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钺

搜索文档
文博日历丨“玉戈之王”带你打开3500年前的时光 解锁神秘商代
央视新闻· 2025-07-17 10:02
玉戈之王 - 大玉戈长度94厘米 厚度0.5厘米 是目前出土玉戈中最长的一件 被誉为"玉戈之王" [6] - 由刃和柄两部分组成 刃部和柄部相交处有圆孔 可用绳子固定在木柄上 [8][10] - 商代早期玉戈尺寸普遍较大(30厘米以上) 晚期变小(20厘米以下) 近1米的大玉戈极为罕见 [12] 戈的演变与用途 - 戈是华夏文明独有的兵器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使用石戈 商周时期出现玉戈 [14] - 玉戈因质地坚脆无实用功能 推测为礼仪用器 象征古代高级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18] -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代 戈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兵器 [16] 盘龙城遗址考古发现 -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等级最高 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遗址 距今约3500年 [20] - 出土青铜大圆鼎为商代前期全国同类器物中最大 铜钺通高41.4厘米为商代早期最大 [22][24] - 发现商文化系统年代最早的金玉镶嵌饰品(绿松石镶金饰件) 以及我国最早 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 [26][28] - 杨家湾北坡发现长江流域夏商遗址中首次出现的大型条带状石构遗迹 证实盘龙城的中心城市地位 [30]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
展现独特夜郎文化
人民网· 2025-05-06 08:32
夜郎文化特展概述 - 长沙博物馆举办"夜郎遗踪——寻找《史记》中的古国"特展,展出180件(套)贵州珍贵文物,呈现夜郎文化 [1] -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古国,活跃范围主要在贵州,都邑遗址尚未发现 [1] - 展览持续至6月29日 [3] 展览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先夜郎时期青铜文明 - 展示贵州早期青铜文化萌芽,包括毕节青场遗址的青铜器石范、威宁鸡公山遗址的碳化稻谷与祭祀遗存 [1] 第二单元:夜郎考古发现 - 解读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普安铜鼓山遗址群等代表性遗存,还原夜郎社会图景 [1] - 赫章可乐遗址、威宁中水遗址分别入选2001年度、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第三单元:夜郎文化特色 - 展示青铜饰品、兵器等,体现"套头而葬""魋结爱美""崇兵尚武"等文化特征 [1] 第四单元:夜郎融入汉王朝 - 讲述夜郎被纳入汉王朝郡县体系的历史进程,汉文化与夜郎文化深度融合 [2] - 中原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工具,促进文化融合 [2] 特色文物展示 - 铜鼓、羊角钮钟等青铜乐器,造型独特的铜钺、铜扣饰、铜带钩 [2] - 石寨山型铜鼓反映夜郎与滇族群的文化交流 [2] - 羊角钮钟为百越族群常用乐器,可能用于祭祀、舞蹈 [2] - "套头葬"铜釜体现独特丧葬习俗,人面型铜扣饰镶嵌孔雀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