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氟硅树脂
icon
搜索文档
2030年建成“中国氟谷” 解码浙江衢州“十五五”产业发展路线图
中国经营报· 2025-11-11 11:02
衢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 衢州市在“十五五”规划关键节点提出以“五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为抓手,打造“中国氟谷”并冲刺“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 [1][2] - 衢州市自2021年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2022年出台“五链”融合实施意见,已构筑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2] “中国氟谷”建设规划与现状 - 根据《行动方案》,衢州市目标到2030年氟化工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5%以上,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3] - 衢州市2024年氟化工产业产值约280亿元,约占全国总产值的30%,2024年1-9月产值达240.4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年有望突破300亿元 [4] - 衢州市拥有氟化工重点企业50余家,上市公司4家,包括全球氟化工TOP20企业巨化股份和永和股份,并构建了“有机氟+有机硅→高端复合材料→终端制品”全链条体系 [4] - 具体路径包括以巨化股份为龙头培育存量企业、招引龙头企业扩增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加速形成现代化氟化工产业集群 [3] 创投环境与发展态势 - 在《“长三角创投新势力城市”发展指数》综合指数TOP10中,衢州市位列第5名,较六年前跃升15名,其投资情况指数排名第3,政策环境指数排名第5 [1][6] - 衢州市基金集群规模从150亿元突破至1074.09亿元,投资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市域覆盖,其中市级平台自主管理533.96亿元 [7] - 衢州市上市公司数量已从6家增长至22家 [7] - 专家建议衢州市通过构建“耐心资本”供给体系、深化“五链”融合、创新“以投促引”模式、优化营商环境等路径迈向“长三角创投新势力第一城” [7] 营商环境优化举措 - 衢州市实施“调研排查—分析研判—细化清单—交办落实”四步工作法解决产业链共性疑难问题,并打响“企呼我应”品牌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 [8] - 通过分级分类分层的问题解决机制和“双闭环”管理,推动涉企服务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 [8]
46页PPT详解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
材料汇· 2025-07-03 22:54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2023年化工新材料产能约4900万吨/年,产量超3600万吨,产值1.37万亿元,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呈现量增价减趋势(锂电池材料产值从5400亿元降至4800亿元)[5] - 产业体系持续健全,形成10大重点领域包括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氟硅树脂、聚氨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锂电池材料等[4] -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光伏级EVA、光学级PMM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强高模碳纤维、193纳米光刻胶等产品实现国产化[7][8] 重点技术突破领域 - 高端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光伏用EVA树脂、茂金属聚丙烯、聚丁烯-1等[10] - 工程塑料:聚碳酸酯、聚苯醚、尼龙56/12等[10] - 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酰亚胺、聚醚醚酮等[10] - 高性能纤维:T1000级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10] - 电子化学品:193纳米光刻胶、电子级硅烷、高纯度电子气体等[10][61] 主要企业布局 - 央企:中石油聚焦高端聚烯烃/碳纤维,中石化发展高性能橡胶/纤维,中化控股布局工程塑料/有机硅[11] - 民企龙头:万华化学(聚氨酯/电子化学品)、巨化(氟化工)、兴发(有机硅)、泰和新材(芳纶)等[11] - 细分领域:盛虹(EVA)、东岳(氟化工)、合盛硅业(硅材料)、金发科技(改性塑料)等企业在各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 区域产业集群 - 上海化工园区: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16] - 宁波石化经济区:高性能纤维/石墨烯[16] - 江苏常熟:氟硅材料[16] - 广东惠州: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16] - 山东淄博:聚氨酯/氟硅材料[16] - 全国形成20个特色新材料园区,覆盖所有重点领域[16] 供需结构分析 - 2023年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品自给率普遍低于70%[22] - 预测2025年高端聚烯烃自给率70%、工程塑料70%、电子化学品70%[22] - 传统产品产能过剩,高性能产品如POE弹性体、EVOH等仍依赖进口[29] 电子化学品进展 - 半导体领域:6寸及以下晶圆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率82%,8寸以上仅20%[56] - 显示面板:6代线以上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率约10%[56] - 光刻胶:G线国产化率超60%,KrF部分量产,ArF尚在验证阶段[62] 锂电池材料发展 - 2023年正极材料总产量201.7万吨,其中磷酸铁锂119.6万吨占比59%[70] - 电解液产量89.1万吨,负极材料137万吨,隔膜133.7亿平方米[70] - 重点发展高镍正极、硅基负极、新型锂电隔膜、高电压电解液等[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