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天猫双11活动
搜索文档
今年双11 | 消费者、平台、主播都更加“精于计算”
新浪财经· 2025-11-06 18:25
双11大促模式的演变 - 双11大促周期从最初仅统计11月11日单日成交额演变为从10月9日持续至11月14日长达一个多月的活动周期[1] - 电商平台已不再披露双11大促的总成交额数据[1] 平台促销规则的变化 - 淘宝天猫将优惠玩法从满减改为官方立减15%即商品直接打85折旨在简化规则和让利透明[4] - 京东采用"官方直降"策略抖音电商推出"立减折扣"与"一件直降"机制均强调优化购物体验[4] - 规则简化导致部分习惯凑单的用户不满有用户反映商家涨价更肆无忌惮并怀念凑单带来的实打实优惠[4] 用户面临的复杂价格体系 - 淘宝用户面临"千人千面"的价格体系优惠明细包括单品直降、店铺优惠、官方立减、购物券、88VIP折扣、平台及达人优惠、淘金币抵扣、家电消费券、红包等[5] - 合并付款与单独支付价格存在差异优惠券选择或过期会导致实际付款金额变化红包在合并付款时可能被分摊[5] - 平台带来不确定性如淘金币抵扣比例波动和随机触发的限时优惠券曾有商家突然发放限时补贴导致价格低于李佳琦直播间预售价引发用户吐槽[7] 平台间的价格竞争与"二选一"问题 - 电商平台极度重视价格优势京东采销直播间标出"直播比价贵就赔"抖音商城宣传"一件也是超低价"[9] - 商家通常通过保持各平台价格一致或上架"错款"商品来维持平衡但某平台补贴可能导致商品"破价"打破平衡[11] - 京东被指控通过巡价、禁止商家使用抖音优惠券等行为实施"二选一" reminiscent of阿里巴巴在2015年双11前夕被举报的类似行为[11][12] 直播带货格局与主播表现 - 直播带货行业格局变化薇娅、辛巴、罗永浩等大主播退居幕后李佳琦和董宇辉成为当前场上发力最猛的主播[13] - 李佳琦直播间双11首小时加购GMV同比保持增长美妆、母婴、时尚、食品等细分品类增长显著最高增长接近80%[13] - 董宇辉的"与辉同行"直播间近30天带货直播33场涨粉超过148万高于90%同级别达人[13] 常态化促销下的双11热度与行业焦虑 - 随着大促战线拉长和全年促销活动频繁用户对双11的体感变得越来越淡[16] - 平台促销活动密集以2025年9月为例天猫平台有24个涉及不同行业的促销活动包括平台大型活动、行业大型活动、品类日和主题营销等[17][18][19] - 用户、商家、平台均围绕价格博弈用户追求低价商家权衡让利与利润平台在存量市场中寻求增长双11大促成绩关系到平台后续战略布局[19]
今年淘宝天猫背刺了对其最忠诚的一批消费者
搜狐财经· 2025-10-25 10:37
平台优惠机制与执行问题 - 淘宝天猫在双11现货售卖开启后,突然停止“限时补贴”及达人直播间淘金币加抵活动,导致部分商品尾款支付时价格上涨几十元至数百元,引发达人直播间“退货潮”[2] - 平台推出需手动勾选88VIP无门槛9折券的新支付机制,但未提前明确告知,许多消费者因抢付尾款未勾选优惠券,导致实付金额更高,例如一笔2407元的订单因未使用9折券多付179.5元[3][5] - 88VIP的9折券存在使用限制,每张券优惠金额有上限且不能叠加,例如6000元订单若使用一张“5000减500”的券,超出的1000元部分无法享受优惠,需拆分订单才能最大化优惠,但流程复杂[6][8] - 9折券的计算方式是在扣除店铺优惠、官方立减及淘金币等所有优惠后再打折,消费者难以通过商品原价直接凑满优惠上限,导致实际优惠不及预期[8] - 平台对新老用户实行区别对待,有用户对比发现普通账号可领取“1300元减110”品类券,而5年88VIP会员账号只能领取“1300减75”的券[9] 商家定价与促销策略问题 - 部分商家在双11期间采取先涨价再参与活动的策略,例如源氏木语一款橡木床7月售价1647元、实付1437.92元,双11售价涨至2709元、券后价2071.8元,云鲸扫地机器人活动券后价从2641.54元涨至3036.28元,涨价近400元[16] - 在李佳琦直播间,预售消费者享受的优惠反而不及现货用户,例如薇诺娜产品预售用户仅获20元、30元店铺优惠券,而新下单用户可获得平台68元、89元的大额限时补贴,导致预售实付金额比直接购买更贵[18] - 品牌方对直播渠道用户实行区别对待,例如珀莱雅为其他用户提供“799减30”店铺优惠券,但未向李佳琦直播间粉丝提供同等优惠[20] - 平台限制达人直播间链接商品使用淘金币支付,且支付尾款时一个订单最多只能使用10个红包,增加了消费者的支付复杂度[22][23] 购物体验与用户反馈 - 消费者反映双11优惠规则复杂模糊,支付界面虽显示一连串“优惠金额”,但无法直观对比双11与日常价格的实际差价,购物体验繁琐[26][28] - 平台推出的“美妆惊喜券”被质疑搞饥饿营销,有用户从10月15日至20日每天定点抢券均未成功,引发消费者对平台营销方式的不满[11][15] - 支付环节出现技术故障,例如购物金充值未按时到账,消费者需自行核查账单才能发现问题,降低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感[23] - 用户投诉平台机制不合理、规则不透明等问题,认为平台行为涉嫌消费欺诈,但消费者因取证困难、维权门槛高而处于弱势地位[25] 平台与商家策略冲突 - 平台取消跨店满减、推行“官方立减”本意为简化决策流程,但实际仍依赖红包、优惠券等复杂机制,导致消费者需同时应对平台和商家的“算计”[26][28] - 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目标不一致:平台追求用户活跃度、订单量及交易抽成,商家注重利润,消费者寻求实惠价格,这种差异阻碍了交易效率的提升[28][29] - 商家利用双11流量完成转化的同时,通过涨价、区别对待等方式保障自身利润,而平台依赖大促招牌吸引用户,间接纵容了商家的“拿捏”行为[29][31] - 双11暴露了平台与主播、商家之间缺乏共识,例如平台自主发放限时补贴未与品牌提前沟通,导致品牌方与消费者关系紧张[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