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致.缇透
搜索文档
新材料领航医美升级,千亿赛道竞逐正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16:49
行业宏观趋势 - 中国医美行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正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 - 轻医美市场在2024年首次超越手术类项目成为主流,预计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 [1] - 注射类项目作为轻医美核心引擎,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25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7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1%,预计2027年将达1470亿元 [1] - 行业竞争逻辑正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与产业链驱动” [8] 产品创新与市场准入 - 羟基磷酸钙和琼脂糖两类医美新材料相继拿下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 - 中国生物医美事业部旗下全球首款琼脂糖面部填充剂安珍适Algeness VL已正式面向全国发布 [1][4] - 2025年以来童颜针领域迎来新品集中爆发期,目前已形成“9款产品获批、多家企业在研”的竞争格局 [4] - 华熙生物上半年推出国内第一款面部肤质改善适应症的合规水光产品以及合规动能素 [4] 市场竞争格局 - 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众多市场主体入局,初创企业与上市公司纷纷加大研发及产业链布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 - 随着同类产品加速涌入,同质化竞争隐忧显现,企业将创新焦点转向材料研发以构建差异化优势 [4] - 中国生物医美事业部凭借完善的产品矩阵构建竞争壁垒,产品涵盖肉毒毒素、透明质酸钠凝胶、重组胶原蛋白敷料等 [7] 资本与药企动态 - 赛道高增长潜力持续吸引资本加速入局,今年前5个月注射填充、功能护肤材料领域已有12家初创企业获得融资 [6] - 上市公司通过成立事业部、子公司、跨界合作等方式加码布局,例如海正药业设立海正蔚澜,上海医药与法国VIVACY战略合作 [6] - 药企深度入局成为打破同质化僵局的关键力量,凭借医药级研发体系推动行业质量提升 [8] - 四环医药旗下医美业务上半年收益约5.852亿元,同比大幅上升81.3% [8] 行业监管与规范化 - 强监管正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护航舰”,监管部门从研发注册、生产、销售等全环节颁布系列标准及政策法规 [9] - 在合规要求趋严、研发与生产壁垒较高的背景下,具备“合规化”基因及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更易占据优势地位 [9]
中国前首富加码锦波生物:医美上游供给扩容,仍有乱象待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8:57
公司资本运作 - 锦波生物拟向养生堂发行不超过717.56万股股份,占发行前总股本的6.24%,发行价278.72元/股,募资总额不超过20亿元,用于人源化胶原蛋白项目,申请已获北交所受理 [1] - 此前公司控股股东杨霞已将持有的575.33万股(占总股本5%)转让给杭州久视,交易额共计14.03亿元 [1] - 养生堂与杭州久视的实际控制人均为钟睒睒,此次是钟睒睒继万泰生物后再次重资投入生物技术领域 [1] 公司产品与技术优势 - 锦波生物于2025年4月再次获得“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凝胶”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公司继2021年和2023年后获批的第三张重组胶原蛋白三类证 [3] - 公司手握国内全部的三张重组胶原蛋白三类证,在重组胶原蛋白医美领域保持强势地位,证照方面保持领头羊姿态 [3]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2022年达192.4亿元,预计未来将以44.9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85.7亿元,2030年将攀升至2193.8亿元 [2] - 医美市场需求旺盛且多元,上游产品技术迭代创新与适应症扩展驱动行业蓬勃发展 [2] 行业竞争格局与产品动态 - 医美上游产品市场活跃,玻尿酸、胶原蛋白、肉毒素、再生制剂等各类产品密集上市,2025年上半年即有多款医美产品获批三类证 [3] - 童颜针领域在2025年迎来新品集中爆发期,乐普医疗、西宏医药、爱唯缇生物科技旗下三款产品相继获批,形成“9款产品获批、多家企业在研”的竞争格局 [4] - 华熙生物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国内首款面部肤质改善适应症的合规水光产品以及合规动能素,并于7月推出首款国产中面部适应症的透明质酸填充剂 [3] 行业特性与产品生命周期 - 医美行业具有“喜新”特性,产品上市一段时间后价格可能被“打穿”,新概念对行业产生短期刺激和拉动 [5] - 能长期发展的“常青项目”通常具备清晰的治疗原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小的副作用,例如肉毒素、射频类的热玛吉和超声类项目 [5] - 童颜针作用机理简单直接,通过PLLA微球刺激自身胶原蛋白再生,风险和副作用少,对医生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有望成为常青且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赛道 [5] 行业挑战与乱象 - 2024年全国合法医美机构仅2万家,非法机构数量达2.2万家,首次超过合规机构 [6] - 市面流通的医美针剂正品率仅为35%,求美者安全与权益保障面临挑战 [6] - 医美消费价格过高是“黑医美”猖獗的主要原因,国内部分项目定价高于韩国及中国香港等地 [6][7] - 正规医美的高价倒逼部分消费者在需求迫切时铤而走险选择“黑医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