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

搜索文档
杭州市网络直播销售大赛助力农特产“出圈”
杭州日报· 2025-09-08 10:59
赛事概况 - 杭州市总工会主办2025年杭州市网络直播销售技能大赛决赛于9月4日在临安区昌化镇8300户外运动中心举行 12位新农人主播参与限时5分钟直播实战 涵盖农特产品方向[1] - 比赛设置直播内容 创意契合 主播表现 技术呈现四大评审维度 细分为开场吸引 商品推荐 促销设计 故事性等多项指标 全面评估选手综合素质[1] - 最终六名选手获一二三等奖 12强选手受聘为2025杭韵农品推荐官 前三名将报市总工会核准认定为杭州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1] 选手表现与特色 - 选手采用多样化直播策略:5号选手通过品牌故事体现文化厚度 7号选手运用乡音和实物黄桃增强亲切感 12号选手通过怀旧造型重现小时候的桃酥时光[1] - 选手可携1名助播登台 考验团队协作与现场把控能力 例如桐庐杜预村党总支书记姚兴军带领徒弟认真把控互动节点 旨在推广家乡产品和吸引直播人才[1] - 知味观90后选手孙梦妮推介西湖藕粉 以清晰流畅讲解和亲切互动获评委好评 赛后表示希望继续学习并推广优质农特产[1]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大赛展示杭州优质农特产品多样性与品质 包括山核桃 鸠坑茶 手剥笋等地道杭味产品 通过直播从田间走向云端[1][2] - 活动打造能讲好杭州农业故事 传递区域品牌价值的直播人才 是推动农播经济发展和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2]
新华视点|田间地头话振兴
新华社· 2025-08-20 09:52
新疆巴州辣椒产业 -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食用辣椒种植面积达一万多亩 采收晾晒工作持续至十月底 [1][3] - 焉耆回族自治县永宁镇下岔河村辣椒种植地迎来丰收 椒农正密集采摘成熟辣椒 [4] 山东滨州林果产业 - 无棣县通过发展林业特色种植提升乡村土特产品牌 以果品品种更新和销售渠道拓展助力果农增收 [5] - 碣石山镇古家庄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并打造古家久保桃品牌 [7] - 古家庄村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科技小院 新增六月红桃 山农酥梨 维纳斯苹果等品种 果品成熟售卖期延长数月 [7] 杭州临安山核桃产业 - 临安区作为中国山核桃之都 种植面积达57万亩 林农正全力做好安全采收准备工作 [9][10] - 种植大户王立平提前招募采收工 铺设数公里采收网 农业农村局专家实地调研生长情况并研判产量 [10][11] 江苏南通葡萄产业 - 通州区推广智能补光 精准温控 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 保障葡萄糖度风味品质并延长采收周期 [11] - 全区葡萄种植面积1.3万亩 产业总产值超5亿元 2025年产量预计达2万吨 [14] 海南白沙牛油果产业 - 白沙黎族自治县牛油果迎来收获季 当地地理气候环境适宜牛油果生长 [13] - 牛油果种植面积1800余亩 2025年预计亩产2500-3000斤 每亩效益超3万元 [17] 云南蒙自万寿菊产业 - 蒙自市万寿菊迎来丰收期 花农正娴熟采摘花朵 [16] - 推行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 农户享有保底价 村集体每吨花分红30元 [19][20] - 2025年种植面积达15.1万亩 预计鲜花收购量超45万吨 鲜花产值突破5.4亿元 [19] 湖北来凤藤茶产业 - 来凤县迎来藤茶采摘季 10多万亩藤茶园茶农正抓紧采收鲜叶 [23] - 鲜叶经摊晾 杀青 发酵等工序形成白霜藤茶 开发出7大系列238个产品 [22][25] - 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升级全产业链 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 获世界藤茶之乡称号 [25]
从“藤梯求学路”到“15分钟生活圈” 悬崖村搬进新天地
中国青年报· 2025-08-04 07:13
悬崖村搬迁与生活变迁 -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村民搬迁至昭觉县城安置点,5年间在沐恩邸、昭美、南坪等社区扎根 [2] - 搬迁后形成"15分钟生活圈",学校、医务室、彝绣工坊步行10分钟可达 [3] - 村民从穿胶鞋劳作变为穿皮鞋工作,59岁甲拉尔洛担任楼栋长负责社区管理 [1][2] 教育条件改善 - 教师队伍从初中毕业生升级为大学生和研究生 [3] - 家长主动咨询3岁以下儿童提前入学可能性 [3] - 莫色格服成为村里第二个大学生,毕业后返乡担任社区文书 [2][6] 产业发展与就业 - 吉克木果开设商铺并运营40万粉丝抖音账号,月收入6000-9000元 [4] - 恒驰服饰二期生产线将新增200余就业岗位,2025年计划投入6000万元实施15个协作项目 [6] - 服装厂零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绣娘人均增收2500元 [5][6] 特色产业经济 - 彝绣品牌"薇穆嘎扎"2024年完成330万元订单,绣娘总收入172万元 [5] - 5亩脐橙种植年收入约3万元,村民在悬崖村酒店担任保安月薪3000元 [5] - 农文旅融合带动民宿酒店发展,村民获得可观收入 [6] 居住条件升级 - 从茅草房搬迁至三室两厅新楼房 [4] - 杨铝洗一家告别"说垮就垮"的旧居 [4] - 社区楼房崭新整洁,居民感叹"跟做梦一样" [3]
最长日照孕养最美葵花:第九届洽洽葵花节走进伊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8 19:40
公司原料布局与基地建设 - 新疆伊犁是公司优质葵花籽核心源头基地之一,拥有3800多亩向日葵种植面积,具备充足日照、适宜纬度和透气土壤等地理优势[1] - 公司在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建立100多个种植基地,其中新疆拥有30万亩向日葵原料基地[3] - 在和田地区皮山县成立新疆洽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推进加工基地建设,强化产业链整合[3] 产品品质管控体系 - 伊犁基地主要为山核桃、焦糖等热销风味瓜子提供原料,通过透明化展示种植标准、合作模式与品质管控全流程强化品质可信度[3] - 原料筛选标准涵盖霉变、虫蚀、千粒重、均匀度等指标,种子需通过口感、口味等多方面测试才能投入使用[3] - 搭建规模化种植体系,为农户提供种子与农资服务并全程指导,培训农户掌握质量标准,累计合作种植户超2万户[4] 研发投入与产业升级 - 每年投入上百万元研发资金,联合高校专家及农科院科学家攻克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机械化收割、盐碱地水肥一体化等"卡脖子"问题[4] - 研发目标包括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和带动农户增收[4] 品牌活动与产业链价值 - 通过葵花节活动设置打葵盘、炒瓜子等互动体验,强化"快乐就要洽洽洽"品牌主张[3] - 全产业链26年深耕,从种子到舌尖实现品质把控,将新疆原料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3][4]
出崖记: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 悬崖村搬出新天地
中国青年报· 2025-07-24 23:14
悬崖村搬迁与生活变迁 -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村民搬迁至昭觉县城安置点 标志着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1] - 搬迁后形成15分钟生活圈 包含学校、医务室、彝绣工坊等基础设施 [5] - 村民居住条件从茅草房升级为三室两厅楼房 住房安全得到保障 [8] 教育水平提升 - 教师队伍从初中毕业生升级为大学生和研究生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5] - 家长教育意识增强 出现未达学龄即咨询入学的情况 [5] - 产生悬崖村第二位大学生莫色格服 毕业后返乡投身乡村振兴 [1][11] 就业与收入结构 - 村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包含商铺经营(6000-9000元/月)、网络带货、公益性岗位等 [6][8] - 彝绣产业形成规模 1729名绣娘人均增收2500元 自有品牌年订单达330万元 [9] - 服装加工产业提供就业 零工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 [9] - 恒驰服饰二期将新增200余岗位 东西部协作资金6000万元支持15个项目 [11]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 抖音账号粉丝超40万 带动山核桃、蜂蜜等特产销售 [6] - 农文旅融合初见成效 悬崖村开发酒店民宿等旅游设施 [11] - 保留山地农业 5亩脐橙年收入约3万元 结合保安工作形成复合收入 [9] 基础设施改善 - 交通条件从藤梯升级为钢梯 最终实现彻底下山搬迁 [1][2] - 社区管理专业化 设立楼栋长负责数据收集、政策宣传等工作 [2] - 医疗条件改善 改变过去生病只能苦熬的状况 [5]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14:4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和"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1] - 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碎片化桎梏,深度整合生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5] - "小山变大山"和"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6] 山核桃产业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责任制导致山核桃产业面临资源碎片化、管理粗放化和效益分散化三重困境 [2] - 2021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 [2] - 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 [2] - 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343亩,户均减少6块 [2] - 改革成效: - 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获得40%基础收益,托管大户收入增长30%以上 [2] - 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 - 已完成改革的村民组79个,涉及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 [3] - 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机械化率提高3-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 [3] - 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3] - "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 [3] - 2024年产业规模: - 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 [3] - 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3] - 产业从业人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 [3] 交旅融合发展 -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沿线散落青龙湾水库等生态资源 [4] - 过去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4] - 改造措施: - 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 [4] - 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 [4] - 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 [4] - 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 [4] - 发展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 [4] - 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 [4] - 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