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交易

搜索文档
浙江探路山海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8:5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海岛数量全国最多,具备发展深水良港和海洋产业的良好条件[3]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力争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4] - 海洋产业存在能级不强、科创不足等问题,滨海旅游资源需进一步整合,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3] 港口绿色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人工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6]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集卡电动化率53%并计划提升至80%,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6]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占比达77%[6]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全球首座且持续并网时间最长的项目,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7]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7] - 浙江将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攻关45个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群[9] 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 - 大陈岛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黄鱼养殖技术迭代至4.0版本,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1] - 推进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1]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藻类固碳作用显著[12] 海洋废弃物循环利用 - 台州"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5个海洋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12][13] - 建设智能"蓝色工厂"实现海洋塑料全链条可追溯处理[13] - 该模式已在浙江沿海县市推广,5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再生利用[13] 美丽海湾建设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已建成5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4]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8.24万人[14] - 苍南168黄金海岸沿线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去年暑假两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直接拉动收入2500万元[15]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7:19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产业良好条件[4] - 浙江在海洋经济方面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4] - 2025年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5] 港口绿色转型进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8] -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100% 港内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8]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8]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项目[9] -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路径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10]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11]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方案[11] 海洋渔业与生态保护 - 浙江近海远洋捕捞量居全国首位 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14] - 大陈岛采用4.0版本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14] - 投资1亿元建设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10亿元[15] 蓝碳经济发展实践 - 2023年2月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西沪港成交[18] - 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旭文海藻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浒苔生产企业[1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交易[18]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模式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治理体系[19] - 2023年"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现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20] - 蓝景科技建设智能"蓝色工厂" 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链条可追溯处理[20] 美丽海湾建设成效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20] -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21] - 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22] - 2023年大陈岛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1亿元[22]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 - 苍南168黄金海岸80%路段可见大海 全年200天可见蓝色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23] - 苍南邀请顶级设计师参与业态打造 采用折股量化 旅投参股等方式吸引创客返乡[23] - 马站后槽冲浪基地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23]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7:15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渔业 港口物流 临港工业 海洋旅游等产业的良好条件[1] - 浙江海洋经济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 滨海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在沿海省份中比较严重[1] 国家政策与省级规划 - 中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建设政策 探索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2]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 港口绿色智能化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3] - 港区源端清洁化通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引入太阳能 风能等清洁能源 终端电气化覆盖率达100% 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3]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秀山岛南部海域建成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LHD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5]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多 设计使用寿命20年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将低于火电价格[5]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将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地区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解决方案[5]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 浙江推进海洋产业体系化建设 聚焦海洋精准感知 海洋新能源 海洋生物资源等7大领域 集中攻关45个关键技术群[6] 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 台州大陈岛升级黄鱼养殖技术至4.0版本 采用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建设无柴油 无噪声污染的低碳养殖基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7] - 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达10亿元[7] 蓝碳经济与价值转化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浒苔 紫菜 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成为海洋固碳重点资源[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建设椒蓝碳资产交易平台 发放椒蓝贷绿色碳汇贷款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交易[9]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船舶污染物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 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0] - 5个海洋废弃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 台州市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 正在打造首个智能蓝色工厂实现全自动化闭环处理[10] 美丽海湾建设与旅游开发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1] - 台州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打造红色教育+绿色生态+蓝色经济模式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 202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超11亿元[11]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全线80%路段可见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 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文旅场景 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当地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12] - 海湾文旅开发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转做休闲渔业后收入显著增加[13]
浙江台州市大陈岛探索蓝碳交易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01
2022年,椒江区探索蓝碳生态价值转化的可能性,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团队及清华大学、中国科 学院等科研人员,系统评估碳汇潜力,充分论证碳汇核算体系,编制《大陈岛碳收支核算及碳中和示范 区建设方案》。 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乘船出发,航行约29海里后,大陈岛的轮廓渐渐清晰。 34台白色风机叶片在山脊上缓缓转动,全电公交穿梭在环岛公路,渔场用电力制氧、制冰,民宿后厨的 电炉逐渐取代了煤气灶……"岛上的风机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能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满足 全岛用电还有富余。"国网浙江电力大陈供电所所长蒋伟坚说。 82岁的老垦荒队员高阿莲见证了大陈岛的蜕变,见到游客就讲大陈岛的新鲜事儿。其中一件事便是: 2023年10月底,有企业花10.05万元,买走了大陈岛养殖贻贝的2223吨碳汇指标。 这是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实现以"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替代第三方认证,解决"碳交易核 算费用高,交易和核算费用倒挂"问题,蓝碳交易市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今年3月,台州市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 哺"闭环机制,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将40%以上的碳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