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
搜索文档
一天5升冰红茶,同样是刚需
虎嗅· 2025-10-15 18:10
文章核心观点 - 品牌和内容创作者需避免自身局限性,应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真实需求,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对高热量、高糖分饮料和食品的刚性需求 [6][11][12] 特定消费群体需求分析 - 在高温环境下(如塔什干6月份达48度)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每日饮料消耗量巨大,例如有工人每天需饮用5升含糖冰红茶 [1][2] - 该群体因大量体力消耗而产生巨大热量缺口,高糖、高热量、大容量包装的饮料是其刚需,与普通人群追求低糖健康的消费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2][4][6] - 高油、高热量、高碳水的食品(如乌兹别克抓饭)同样符合该群体补充能量的需求,健康并非其首要考虑因素 [5][6] 饮料行业市场细分 - 含糖冰红茶是国内畅销饮料单品,同时市场也出现了使用代糖的无糖版本以满足不同需求 [3] - 重体力劳动者不会选择无糖饮料,含糖饮料在该细分市场中拥有稳固的需求基础 [4][12] - 量大、价廉、热量高的饮料产品对特定消费群体具有持续的吸引力,其市场不会消失 [2][12] 品牌与市场洞察启示 - 品牌管理和内容创作需具备同理心和敬畏心,避免将自身感受强加于大多数人,应认识到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巨大差异 [11] - 真实的商业观察需打破信息茧房,通过与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群交流来获得全面认知,而非依赖被加工过的短视频或影视内容 [6][8][11]
AI视频|新疆美食:一口入魂,千年回响
新华社· 2025-09-25 09:51
新疆特色美食文化 - 新疆特色美食包括哈密瓜、烤肉、热馕和抓饭等 [2][3] - 这些美食体现了天山雪水的滋养和千年丝路的文化时光 [3] - 美食汇聚了各族群众的美好向往 [3] 新疆地域与物产 - 新疆的美味源自大美山河的自然馈赠 [4] - 当地物产见证了天山南北的安定与繁荣景象 [4]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馕”括万里的新疆味道
央视新闻· 2025-09-14 15:54
丝路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 丝绸之路自汉代起成为连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桥梁,促进了食材与技术的交流[3] - 商队将葡萄、石榴等瓜果及大蒜、胡椒等调味料引入中原,同时使中国梨、枣等名果远销海外[3] - 多种食材具有明确原产地,如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西瓜原产于非洲中南部[5] 新疆核心美食的产品特性与文化内涵 - 馕作为代表性食物,具备耐储存、好携带的属性,源自丝路长途跋涉的硬核需求,日消费量近300万个,其总长度可绕地球6-7圈[7][8][10] - 馕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压缩饼干,是古代旅人的救命干粮和现代露营神器[11] - 美食融合了西域镶坑烤制技艺与中原包子文化,外皮酥脆、内里软嫩多汁,是商队补充能量的选择[12][13] 多民族融合的餐饮生态 - 新疆餐饮的“香”是多民族手艺、食材与习惯融合的结果[15] - 典型案例如抓饭,融合了中原的大米、中亚的胡萝卜和草原的羊肉,成为丝路饮食文化的盛宴[19] - 饮品方面,东方茶叶与草原鲜奶结合,形成新疆人日常的特调饮品[19] 美食产业的创新与现代化发展 - 新疆美食在包容中不断创新,例如沙湾公路餐馆将川式辣子鸡块与皮带面混搭,成为融合菜的神仙操作[21] - 贵州米粉在西域经历变形记,粗粉与浓酱相遇,从巷子口火到热搜榜[22] - 出现“新疆限定”等现代营销概念,如“你的快乐被‘馕’括了”的宣传语[23] 美食的文化象征与情感价值 - 新疆美食被描述为凝结千年丝路记忆的味觉诗篇,爆的温热与肉的醇香承载着文化交融的历史[27] - 美食被视为文明在舌尖的重逢,能够让人尝到穿越千年的烟火与辉煌[1] - 饮食具有强烈的仪式感,与节日餐桌文化紧密相连[25]
杂克尔(多味斋)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和田地区特色食品杂克尔 - 杂克尔是新疆和田地区特有的玉米面馕,使用细磨玉米面、凉水和面,并掺入洋葱条、南瓜条、肥羊肉丁等配料烤制而成 [1] - 杂克尔具有玉米面的天然香味,最佳食用方式为刚出炉时趁热搭配核桃仁,也可与酸奶、羊肉汤、沙枣汤等搭配食用 [1] - 和田当地家庭常将杂克尔作为日常干粮,在宴客时作为压轴主食,象征祝福客人返程有力气 [1] 杂克尔的制作工艺与原料 - 制作工艺包括用凉水和面、揉搓后拍成饼状,再放入馕坑炙烤,全程需耗时半天 [1][2] - 原料选用细磨玉米面,调味料仅添加皮牙子(洋葱)、南瓜和肥羊肉碎,以保留玉米原香 [2] - 墨玉县仍保留传统水磨坊"二十八盘",专门为制作杂克尔提供细磨玉米面,水磨通过水力驱动木轮带动石盘磨粉 [2] 杂克尔的文化价值与功能 - 当地农民总结杂克尔四大特点:最顶饥耐饿、最受劳动者欢迎、最佳搭配乳制品和肉汤、刚出炉时口感最独特 [2] - 杂克尔相关技艺蕴含生活智慧,例如利用馕坑原理在野外用加热沙子御寒 [3] - 水磨坊的存续与杂克尔文化紧密关联,目前仅少数制作杂克尔的家庭仍使用传统水磨 [2][3] 杂克尔的地域性与传承 - 该食品基本仅存于和田地区,尤其集中在墨玉县等周边县域 [1][2] - 制作过程依赖家庭传承,需掌握馕坑火候控制、面团拍制等经验性技艺 [1][2] - 传统水磨工艺因杂克尔需求得以保留,形成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的完整文化链条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