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

搜索文档
“彝绣保”赋能传统技艺 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19 21:26
云南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华大地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也是传承楚雄彝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之一。近年来,楚雄州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 的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以"制度创新"破题彝绣产业升级。先后制定全国首个《彝绣手工刺绣技术标准》,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标"等11 项全国首创政策。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2233户,较2022年增加1695户,其中规上企业13户,营收超2000万元的达3户,营收超1000万元的达7户,营收超 900万元的达3户。2024年,全州有绣娘6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840元(固定用工绣娘人均年收入2至4万元),同比增长7.56%,还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近 就地就业。 转自:新华财经 服务好彝绣产业,让其发展壮大,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作为驻滇中管金融央企,精准分析彝绣产 业风险,努力提供个性化的风险保障和高品质的保险产品,对彝绣产业链各环节给予精准支持,以保险之力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自2023年保险公司提供意外风险保障以来,绣娘及相关企业更加专注彝绣发展,让千年技艺绣出乡村振兴新画卷。"全国人大代表、楚 ...
年轻一代非遗人正将传统技艺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创造更大价值
央视网· 2025-06-15 14:54
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定娟:我觉得更多的是让大家用起来。使用起来,它就自然而然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了。 在浙江湖州的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传承馆内,郑依霏正带领参观者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丝织艺术之旅。大家亲手触摸传统绢织机,零距离体验古老丝织技 艺。大学毕业后的郑依霏选择回到家乡,从父辈手中接过了传承千年的绫绢织造技艺责任。她将绫绢织造技艺传统生产车间打造成"活态博物馆",并免费向 公众开放。 央视网消息: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的非遗宣传活动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 现代生活。青年一代传承人正在成为非遗保护和创新的生力军,在传承中不断推动非遗发展。 这款使用传统"道明竹编"技艺、经过年轻设计师巧思设计出来的书签,近一个月就为年轻传承人带来了10多万的营收。2019年跨出大学校门的张定娟意 外与竹编结缘,拜师"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始系统学习竹编。如今在她的手上竹编不仅仅能制作工艺品,还可以成为随身携带的香薰、耳环,色 彩绚丽的团扇、包包等,不断探索竹编新的表达形式。 在有"侗乡第一寨"之称的贵州黔东南黎平县肇兴侗寨,陆勇妹和姐妹们 ...
楚雄彝绣年产值破11亿元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21
2024年1月5日,在楚雄大剧院举行的首届楚雄时装周盛典。中新社记者李嘉娴摄 中新网昆明6月12日电 (陆希成)记者12日从在昆明举行的"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带动当地6 万名绣娘就业增收,这门"指尖艺术"正成为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其代表性活动——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延续1350余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乡村T台"。 近年来,楚雄州通过"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创新实践,推动这一千年技艺焕发新 生。 "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彝绣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共楚雄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旺介 绍,楚雄州以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为根基,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推动彝绣走出国门。楚雄彝绣先后 登上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时装周,2024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还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 动,获160多个国家媒体关注,全网点击量达19.2亿次。 记者还从新闻发布会上获 ...
让刺绣艺术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2 06:56
刺绣行业现状 - 刺绣作为古老手工艺在中国拥有多样化的风格,包括布依族、彝族、苗族等各具特色的绣法 [2] - 近年来国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推动非遗保护,刺绣艺术以多元化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并走向国际 [3] - 刺绣产业与多行业融合,形成"指尖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3] 非遗工坊经济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设9100余家非遗工坊,直接吸纳27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 [8] - "依文·中国手工坊"数据库覆盖2.8万余名绣娘和8900余种刺绣纹样,实现订单精准匹配 [14] - 织金数字化产业基地成立10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16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 [1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梁忠美布依手工刺绣坊通过免费培训+订单承接模式,产品远销美英日等国 [6][7] - 阿牛阿呷工作室将彝绣元素拓展至背包、家居用品等领域,产品入驻北京SKP商场BHG生活超市 [11] - "依文·中国手工坊"签约织金县1000多名绣娘,标准化生产鞋履、箱包等跨境订单产品 [14]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王秋雨创新融合书法、国画与苗绣工艺,开发蓝靛染色围巾等跨界产品 [13] - 阿牛阿呷将彝绣流苏、银饰等传统元素与国际潮流结合,2018年登陆中国国际时装周 [11] - 凉山州彝绣从业人员达3.1万名,建立州/县级就业示范基地 [11]
“绣”出美好新生活(我与非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4 05:17
彝绣产业发展现状 - 楚雄彝绣有近1800年历史 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 传统彝绣以黑青为底色 搭配红黄绿等高饱和色彩 运用平绣堆绣锁绣等技法 纹样包括花鸟鱼虫太阳月亮火焰等 [11] - 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3.12亿元 带动数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13] 公司经营情况 - 金瑞瑞创办的公司带动牟定县周边千余名绣娘增收 [13] - 公司产品包括挂件摆件丝巾耳环笔记本等生活用品 并参与设计时尚服装登上纽约巴黎米兰时装周 [12] - 公司创新改变传统配色 采用金色蓝色渐变色等清淡素雅颜色 改进传统纹样绣法增强设计感和立体感 [12] 行业政策支持 - 楚雄州政府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 推出专门举措助力彝绣创业者 [13] - 政府提供广阔展示平台和多元政策支持 使彝绣产业成为带动妇女致富的"美丽产业" [13] 传承与创新 - 金瑞瑞作为鲁氏彝绣第八代传人 返乡传承彝绣技艺 拜访老绣娘学习更多针法技艺 [11][12] - 创新思路将彝绣与现代生活融合 从手提包开始拓展产品线 让传统技艺更贴近现代生活 [12]
“用云南的非遗,来讲云南的大象”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内,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白族扎染、傣族织锦、乌铜走银、剑川木雕,多样文 化汇聚于此,但主题只有一个:野象北上南归。 2021年5月下旬,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受领了一个特殊任务——野生亚洲象群监测。17个月、 1300公里,中国守象护象举措一时成为网络热点,受到各国网友的关注和盛赞。监测任务留存了"几个 T的视频、几万张图片"。如何更好保存、持续传播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 云南作为非遗大省,有着国家级非遗127项,省级非遗近700项。"咱们就用云南的非遗,来讲云南的大 象!"消防总队历时两年,与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道,"用文化多样性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如今的展馆里,有非遗作品50余件。搜集它们,实非易事。从网络搜索、列出目标项目表格,到联系代 表性传承人、洽谈作品策划,消防总队教育宣传处三级指挥员茹龙俊和同事到昆明、丽江、普洱等地, 几乎拜访了表格里每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地向他们讲述故事、表达构想。"一听到我们的创 意,他们都欣然答应,有些甚至拒收工本费。"茹龙俊说,"他们还自发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找到了更多 代表性传承人,来丰富作品类型。" 展馆落成,以"金木土石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