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赢智选系列

搜索文档
永赢还能赢多久?
远川研究所· 2025-08-21 21:05
资本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5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涨幅达20.48%,显著超越沪深300指数 [4] - 永赢基金主动权益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增长244.76亿元,增幅超100%,居行业首位 [4] - 永赢智选系列产品规模增长259.29亿元,而其他主动权益产品总规模略有下降 [4] 中小公募发展挑战 - 行业呈现马太效应,头部10%公募与剩余90%中小公募差距显著 [7] - 中小公募面临渠道困境,初期难以进入主流渠道核心营销池 [7] - 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率2019年平均为1.39%,是债券基金的5倍以上,创收能力更强 [8] 永赢基金发展策略 - 初期以固收业务为主,规模突破百亿时固收占比78.64%,千亿时固收占比达99.38% [7] - 2018-2020年通过挖角知名基金经理(如李永兴、于航等)扩张混合型产品,2020年末外部基金经理占比超90% [10] - 混合型产品规模从2018年底7.86亿元增长至2021年底287.41亿元,实现30多倍增长 [14] 规模波动与应对 - 2022-2023年永赢混合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5.19%,规模从297.41亿元降至138.94亿元,跌幅超50% [16] - 通过快速迭代投研团队弱化单一基金经理离职影响,近一年新聘11位基金经理(行业平均3.8位),离任9位(行业平均2.02位) [20] 产品创新与工具化转型 - 推出智选系列产品,强调工具属性,将主动权益与ETF优势结合,明确赛道定位(如机器人、新质生产力行业) [23][24] - 2025年机器人赛道中,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收益72.72%,显著超越中证机器人指数27.89%的涨幅 [25] - 布局新兴行业(算力、低空经济、可控核聚变等),发挥主动权益在早期产业趋势中的选股灵活性 [24][2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26家基金公司净利润不足1亿元,多为非货规模低于千亿的中小公募 [26] - 中小公募通过差异化策略突围,如中泰证券资管聚焦价值风格、博道基金深耕量化领域 [26] - 行业淘汰同质化产能,非头部公司需差异化竞争,牌照稀缺性仅延缓但未改变优胜劣汰趋势 [29]
“赢”接硬核科技时代!永赢基金2025年中策略会精彩回顾
中国基金报· 2025-07-09 18:15
永赢基金2025年中策略会核心观点 - 永赢智选系列产品凭借对高成长、高潜力方向的前瞻布局,上半年业绩表现突出,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永赢科技智选A近半年涨幅均超45%,其中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和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近1年业绩排名同类第一 [1][2] - 公司构建了"1+N"权益投资生态图谱,将主动权益产品线科学划分为全基型、风格型、工具型(智选系列)和策略型(慧选系列)四大类,不断完善一站式资产配置平台的权益货架 [3][5] - 智选系列产品聚焦成长空间大、政策支持的新兴行业,为每只产品匹配能力圈契合的基金经理,将仓位集中在优质方向和个股上 [5] - 慧选系列为策略型产品,挑选在A股中长期维度较为有效的投资策略,通过策略选择和Alpha增强,追求长期维度实现净值"震荡中新高" [6] 投研体系与投资策略 - 公司权益投研体系重心在于发掘新兴产业的结构性机会,把握未来几年新兴的产业趋势,摒弃简单的牛熊思维 [5] - 产品布局是投资思路外化的过程,投资的前瞻性预判是所有产品布局的基础 [5] - 公司致力于打造更适合中国市场的权益投研体系和团队,围绕潜在的结构性机遇,提供颗粒度更细的投资表达工具 [5] - 投资策略强调"始终锚定主导科技",在中美世纪博弈下,重视和围绕"科技创新"和"国防安全"两大领域的机遇 [10] 下半年重点投资方向 - 人形机器人将超越手机与汽车成为百亿台量级的超级终端,未来6年复合增速或达100%,2025年量产元年后有望开启"三年十倍"的爆发式增长 [14] - 海外算力需求进入爆发通道,中国光模块/PCB厂商有望在25/26年持续扩大在全球云计算产业链中的核心供应份额 [17] - 国产算力今年可能是大规模投资的元年,头部云厂商的算力资本支出同比大增,三巨头投资近4000亿 [19] - 创新药产业周期与政策周期共振,中国创新药正借力'专利悬崖'东风,通过BD合作抢占千亿美金海外市场 [21] - 低空经济被赋予国家战略高度,测算显示eVTOL与无人机凭借成本优势打开千亿级制造市场 [22] - 光刻机是突破'卡脖子'的战略基座,国产替代深水区里的硬骨头正是从0到1的超额收益沃土 [24] 行业趋势与市场展望 - 中国首次在AI科技革命中大幅缩小与海外国家差距,DeepSeek与华为高性能算力芯片取得突破 [10] - 全球进入逆全球化时代,只有依赖科技创新方能不断提升各产业竞争力 [10] - 地产去杠杆去泡沫、发展新质生产力、严控地方债务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 [10] - 中国科技加速突破正催生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投资机遇,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大国崛起的核心引擎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