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
搜索文档
无人机“飞向”千行百业
科技日报· 2025-11-03 09:00
【"十四五"答卷·创新驱动产业蝶变】 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魅力的矮寨大桥,在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岭间巍巍矗立,横跨于峡谷两岸。曾 经,巡检这样一座建在"云间"的大桥,要靠人爬、靠眼查,危险系数高、耗费时间长。 不久前,大桥有了无人机这位"空中医生"。它不仅几个小时就能巡检全桥,而且连0.1毫米的混凝 土裂缝都不会漏掉。在极端温度、强风、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无人机也能实现稳定运行,表现 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无人机性能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据显示,我国已多年位居民用无 人机出口量世界第一,无人机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0%以上,成为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不仅是动力越来越足,无人机的"大脑"也不断迭代,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的无人机靠AI做决策,用户只需划定大致范围,无人机就能自主规划飞行路线。"微分智飞创 始人兼CEO高飞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无人机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自主决策者",不仅能够制定飞 行路线,还能实现精准避障、完成多种复杂任务。 无人机的感知瓶颈也实现突破。例如,为破解无人机"看得见"却"嗅不到"的问题,我国科研团队研 发了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为无人机装上了"电 ...
“心脏”强大 “大脑”聪明 “嗅觉”灵敏 无人机“飞向”千行百业
科技日报· 2025-11-03 07:33
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魅力的矮寨大桥,在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岭间巍巍矗立,横跨于峡谷两岸。曾经,巡 检这样一座建在"云间"的大桥,要靠人爬、靠眼查,危险系数高、耗费时间长。 不久前,大桥有了无人机这位"空中医生"。它不仅几个小时就能巡检全桥,而且连0.1毫米的混凝土裂 缝都不会漏掉。在极端温度、强风、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无人机也能实现稳定运行,表现出强 大的环境适应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无人机性能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据显示,我国已多年位居民用无人机 出口量世界第一,无人机领域专利申请量占全球70%以上,成为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机型加速迭代 近年来,人工智能(AI)、5G、新能源等技术迅速发展。无人机与大模型、锂电池等产业开展融合创 新,机型迭代速度加快,逐步构建起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低成本、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的产品 体系。 无人机的感知瓶颈也实现突破。例如,为破解无人机"看得见"却"嗅不到"的问题,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 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为无人机装上了"电子鼻"。 "我们以纳米复合材料为'嗅觉'神经元,成功开发了高性能一氧化碳传感单元。"中国民航大学副教授练 美玲介绍。在"电子鼻"的帮 ...
能视觉感知更能探测CO浓度 无人机练就“嗅得准”的“电子鼻”
科技日报· 2025-10-28 08:12
与此同时,无人机自身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作为无人机动力源的锂电池,其热失控问题犹如悬在无 人机飞行安全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传统电池管理系统基于电压和温度监测的预警方式存在明显 滞后性,当检测到异常时往往为时已晚。"陈达认为,实现锂电池热失控的极早期预警,是保障无人机 飞行安全、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应用必须攻克的难题。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传感器领域国际期刊《美国化学会传感器》,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环境智能感知领 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技术为无人机在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拓展了新的可能。 破解感知瓶颈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电力巡检、农业植保、测绘等诸多领域。 然而,在环境监测和应急响应等对信息感知要求更高的场景中,传统无人机面临着"看得见"却"嗅不 到"的技术瓶颈。 "目前环境监测主要依靠地面固定监测站。这些站点虽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但其点状分布模式存在 明显局限。"陈达介绍,由于站点布局稀疏、数据更新慢,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捕捉污染物在复杂环境中 的立体扩散规律。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污染事件时,传统监测手段往往难以为精准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数 据支持。 更令人担忧的是 ...
给无人机装上“电子鼻”:中国团队突破低空大气精准感知技术
科技日报· 2025-10-13 13:46
在中国民航大学,一架搭载特殊"电子鼻"的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行测试。它不仅具备常规的视觉感知能力,更能实时"嗅"出大气中百万分之一浓度的一氧 化碳变化,并精准绘制其三维浓度分布图。 这项突破性技术的核心,是陈达教授团队研发的微型化机载气体传感模组。这个仅硬币大小的装置犹如无人机的"嗅觉神经",以其为核心构建的"飞— 感—算"一体化监测终端,实现了对大气环境的智能感知。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传感器领域国际期刊《美国化学会传感器》上,标志着我国在低空环境智能感知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项技术为无人机在环境 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 无人机感知"看得见"却"嗅不到"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电力巡检、农业植保、测绘等诸多领域。然而,在环境监测和应急响应等对信息感知要求 更高的场景中,传统无人机却面临着"看得见"却"嗅不到"的技术瓶颈。 "目前环境监测主要依靠地面固定监测站,这些站点虽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但其'点状'分布模式存在明显局限。"陈达指出,由于站点布局稀疏、数 据更新慢,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捕捉污染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立体扩散规律,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污染事件时,往往难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