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汇指标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核心观点 - 大陈岛通过蓝碳交易和智慧平台建设 成功实现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模式 [1][2] 碳汇资源开发 - 岛上34台风机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 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全岛用电还有富余 [1] - 2023年10月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交易额10.05万元对应2223吨碳汇指标 [1] - 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问题 [1]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及科研机构系统评估碳汇潜力 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 [1] 技术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海岛"双碳"智慧平台 融合碳汇监测 核算评估 交易等6个模块 [2] - 通过卫星遥感 通量塔 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 [2] - 2025年3月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 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 [2] 金融创新应用 - 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落地 以贻贝作为质押物获得15万元银行授信 [2] - 探索"碳汇+金融"与"碳汇+司法"双轮驱动的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2] 收益分配机制 - 碳汇收入40%以上反哺岛上生态保护 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 [2] - 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2]
浙江台州市大陈岛探索蓝碳交易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01
大陈岛蓝碳项目发展 - 大陈岛通过34台风机实现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1] - 2023年10月底,企业以10.05万元购买大陈岛养殖贻贝的2223吨碳汇指标,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1] - 项目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的问题[1] 碳汇核算与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大陈岛海岛“双碳”智慧平台,集成碳汇监测、核算评估、交易等6个模块[2] - 平台利用卫星遥感、通量塔、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和在线核算[2]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等科研人员系统评估碳汇潜力并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1] 碳汇金融与收入分配机制 - 银行参与碳汇金融,合作社以贻贝为质押物获得椒江农商银行15万元授信,成为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2] - 台州市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2] - 将40%以上的碳汇收入反哺于岛上生态保护,并探索“碳汇+金融”、“碳汇+司法”等价值转化路径[2] 生态价值转化与模式推广 - 大陈岛碳汇资源优势正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完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机制[2] - 目标是通过智慧平台核算碳汇,构建标准化交易分配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2] - 养殖户通过贻贝养殖获得碳汇交易收益,体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