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可降解塑料
icon
搜索文档
终于扭亏!山西这家上市公司半年报预喜,背后原因是……
搜狐财经· 2025-07-11 09:48
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000万元到9000万元,实现扭亏[1] - 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66万元、-4943万元[1] - 2023年、2024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亿元、-1.86亿元[1] - 扣非净利润预计为-5600万元到-4000万元,仍为负值[1] 业绩变动原因 - 贵金属业务因市场行情回升转回存货跌价准备[1] - 转让部分土地使用权确认资产处置净收益1.19亿元[1] - 收到太原市财政局土地出让补助资金500万元[1] 公司历史与转型 - 前身为太化股份,成立于1999年,2000年上市[2] - 2010年底被原阳煤集团托管,后更名为华阳新材,定位为华阳集团新材料业务资产整合平台[2] - 化工资产逐步剥离,2021年仅保留贵金属回收加工和配售电业务[4] - 转型锚定碳基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业务[4] - 2021年-2024年连续四年亏损[5] 人事变动与资产运作 - 2024年2月原董事长武跃华辞职,3月副总经理耿志强、李诗水辞职[6] - 2024年3月选举梁昌春为董事长,聘任苗秀江为副总经理[6] - 2024年11月转让土地至控股股东太化集团,获得逾亿元资金[6] 未来经营策略 - 贵金属回收产业强化经营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加快资金周转[7] - 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利用产业链优势,采取柔性化生产模式,调整产品种类以扩大市场份额[7]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三力齐发”激活发展新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4:28
经济表现 - 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亿元同比增长8 4% [1] - 工业增加值完成16 9亿元同比增长15 7% [1] - 工业总产值完成85 5亿元同比增长15 8% [1] - 营业收入预计完成132 5亿元同比增长1 8% [1] 精准调度措施 - 建立工作台账实时掌握企业用工用能订单排产营收支出等变化 [2] - 推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预报制动态跟踪经济运行情况 [2] - 指导河南隆腾高新材料平顶山创杰新材料等企业纳入规上名录库 [2] - 推动5个项目纳入投资项目库包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己内酰胺二期绿色化改造 [2] 项目建设进展 - 计划实施项目35个总投资225 37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6个市重点项目17个 [3] - 上半年预计建成尼龙科技年产10万吨艾斯胺项目一期等9个项目投产后年新增产值60亿元 [3] - 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106 97亿元已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约27 2亿元 [3] 招商引资成果 - 线上开展云招商活动46次线下拜访行业领军企业23家覆盖4省10市 [4] - 参加郑州塑料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橡塑展会见21家重点企业及3家行业协会 [4] - 对接科研院所争取生物基二元醇光子芯片晶圆材料等项目落地 [4] - 累计对接项目18个总投资约82 65亿元其中5个已具备签约条件总投资24 35亿元 [5] 未来发展方向 - 聚焦尼龙聚氨酯和精细化工三大板块开展精准招商 [5] -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功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 - 目标进入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考核第一方阵 [5]
吴丰昌院士Science发文:关注可降解“环保”塑料的生态风险
生物世界· 2025-06-09 16:29
生物可降解塑料行业现状 - 生物可降解塑料被视为传统石油基塑料的环保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及生物医学递药载体[1] - 2024年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量达247万吨,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573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18%[2] - 全球塑料条约草案认为生物可降解塑料可能终结塑料污染,消费者需求增长推动行业扩张[2] 生态风险与科学发现 - 生物可降解塑料风化会释放低聚物,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其生物利用度高于固体塑料颗粒,对野生动植物和人类暴露风险更高[4] - 挪威研究理事会数据显示,超过9000种塑料化学品缺乏监管信息,其中对苯二甲酸和双酚A等物质被证实会干扰细胞线粒体代谢,导致遗传、生殖和免疫毒性[5] - 聚乳酸(PLA)释放的乳酸低聚物会促进放线菌门微生物生长,可能加剧塑料圈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5] 风险放大机制 - "塑料圈"现象(塑料表面微生物定殖)会加剧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态风险[5] - 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可能使低聚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复杂化[5] 关键解决策略 - 需查明毒性低聚物的来源和降解途径,开发可控且完全降解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5] - 通过重新设计材料结构实现单体回收,或用更安全的生物基替代品取代有害低聚物[5] - 研究机构、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协同推进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经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