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贝
搜索文档
第十届智利周天津站启幕 智利着重深化对华贸易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10:40
活动概况 - 第十届中国智利周活动于2025年10月20日在天津举行开幕式 [1] - 本届智利周是第十届 恰逢中智建交55周年和两国自由贸易协定签署20周年 [2] - 智利与天津多家机构在活动中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1] - 活动还将在重庆 深圳和上海继续开展 [2] 活动内容与目标 - 本届智利周首次在天津举办 并举办了围绕农产品贸易 投资与创新主题的专业研讨会 [2] - 智利代表团计划参观天津港并与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开展交流 [2] - 智利驻华大使表示 活动旨在深化智中两国合作 共庆友谊 增进理解并践行共同构建美好未来的承诺 [2] - 智利出口促进总局局长指出 活动着力于推广智利商品和服务 [2] 贸易合作现状与前景 - 智利已成为中国市场车厘子和贻贝的主要供应国 并开始出口梨 核桃 竹荚鱼等新食品品类 [2] - 目前对华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和信息技术领域 [2] - 智利在农业 水产养殖和矿业领域拥有全球公认的可靠供应实力 已在出口高品质技术与服务 [2] - 未来智利有望为农业 水产养殖和矿业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
种树养蟹双丰收,绿水青山藏“金”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22:43
核心观点 - 湛江湾实验室首创"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模式 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增收双赢 青蟹亩产达0.9万-2万元 黄油蟹转化率近70% [1][2][3][4] 技术创新 - 采用"红树林—贻贝—青蟹"循环养殖模式 红树林吸收养殖代谢废物调控水质 枯枝落叶分解为天然饵料 根系为青蟹提供庇护所 将存活率从低于30%提升至良性循环水平 [2][3] - 通过宜林塘基和挖土堆岛方式种植桐花树 秋茄 木榄等适种红树 同步在塘内潮沟养殖贻贝与青蟹 [2] - 青蟹膏脂化油人工调控养成黄油蟹技术 完成5批次132只成品输出 转化率接近70% 实现从"千里挑一"到"批量转化"突破 [3] 经济效益 - 实验基地8.5亩 青蟹亩产量达40-60公斤/年 每亩创收0.9万-2.0万元 [2][3] - 在金牛岛 南三岛 龙王湾等地扩展60余亩示范应用 覆盖青蟹 泥丁 跳跳鱼 斑节对虾 血鳗等高价值水产品种 [4] 生态价值 - 红树林具备维持生物多样性 海岸防护 固碳增汇功能 湛江拥有全国最大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 - 模式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解决历史围塘养殖导致的生态退化与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 [1][2] 规模扩展 - 广东省红树林面积达1.14万公顷 约60%纳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4] - 联合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水产养殖合作社等机构构建特色试验基地 推动"水下森林加高值水产"模式产业化 [4]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39
核心观点 - 大陈岛通过蓝碳交易和智慧平台建设 成功实现海洋碳汇生态价值转化 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模式 [1][2] 碳汇资源开发 - 岛上34台风机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 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满足全岛用电还有富余 [1] - 2023年10月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交易额10.05万元对应2223吨碳汇指标 [1] - 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问题 [1]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及科研机构系统评估碳汇潜力 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 [1] 技术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海岛"双碳"智慧平台 融合碳汇监测 核算评估 交易等6个模块 [2] - 通过卫星遥感 通量塔 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 [2] - 2025年3月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 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 [2] 金融创新应用 - 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落地 以贻贝作为质押物获得15万元银行授信 [2] - 探索"碳汇+金融"与"碳汇+司法"双轮驱动的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路径 [2] 收益分配机制 - 碳汇收入40%以上反哺岛上生态保护 制定碳汇收入分配实施方案 [2] - 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 [2]
浙江台州市大陈岛探索蓝碳交易 人工养贻贝 还能卖碳汇
人民日报· 2025-08-05 06:01
大陈岛蓝碳项目发展 - 大陈岛通过34台风机实现年均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1] - 2023年10月底,企业以10.05万元购买大陈岛养殖贻贝的2223吨碳汇指标,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1] - 项目采用“平台核证+公开拍卖”模式替代第三方认证,解决碳交易核算费用高的问题[1] 碳汇核算与平台建设 - 2023年建成大陈岛海岛“双碳”智慧平台,集成碳汇监测、核算评估、交易等6个模块[2] - 平台利用卫星遥感、通量塔、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时域全空间碳源碳汇态势感知和在线核算[2] - 2022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等科研人员系统评估碳汇潜力并编制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1] 碳汇金融与收入分配机制 - 银行参与碳汇金融,合作社以贻贝为质押物获得椒江农商银行15万元授信,成为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2] - 台州市发布地方标准《滨海地区碳收支核算规范》,建立“企业认购—平台交易—收入反哺”闭环机制[2] - 将40%以上的碳汇收入反哺于岛上生态保护,并探索“碳汇+金融”、“碳汇+司法”等价值转化路径[2] 生态价值转化与模式推广 - 大陈岛碳汇资源优势正转化为岛民实际收益,完善“技术赋能+机制创新”驱动机制[2] - 目标是通过智慧平台核算碳汇,构建标准化交易分配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2] - 养殖户通过贻贝养殖获得碳汇交易收益,体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1]
【环球财经】希腊研究显示地中海升温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新华社· 2025-08-04 21:50
气候变化对地中海海域影响 - 1982至2023年间地中海海面年均升温0.041摄氏度 [1] - 1991至2020年间希腊海域表面升温约1.5摄氏度 上层200米内升温约1.2摄氏度 200至800米深度升温约0.9摄氏度 4000米深处升温约0.2摄氏度 [1] 海洋生态系统变化 - 海水升温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功能 影响海洋食物链基础 [1] - 喜暖入侵物种狮子鱼因海温升高快速扩张 挤压本土物种生存空间 [1] - 珊瑚和海绵等生物在热浪期间大批死亡 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 [1] 水产养殖业冲击 - 贻贝等养殖品种应对极端高温能力有限 在热浪中损失严重 [1] - 海水升温问题若持续未解决 可能引发更广泛气候系统连锁反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