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船舶
icon
搜索文档
多家上市公司,进军这个领域
上海证券报· 2025-09-07 22:53
长江海事局近日发布数据称,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预计2025 年辖区船厂拟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未来五年新增建造意向966艘,其中,LNG船舶占比75%,电动力 船占20%,甲醇动力船占5%。长江干线新能源船舶发展呈现"井喷"趋势,长江绿色航运时代加速到 来。 据长江海事局船舶监督处负责人介绍,长江航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新能源船舶已涵盖锂电池、绿色甲 醇、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新能源船舶快速增长的背后,既是国家"双碳"目标和"以旧换新"政策的 强力推动,也是航运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 事实上,长江船舶进入电动化时代还吸引了国际目光的关注。参考消息网近日报道称,法国媒体在8月 底刊登了题为《在中国长江,连船舶都迈入了电动化时代》的报道,报道内容提到游轮电动化令运营成 本大幅下降,同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兴业证券的一份行业深度报告认为,电动船舶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原材料与零部件、中游船舶制造和下 游应用场景,其中上游电池制造、电机、电控与下游充换电服务等是其主要特色。 法国媒体的观点也认为,中国正将其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扩展至汽车以外的全交通领域,其目标是培育 具有出口能力的 ...
比三峡更重要!“拉直长江”的超级工程,为何冻结10年?
前瞻网· 2025-08-26 11:18
中国新一轮超级基建浪潮 - 国家近期密集推进重大基建项目 包括6月获批的三峡水运新通道可研 7月开工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8月成立主体的新藏铁路 [1] - 水运领域成为本轮基建重点 平陆运河和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旨在强化国内大循环战略 [1] 长江航运瓶颈现状 - 三峡船闸货运量2011年突破1亿吨 比预期提前19年 导致船舶待闸时间从2016年44小时增至2021年约190小时 [4] - 上游成渝地区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速仅2% 远低于下游地区 [4] 三峡水运新通道工程 - 国家投资776亿元建设北侧新水道 可通航10000吨级船舶 配套改造葛洲坝三号船闸 [5] - 新船闸通过能力达1.8亿吨 较老船闸1亿吨能力提升近2倍 [5] 荆江河段航运限制 - 湖北枝江至湖南洞庭湖口339公里河段因地质和泥沙问题 仅能通航5000吨级船舶 枯水期限3000吨 [8] - 形成武汉-宜昌段需换装小船运输的瓶颈 增加物流成本和货物损耗风险 [10] 荆汉运河规划方案 - 2015年提出从荆州松滋口至武汉东荆河口新建人工航道 深8米宽90米 可通万吨巨轮 [10] - 预计缩短航程260公里 压缩运输时间十余小时 年节省物流成本300亿元 [12][22] 区域利益博弈 - 运河方案将绕过荆江段 使长江主航道北移 可能导致湖南岳阳港失去枢纽地位 [14][15] - 湖南省水路货物运输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岳阳港承担省内约50%货物吞吐 [15] 当前航道整治进展 - 荆江河段二期整治工程预计2026年完成 但水深仅4.5米 仍无法满足万吨轮通航需求 [18] - 各方博弈持续10年 国家尚未最终批准运河项目 [19] 政策推动与战略价值 - 2024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 [21] - 项目与平陆运河 湘桂运河等共同构建全国水运网络 服务双循环战略 [22] 荆州产业发展机遇 - 2024年GDP达3505.99亿元 化学原料 造纸 医药制造业增速均超20% [24] - 规划"23515"现代产业体系 包括2个两千亿级和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 [24] 电动船舶产业趋势 - 内河航运呈现"油改电"趋势 浙江成立电动船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6][28] - 宁德时代发布电船解决方案 比亚迪与中国船级社签署合作协议 [28] 荆州产业布局方向 - 构建港口-产业联动格局 以盐卡港为核心发展物流枢纽+产业载体 [24] - 发展电动船舶充换电基础设施 结合智能装备产业延伸产业链 [30]
(经济观察)中国航海向“新”逐“绿” 加速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11:19
人工智能与航运业深度融合 - 中远海运集团利用人工智能建立精准模型计算油耗,2024年船只大规模绕航好望角仍实现碳减排约15.6万吨 [1] - 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通过1.5万个监控点采集影像,集成AI算法实现自主识别航道、泊位操作等功能 [1] - 中远海运推出航运业垂类大模型Hi-Dolphin,并建设81个典型AI应用场景,覆盖调箱、配载、拖车等环节,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3] 智慧航海与数字化转型 - 中国航海日公告强调加速AI、大数据、区块链与航海融合,推动智能船舶从研发迈向大规模商用 [3] - 行业计划打造"数字港航"生态,推动港口、航运、货主等物流链节点实现全程可视化与协同 [3] - 中国运营和在建的LNG动力船舶占全球总量35%以上,电动船舶应用领跑全球 [4]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中远海运2024年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占比超30% [6] - 招商局集团航运业务国内碳排放强度较四年前降低12.4%,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比达70% [6] - 中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原料来自废弃物发酵沼气 [4][6]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中国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的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主要港口岸电覆盖率超90% [4] - 交通运输部提出将推动船用绿色燃料技术迭代应用,并建设港口绿色燃料供应、用能及集疏运体系 [6]
天津国际航运展签约额超400亿元 覆盖海洋装备制造、绿色燃料等领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08
行业投资动态 -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重点项目70个 投资总额超400亿元 将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人民币 [1] - 签约项目覆盖海洋装备制造 港航物流 口岸贸易 绿色燃料 航运金融等多个领域 [1] - 项目签署落地将推动北方第一大港全面升级 强化对内陆无水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2] 企业具体项目 -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5亿元建设专业化海洋系泊及配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1] - 国能(天津)航运有限公司投资超20亿元新增11条船近70万载重吨运力 [1] - 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研究设立电动船舶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平台 [1] - 中石油(天津)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加快北方外贸船燃加注中心建设 [2] - skon在津设立全国首家新能源移动储能试点 一期计划投资2.3亿美元建设生产工厂和研发总部 [2] - 天津思多而特临港仓储公司新增10万立方米液体化工仓储能力 [2] 区域协同发展 - 东疆管委会联合天津海事局 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 天津市港航局推进船舶落户东疆营运"一件事"协同联办 [2] -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中欧班列及跨境铁路专线产品 打造"港航货一体化"服务标杆 [2] 战略意义 - 优质项目将有效赋能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加速港产城融合进程 [2] - 强劲驱动天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 [2]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额超400亿元
新华网· 2025-06-12 20:45
博览会签约项目 - 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签约重点项目70个,投资总额超400亿元,将带来新增外贸进出口额超60亿元 [1] - 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5亿元建设专业化海洋系泊及配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1] - 国能(天津)航运有限公司投资超20亿元新增11条船近70万载重吨运力 [1] - 中远海运天津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研究设立电动船舶研发、生产制造和应用平台 [1] - 中石油(天津)燃料油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亿元加快北方外贸船燃加注中心建设 [1] - 天津东疆管委会联合多家机构推进船舶落户东疆营运"协同联办",打造专业化航运营商环境新高地 [1] 博览会概况 - 博览会以"航通天下 运行未来——共迎开放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聚焦航运全产业链 [1] - 设有国际港口、国际船东、绿色智慧航运等9大主题展区,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 [2] - 吸引440余家企业、知名港口和行业协会参会,20余场专业活动同步举行 [2] 行业影响 - 签约项目涉及海洋装备制造、港航物流、口岸贸易、绿色燃料、航运金融等领域 [1] - 优质项目将有效赋能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加速港产城融合进程 [1] - 博览会旨在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航运领域盛会和合作交流平台 [1]
沿海造船企业“转舵”内河首选武汉,五大项目落户
长江日报· 2025-06-12 08:51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内河船舶绿色化升级将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现有近30万艘船舶中按30%换代和20%改造升级计算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3] - 国家重大水路工程推进为内河船舶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武汉需加速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并实现"像造车一样造船" [3] -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在全国内河地区排名第一,长江岸线最长且内河货运量稳步上升推动新能源船舶需求增长 [3] 企业布局与项目签约 - 武汉市江河鸿运、宁波晨翔电子、芜湖三点水与中基科技等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 [1] - 浙江亚达绿能科技在武汉布局多个双燃料船舶项目,2023年全球交付量将创历史新高且去年在汉保持两位数增长 [4] - 宁波晨翔电子在江夏投建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开发100余款高端连接器及线束产品以匹配电动船舶系统需求 [4] 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武汉在电动船舶核心配套电池动力系统领域领跑全国,近70%已交付和在建电动船电池系统由武汉配套,超80%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 [6] - 武汉拥有完整船舶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建造配套、原材料供应,且为全球船海类专业在校学生最多城市 [6] - 武汉在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设计制造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多个"全国首艘"项目源自武汉 [6][7] 重点项目与创新成果 -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电池动力集装箱班轮"华航新能1"和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 [7] - 武汉创新江海运输获我国船用甲醇燃料发动机首个批量商业订单,其LNG双燃料船"创新5"轮开启全球最长江海直达航线 [7] - 全国首艘绿色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启航,集成东湖实验室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 [7]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武汉以武昌区、新洲区为重点建设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和建造集聚区,2024年产业产值规模同比增长16.9% [7] - 武汉政府推动场景应用,新能源电动船已在两江核心区运营,智能电动无人驾驶游艇于东湖投入应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