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船舶

搜索文档
企业落户到万吨级新能源船下水仅9个月
长江日报· 2025-08-18 08:39
项目进展 - 三点水湖北公司建造的110米万吨级LNG动力多用途船"永亮003"号于8月10日在武汉下水 从签约到下水仅用8个月时间 [1] - 该船为批量建造的110型LNG动力多用途船首制船 采用LNG单一燃料动力系统 相比传统燃油船大幅降低碳排放 [1] - 船舶采用双机双桨双舵配置 提升航行效率 满足散货与集装箱运输需求 [1] - 计划今年11月完成交付 并将陆续完成"永亮001"号和"永亮002"号下水 [1] 业务合作 - 2022年12月三点水新能源科技华中总部落户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及港口物流园 [1] - 2023年1月三点水湖北公司与武汉永亮航运 湖北国通航运签署10艘110型LNG动力多用途标准船型建造协议 [1] - 项目于2023年2月正式启动 半年实现首船下水 [1] 产业生态 - 批量绿色智能船舶建成后将投入长江航运贸易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 - 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将依托岸线码头资源和制造业基础 招引优质上下游企业入驻 [2] - 加快培育集整船制造 航运运营 维护服务于一体的绿色智能船舶全产业链生态 [2]
每年减碳量超5000吨,长江首艘纯甲醇动力智能船下水
长江日报· 2025-08-01 09:46
船舶技术突破 - 长江流域首艘纯甲醇动力智能散货船"长航货运006"轮下水 最大吃水载货量9600吨 续航里程3000公里 [1] - 首次采用大功率甲醇中速机为主机 采用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一研究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甲醇燃料发动机 [1] - 甲醇双燃料机最高替代率达95% 单台发动机年减碳量超5000吨 减少60%氮氧化物和99%硫氧化物排放 [2] 智能功能配置 - 具备航行靠离泊辅助 船员行为监测 主辅机健康管理 能耗在线监测 船载数据集成五项智能功能 [2] - 双燃料机型遇意外可自动转为纯柴油模式 保障航行安全 [2] 经济性优势 - 甲醇燃料价格仅为柴油价格的30%-40% 相比传统动力船年燃料费可节约20% [2] - 中国具备成熟甲醇燃料储运与供应体系 受国际油价波动影响较小 [2] 运营规划与行业影响 - 预计9月底正式上线运营 服务于上海至重庆航线 [2] - 推动甲醇燃料在内河沿海船舶领域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应用 绿色运力池船舶已突破50艘 [3] - 促进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3]
上海船舶产业画像:“钢铁巨鲸”变身“零碳舰队”
证券日报· 2025-07-05 00:09
行业地位与历史 - 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启中国近代造船业先河 [2] -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和外高桥造船均跻身全球十大船厂 [2] - 上海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建造能力的城市,被称为"全球船舶第一城" [2] 产业集群与规模 - 上海长兴岛形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聚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央企带动超7000家配套企业 [3][5] -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主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3] - 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分别增长19%和70% [3] 技术突破与订单 - 2023年11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 [2] - 2024年4月沪东中华签订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创全球单笔订单金额纪录 [2] - 2024年5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2] 产业规划与重组 - 上海计划2030年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船本土化率85%以上 [4] - 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启动合并重组,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近4000亿元,年收入超1200亿元 [5] - 合并重组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议通过,将提升军船协同效率和民船海外市场开拓能力 [5][6] 绿色转型与创新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前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术占比需达5%-10% [6] - 2024年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订单占比37.19%,其中LNG动力船舶订单占比从2023年50.98%升至71.56% [6] - 2025年6月外高桥造船交付全球首艘风帆助推成品油轮和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7] 设计能力与布局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是国内最大民用船舶设计机构,上海航盛在基建类船舶设计市场占有率约70% [5] - 上海设计能力辐射全国,江苏等地船舶大部分源自上海设计 [5] - 浦东新区建设邮轮小镇,临港新片区聚焦船舶动力及深远海装备 [5]
沿海造船企业“转舵”内河首选武汉,五大项目落户
长江日报· 2025-06-12 08:51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内河船舶绿色化升级将是一个万亿级市场,现有近30万艘船舶中按30%换代和20%改造升级计算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3] - 国家重大水路工程推进为内河船舶产业带来巨大机遇,武汉需加速发展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并实现"像造车一样造船" [3] -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在全国内河地区排名第一,长江岸线最长且内河货运量稳步上升推动新能源船舶需求增长 [3] 企业布局与项目签约 - 武汉市江河鸿运、宁波晨翔电子、芜湖三点水与中基科技等五大项目签约落户武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区 [1] - 浙江亚达绿能科技在武汉布局多个双燃料船舶项目,2023年全球交付量将创历史新高且去年在汉保持两位数增长 [4] - 宁波晨翔电子在江夏投建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开发100余款高端连接器及线束产品以匹配电动船舶系统需求 [4] 产业链与技术优势 - 武汉在电动船舶核心配套电池动力系统领域领跑全国,近70%已交付和在建电动船电池系统由武汉配套,超80%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 [6] - 武汉拥有完整船舶产业链,涵盖研发设计、建造配套、原材料供应,且为全球船海类专业在校学生最多城市 [6] - 武汉在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设计制造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多个"全国首艘"项目源自武汉 [6][7] 重点项目与创新成果 - 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研发全国首艘长江支线换电电池动力集装箱班轮"华航新能1"和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 [7] - 武汉创新江海运输获我国船用甲醇燃料发动机首个批量商业订单,其LNG双燃料船"创新5"轮开启全球最长江海直达航线 [7] - 全国首艘绿色甲醇船舶"国能长江01"轮启航,集成东湖实验室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技术 [7]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武汉以武昌区、新洲区为重点建设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和建造集聚区,2024年产业产值规模同比增长16.9% [7] - 武汉政府推动场景应用,新能源电动船已在两江核心区运营,智能电动无人驾驶游艇于东湖投入应用 [5]
平陆运河5000吨级示范船在广西贵港开建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14:31
项目概况 - 北港西江港口主导推进平陆运河5000吨级示范船在贵港开工建造 [1] - 示范船设计充分考虑平陆运河通航条件及直达国内沿海港口需求 [1] - 项目确保2026年4月底前下水试运行 [3] 船舶设计创新 - 创新提出"安全、节能、绿色、智能、如家"五大设计理念 [1] - 货舱前后增设防碰舷舱显著提升船舶抗沉性 [1] - 优化船体线型减少阻力 LNG供气系统实现超真空绝缘气罐且放散时间延长20天 [1] - 动力系统采用玉柴LNG单一燃料主机 [1] - 配备视频监控系统、船岸数据一体化调度平台和智能能效系统 [2] - 船首增设独立厕所和船员休息间 人均居住面积7.42平方米较法规要求提升3倍多 [2] 环保性能 - 相较柴油动力船舶年运营可减排二氧化碳23%、硫化物99%、氮氧化物92%、颗粒物99% [1] - 碳强度指标(EEDI)达内河船舶第二阶段标准 [1] - 使用LNG可替代燃油520吨/年 每年节约运营成本100万元 [2] - 实现油、气消耗比控制在1:0.9 减少8%以上油耗和排放 [2] 智能技术应用 - 具备系统集成、无人机舱、感知增强、全天候航行等智能航行功能 [2] - 拥有智能航行N和智能能效E两个智能符号 [2] - 在西江首次实现智能机舱、船载数据集成平台及智能能效应用 [2] 产业与经济影响 - 带动船舶设计、建造、配套设备生产等全产业链升级 [2] - 推动广西内河船舶产业向高端智造迈进 [2] - 有效降低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的物流成本 [2] - 吸引更多货源集聚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 [2]
直击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造船三大指标均全球第一 重大资产重组稳步推进
证券时报网· 2025-05-20 23:58
中船集团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核心内容 - 中船集团连续三年在上交所交易大厅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全面展现改革发展成果和未来发展愿景 [2] - 12家控股上市公司分别介绍各自发展和经营情况,并就经营业绩、发展形势等问题与投资者交流 [4] 造船行业全球领先地位 - 截至2024年末,中船集团造船三大指标(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和船舶完工量)均位居全球第一 [4] - 2024年船海业新合同订单、手持订单、船舶完工交付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5] - 中国船舶2024年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54艘、1272万载重吨、1039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3% [5] - 中国船舶完成交付民品船舶93艘、721万载重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13% [5] - 截至2024年末,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2170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1% [6] - 中国重工手持民船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金额超1400亿元,交付期排到2028-2029年 [6] 订单结构优化与行业机遇 - 中国船舶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88% [6] - 中国重工新接订单中主建船型批量订单占比达90%,绿色船型占比近60%,中高端船型占比超过75% [6] - 船舶行业面临三大机遇:行业景气周期持续、船东对中国船舶行业信心充足、船舶向绿色化和智能化演进 [6]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进展 -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4] - 该合并是A股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已获得上交所受理 [7] - 合并后将实现多方面协同效应,包括成为全球第一大造船业旗舰上市公司、增强国际话语权等 [7] - 合并后将整合七大船厂,统筹接单和排期,打造全球船舶建造领域单项冠军 [7] 公司发展战略与投资者关系 - 中国船舶2025年经营目标超过800亿元 [10] - 公司将以投资者为本,打造价值创造共同体,提高投资者回报意识 [10] - 中船集团2025年将持续提升控股上市公司经营能力和质量,强化规范运作 [11] - 未来将深耕主业实业,聚焦价值创造,把握全球造船业周期机遇 [11] - 将着力"深海科技"与"绿色智能"创新,向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延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