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教学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AI出海东南亚,EDTech落先手
钛媒体APP· 2025-10-11 18:04
中国AI技术出海东南亚的新特征 - 技术输出逻辑改变,大模型具备理解、推理和生成能力后,通过API接口或轻量化模型包即可复用成熟技术,输出效率提升3-5倍,系统部署时间从半年压缩至2个月内[2] - 政策协同效应显著,依托地理优势实施“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战略,缩短技术落地路径[2] - 相较于互联网等热门领域,教育场景成为技术出海的优先领域和突出进展领域[2] 教育场景成为优先领域的背景 - 东南亚K12教育面临师资短缺与资源分配失衡挑战,印尼K12师生比达1:40,是中国的2.5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30年该地区需新增450万名教师[3] - 基础设施薄弱加剧教育鸿沟,计算机教室覆盖率低,语言多样性导致教育资源碎片化,例如马来西亚教师需用三种语言重复授课[3] - 教育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印尼缺少12万名科学教师,越南AI相关专业高校教师缺口达5000人,马来西亚公立大学AI课程覆盖率仅15%,但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年增速达20%[3] 中国与东南亚的教育合作基础 - 中国学生占马来西亚国际学生总数的57%,长期教育交流构建了独特的合作信任[4] - 马来西亚有30万大学生需要编程课程,但全国合格计算机教师不足2000人,智能教学系统被视为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5] - 实际合作从单点应用向体系化输出演进,清华大学“Y型教育体系”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落地,共享5000余课时AI教学课件,每年为东盟培养200名智能教育系统运维人员[6] 政策支持与场景需求 - 马来西亚《国家AI路线图2021-2025》将“智能教育”列为优先领域,计划投入2.3亿马币建设国家级教育数据平台[6] - 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2027年实现公立学校AI教学系统全覆盖[6] - 南宁市发布84项东盟AI场景需求清单,教育场景占比达21%,包括“多语言教学助手”、“智能作业批改系统”等直接对应东南亚国家痛点的需求[6] 中国企业的差异化合作模式 - 西方企业采用“卖账号、供服务”的标准化模式,中国团队更注重传递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方法论输出与长期陪跑,让技术扎根当地[7] - 合作理念是授人以“渔”,提供持续生长的技术根系,例如通过三级技术转移体系:基础层输出轻量化模型包,中间层提供可视化开发工具,应用层培养本地技术团队[7] - 在具体项目中,中方团队携带基础模型与校方联合标注30万条本地化数据,优化多语言混合场景下的语义理解准确率,使系统对马来语方言的识别精度提升至92%[9] 本地化能力建设与项目成果 - 中国企业为校方培训技术骨干,涵盖模型部署、日常运维及二次开发,使当地工程师能独立迭代算法[9] -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已基于该平台自主衍生出工程学科虚拟实验系统等3个应用,成果推广至东盟5所高校[9] - 技术转移的深度带来显著粘性,润建在东南亚教育AI领域的复购率达7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9] 应对文化细节与政策红线 - 东盟国家重视AI技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需兼顾中低收入群体的AI教育可及性,避免因文化背景差异导致技术排斥[10] - 中国企业的生态协同能力显著提升效率,使马来西亚某智慧教室项目落地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9个月,后期运维响应时间从平均72小时压缩至4小时内[10] - 生态构建因地制宜,在新加坡侧重市场化运作,在泰国、越南等市场采用“政府平台+企业入驻”模式,生态思维正替代单纯的产品思维[11] 从技术输出到人才共生 - 合作理念是培养区域共同人才池,中国企业与东南亚高校的联合培养项目为当地储备复合型人才[12] - 润建股份计划在2025-2030年间于东盟建立10个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采用“1+1+1”运营模式,目标培养5000名本地技术人才[12] - 人才价值提升显著,参与AI教育合作项目的越南河内大学毕业生起薪较传统计算机专业高出40%,就业稳定性更强[13] 人才标准共建与商业可持续性 - 中国企业正与东南亚教育部门共同制定AI教育人才能力框架,马来西亚已将中国企业参与开发的“智能教育系统运维师”认证纳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13] - 泰国高校AI专业申请人数在2024年同比增长120%,其中60%的学生希望参与中泰联合培养项目[13] - 商业上采用阶段化盈利模式,短期靠项目交付盈利,长期靠生态分成,盈利核心在于价值共享而非垄断,从“技术提供商”转变为“生态共建者”[14]
“旅游+职教”助力长三角文旅产业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6-05 07:09
长三角文旅产业转型 -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文旅产业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要转型 [1] - 职业教育是衔接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的关键纽带,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满足长三角文旅产业高端化、智慧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必由之路 [1] 产教融合新机制 - 构建"需求牵引—动态适配"的产教融合新范式,突破教育供给单向匹配产业需求的线性逻辑 [2] -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整合企业用工数据、岗位技能要求等信息,绘制长三角文旅产业人才"热力图",预判未来3—5年人才需求 [2] - 采取"企业订单班"培养模式,允许职业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 - 构建"政府引导—行业指导—院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治理框架,建立长三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 [2] 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 推动优质师资、实训设备、课程模块的跨校、跨企、跨域流动,避免资源重复建设与低效利用 [3] - 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等产教融合创新载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3] - 引入国际机构认证标准,开发"双语课程""国际职业资格"等课程模块,国际化改造教学内容 [3] - 开设"文化遗产数字化""地域文化创意"等特色课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块 [3] 数字技术赋能 - 依托VR、AR与MR技术开发文旅场景数字孪生平台,模拟实际工作场景 [4] -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引入智能教学系统实现"千人千面"精准教学 [4] - 建立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集成长三角地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的全流程数据 [4] - 共建开放式数字课程库、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库、行业案例库,形成"云端共享、线下联动"的资源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