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领玉璧

搜索文档
文博日历丨“玉戈之王”带你打开3500年前的时光 解锁神秘商代
央视新闻· 2025-07-17 10:02
玉戈之王 - 大玉戈长度94厘米 厚度0.5厘米 是目前出土玉戈中最长的一件 被誉为"玉戈之王" [6] - 由刃和柄两部分组成 刃部和柄部相交处有圆孔 可用绳子固定在木柄上 [8][10] - 商代早期玉戈尺寸普遍较大(30厘米以上) 晚期变小(20厘米以下) 近1米的大玉戈极为罕见 [12] 戈的演变与用途 - 戈是华夏文明独有的兵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使用石戈 商周时期出现玉戈 [14] - 玉戈因质地坚脆无实用功能 推测为礼仪用器 象征古代高级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18] -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代 戈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兵器 [16]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 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 距今约3500年 [20] - 出土青铜大圆鼎为商代前期全国同类器物中最大 铜钺通高41.4厘米为商代早期最大 [22][24] - 发现商文化系统年代最早的金玉镶嵌饰品(绿松石镶金饰件) 以及我国最早 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26][28] - 杨家湾北坡发现长江流域夏商遗址中首次出现的大型条带状石构遗迹 证实盘龙城的中心城市地位 [30]
玉璧@你,注意防晒
央视新闻· 2025-06-22 11:32
商周有领玉璧的独特现象 - 玉璧呈现双面色差 一面为深紫蓝色 另一面为浅灰白色 形成鲜明对比[2] - 双面色差成因包括埋藏浅 覆土少 导致向上面长期受光照[4] - 玉质疏松多孔隙 使土壤矿物质渗透染色[4] 玉璧变色关键条件 - 地形条件 埋藏浅且覆土缺失 使单面持续暴露于光照[4] - 材质特性 玉璧自身结构疏松 促进矿物质渗透[4] - 外部干预 出土时覆盖石块形成不均匀白色斑块[7][9] 有领玉璧的形制特征 - 金沙遗址出土200余件玉璧 主要分布于祭祀区[9] - 有领玉璧占比高 特征为孔缘凸起 类似"高领毛衣"造型[10][12] - 形制分类明确 分为有领和无领两种类型[10] 古蜀玉器的文化价值 - 玉器色变体现自然矿染工艺 形成独特"沁色"效果[14] - 双色玉璧展示古蜀文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利用[9][14] - 玉器造型引发跨领域联想 被类比为CD唱片和咖啡滤具[19][21] 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 - 玉璧集中出土于长江上游金沙遗址祭祀区[9] - 出土情景显示古人采用石块覆盖的保护性措施[7][9] - 玉器保存状态反映古蜀祭祀用器的埋藏环境特点[14]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