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积累养老信托

搜索文档
“信托+消费” 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点
金融时报· 2025-08-28 10:11
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行业资金信托总规模达19.95万亿元,其中投向金融机构规模为2.96万亿元,占比14.83%,同比增长35% [2] - 消费金融业务占投向金融机构业务的主要比重,2023年23家信托公司开展此类业务,存续规模达4536.67亿元 [2] - 2024年前7个月,26家信托公司发行消费金融信托计划规模约1566.7亿元,为去年同期2倍 [2] - 截至2024年末,信托贷款规模达3.53万亿元,呈增长态势 [2] 公司业务分化格局 - 天津信托、国民信托和华鑫信托2024年前7个月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分别约373亿元、228亿元和196亿元,均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 [3] - 三家头部公司合计规模接近2023年同期全行业水平 [3] - 外贸信托与西藏信托同期规模分别缩减至23亿元和19.3亿元,华润信托已暂停相关业务 [3] - 国民信托2024年通过普惠金融项目触达客户1963万个,年末存续规模261.51亿元 [4] - 华鑫信托自2022年将普惠金融作为战略重点,吉林信托启动300万元系统采购项目并积极寻求合作 [4] 业务模式与创新方向 - 信托公司普遍采用助贷模式,与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及第三方平台合作获客 [5] - 行业探索资产证券化、预付费资金管理及投资附消费权益等创新模式,20余家信托公司参与预付资金管理 [7] - 昆仑信托2024年8月设立全国首单消费积累养老信托,实现资金独立封闭管理 [7] - 消费信托场景覆盖医疗、教育等12个领域,2018年全行业规模达45亿元 [7] 合规与运营挑战 - 消费金融业务属于非标信贷业务,与"两压一降"监管导向存在矛盾 [1][5] - 部分信托公司未有效接入征信系统,存在"逾期不上征信"现象 [6] - 国民信托2024年接收消费者投诉9897例,天津信托受理监管转办投诉1305件及自收投诉494件,均集中消费金融领域 [6] - 助贷模式存在对合作机构依赖性强、风险传导、虚假获客及违规催收等隐患 [5] 政策与转型方向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4月要求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但信托公司尚未公开披露合作机构 [5][6] - 专家建议强化风控自主把控、严格合作机构准入、完善贷后管理机制 [6] - 需探索符合监管导向的资产服务信托模式,如通过预付资金服务信托降低资金挪用风险 [8] - 数字化手段被视作深入消费场景、扩大客户基础的重要路径 [8]
专家:养老服务缺人缺钱,中国如何打赢这场“人口逆袭战”
新京报· 2025-05-30 08:54
老龄化社会现状与挑战 - 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3.1亿,其中3000万为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失智群体,另有3000万决策能力受损人士面临双重养老压力 [5] - 慢性病老年人超1.9亿,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仅3000万,供需缺口显著 [6] - 家庭结构复杂化(再婚家庭、丁克家庭等)导致财富传承问题突出,传统"养儿防老"观念制约养老金融产品普及 [8] 养老服务行业痛点 - 法律制度与服务规则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信任成本高 [5] - 职业技能标准缺失,从业资格门槛低,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养老规划师等新职业资质认证 [8] - 个人养老金账户积累不足,平均仅4000余元,难以支撑未来需求 [8] 创新解决方案探索 - 信托与监护制度结合:通过财产隔离和人身监护分离机制保障老年人权益,已有国家鼓励信托行业开展养老助残服务的实践案例 [9][10] - 消费积分转化养老金模式:中石油2万座加油站消费积分可转入养老金账户,昆仑信托推出消费积累养老信托实现资金安全增值 [12][14] - B账户模式:企业通过消费让利形成养老金池,兼具品牌提升与社会责任履行价值,建议国资央企带头推广 [16][17] 产业生态建设方向 - 搭建统一服务平台:整合信托机构、监护服务等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服务采购一体化管理 [15] - 产教融合: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课程设置贴合银发经济需求,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16] - 数据对接平台:金融监管部门、社保机构与信托公司实时监控资金流向,提升管理透明度 [17] 普惠性制度设计 - 养老金资金来源可基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理论,通过商家让利汇集小额资金,农村地区借助农资店等分散场景实现城乡公平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