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审慎评估(MPA)
搜索文档
阻断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速构建
上海证券报· 2025-11-04 02:16
宏观审慎管理的定义与核心目标 - 宏观审慎管理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旨在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2] - 其区别于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的货币政策,以及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的微观审慎监管,是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1][2] 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与国际背景 - 国际社会对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视源于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反思,认识到微观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并不等同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业的顺周期性往往是危机的根源 [3] - 当前全球金融体系复杂性、关联性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房地产、地方债务等结构性风险,传统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累积和跨市场传导 [1][6] 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 - 我国已建立包括宏观审慎评估(MPA)、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等在内的政策体系 [4] - MPA通过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等多维度综合考核,有效引导银行理性投放信贷、控制风险 [4] “十五五”期间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 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着力点,重点将包括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重点机构和领域风险防范、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健全协同高效的治理机制 [7] - 具体改革方向包括研究将MPA拆分为“货币政策执行”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两大评估体系,以提高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7][8] 未来可能丰富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 未来工具箱有望扩展,可能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以完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8] - 其他潜在工具包括基于风险暴露的动态杠杆率工具、跨境资本流动调节税、房贷审慎系数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引入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压力测试等新工具 [8]
潘功胜:当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幅度波动时主动发声,及时校正市场“羊群效应”
凤凰网财经· 2025-10-27 17:51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今日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出席开幕式并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中国在全球率先启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管理实践路径。在宏 观审慎管理的治理机制方面,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实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在宏观审 慎管理政策体系方面,人民银行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探索推进。 一是2021年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明确了宏观审慎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二是2003年建立差别存 款准备金制度,2010年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2016年又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有 效促进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三是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总体框架。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 《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保险公司评估办法以及系统重要 性银行附加监管等基础性制度文件。四是设立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工具,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 逆周期调节。 五是探索开展金融市场宏观审慎管理。动态观察、评估债券市场运行情况,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提示,阻 断或弱化风险的积累。会同证监会设立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 定性作用,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