加盟店仅345家,单店投资门槛58万元 [8] - 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推出的"奈雪Green"健康系列被喜茶、乐乐茶等类似产品稀释差异化优势 [8] - 截至2025年5月12日,公司市值仅剩19.44亿港元,较上市时的340亿港元蒸发近94% [8] 调整措施与未来展望 - 公司尝试多线调整:关闭121家低效门店,推出"奈雪Green"轻食店型,降低加盟门槛至58万元 [10] - 海外市场拓展初见成效,曼谷旗舰店单日销售额破百万泰铢,但东南亚市场规模仅为中国的1/5 [10] - 健康系列产品复购率仅为常规产品的65%,高成本与低复购矛盾依然无解 [10] 行业趋势与生存法则 - 新茶饮行业进入"算账本"时代,效率与差异化成为生存关键,蜜雪冰城凭借供应链整合实现15%净利率 [11] - 未来行业将呈现"金字塔结构":顶层具备文化溢价能力,中部是标准化加盟巨头,底部为区域化性价比玩家 [11] - 公司需重构从成本结构到价值定位的商业逻辑,而非依赖品牌LOGO的象征意义 [11]
新茶饮第一股,“换装”自救?
虎嗅· 2025-05-12 17:39
品牌重塑与市场反应 - 2025年5月公司借十周年国际化战略升级之机更换品牌LOGO,名称从“奈雪的茶”简化为“奈雪”,英文标识从拼音“NAIXUE”改为“Naìsnow” [1] - 品牌换新未被消费者买单,在社交平台被吐槽“中不中洋不洋、像绿色病毒”,同日公司股价下跌2.4%,市值缩水至21亿港元,不足巅峰时期的1% [1] - 品牌换标被质疑为借改名掩盖业绩颓势,2024年公司营收49.2亿元,同比下滑4.7%,经调整净亏损9.19亿元,单店日均销售额跌破万元 [3] 财务业绩与经营压力 - 上市至今公司仅在2023年短暂恢复盈利1300万元,2024年经调整净亏损达9.19亿元 [3] - 公司长期坚持直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员工成本占比达29.2%,原材料成本36.8%,单店经营利润率仅7.8% [5] - 单店经营指标持续恶化:日均订单量从2018年363单锐减至2024年270单,客单价从32.4元降至26.7元,一线城市单店日销售额从1.27万元腰斩至8900元 [5] 行业竞争与市场定位 - 新茶饮行业已进入万店时代,加盟模式成为效率革命胜负手,蜜雪冰城以2.3万家门店、44.5亿元净利润领跑 [6] - 2024年新茶饮市场30元以上产品份额仅占12%,而10-20元区间占比达58%,公司主力价格带与下沉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5]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门店1798家,其中直营1453家(占比81%),加盟345家,直营店减少121家,加盟店净增264家,但增速远低于行业头部品牌 [6] 战略调整与突围尝试 - 公司尝试多线调整:收缩直营规模,2024年关闭121家低效门店;推出“奈雪Green”轻食店型,以40平米小店降低坪效压力;将加盟投资门槛从98万元降至58万元 [7] - 公司将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与健康战略,在东南亚已开设18家门店,曼谷旗舰店单日销售额破百万泰铢,但第三方调研显示其健康系列产品复购率仅为常规产品的65% [7] - 行业未来将呈现“金字塔结构”:顶层由少数具备文化溢价能力的品牌占据,中部是标准化加盟巨头,底部是区域化性价比玩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