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蓝碳
icon
搜索文档
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陵水开幕
海南日报· 2025-07-19 09:44
论坛概况 - 2025海南蓝碳论坛在陵水黎族自治县开幕,主题为"新蓝碳、新机遇、新挑战",聚焦蓝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 - 论坛为期2天,设置主旨演讲、特邀报告、高端嘉宾对话及5场专题平行分论坛 [2] - 由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主办,吸引300余名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及企业的代表参与 [3] 国际合作与倡议 - 多国青年学者共同发布蓝碳青年倡议,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与印尼国家开发研究与创新署、国际红树林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 - 挪威驻华使馆参赞、巴西驻华大使馆官员及多国院士(如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妮娜·布克曼、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等)参与论坛 [2] 议题与讨论方向 - 5场平行分论坛涵盖滨海湿地蓝碳潜力、海洋碳汇机制、增汇技术、政策创新及蓝碳金融与产业发展等细分领域 [2] - 论坛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多领域交流,重点探讨蓝碳技术标准、管理政策及商业化机遇 [2]
我国海洋碳汇工作进展如何?如何进一步推进海洋碳汇核算体系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5 07:16
海洋碳汇政策背景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1年强调提升生态碳汇能力,2025年提出探索海洋碳汇核算,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 - 海洋碳汇主要由海岸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汇组成,核算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增长点的基础[1] - 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和1.8万千米海岸线,2012年起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探索海洋碳汇发展[4] 国际核算体系发展 - 2009年联合国提出"蓝碳"概念,2014年将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全球气候规制体系[2] - 当前国际标准聚焦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涵盖IPCC清单编制、蓝碳倡议监测标准及清洁发展机制交易方法学[2] - 2024年联合国发布渔业碳汇评估指南,2019年微生物碳泵理论被纳入气候变化报告,但相关机理仍存争议[3] - 全球已形成碳通量观测网络,通过"蓝碳行动"等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核算体系规范化[3] 中国核算体系进展 - 2022年发布首个国家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涉及30余项红树林/海草床/贝类等细分领域标准[5] - 地方实践包括深圳发布首个核算指南(7类可交易碳汇)、海南浙江出台试点方案,山东福建完成首笔碳汇贷及交易项目[6] - 建立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体系,发布首个海洋CCER方法学(红树林营造),2021年启动碳监测评估试点[5] 现存技术难点 - 核算边界不明确:养殖碳汇未纳入清单,滨海湿地范畴未定,无机碳通量缺乏结论[7] - 周期差异大:藻类固碳周期短,缺乏跨品种/海域/养殖方式的统一衡量标准[7] - 方法不统一:国际核算结果可比性差,中国多部门协作体系尚不完善[7] - 技术短板:基础研究不足,缺乏高精度海洋碳通量观测网络[7] 未来发展路径 - 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全国碳汇数据库,开发本土化核算体系,重点建设红树林/渔业碳汇标准[8] - 强化科研基础:分类研究海岸带蓝碳计量技术,攻关渔业碳汇固碳机制,构建立体监测网络[9] - 推动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发起合作计划,推广中国标准提升话语权[10]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14:42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5年红树林保护修复研讨班 - 研讨班在深圳举办 共有来自中国 柬埔寨和马达加斯加3国的24名官员和专家参加 并赴深圳和广西的红树林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学习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技术和实践经验 [1] - 研讨班由国际红树林中心主办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承办 [1] - 研讨班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 围绕红树林保护修复助力履行多边环境公约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行动计划 红树林生态系统概论与修复实践 红树林湿地候鸟监测与保护 蓝碳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进行授课交流 [1]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与国际合作 -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最有价值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 对净化海水 抵御风暴潮 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 [1] - 由中国提议并支持的国际红树林中心(IMC)作为红树林保护 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平台 惠及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多个国家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对红树林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将推动全球红树林的保护修复 [1] 各国官员与专家的评价 - 柬埔寨环境部官员蒙沙木表示 国际红树林中心(IMC)将成为促进红树林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1] - 马达加斯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官员法里西昂表示 中国坚定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 - 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表示 研讨班为分享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搭建了平台 帮助各国学员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1] 研讨班成果与影响 - 研讨班的举办促进了国际交流合作 彰显了国际红树林中心在红树林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中的关键作用 [2] - 研讨班为全球红树林保护贡献了力量 [2]
在海底种下一片“草原”——河北唐山曹妃甸修复全国面积最大海草床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3 11:35
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 - 唐山市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3][6] - 河北省通过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 海草床修复工程2019年启动,累计完成修复面积938公顷,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7][14] 修复技术体系 - 采用差异化修复策略:自然恢复为主区域辅以人工巡护,恢复力弱区域运用底质修复、种子播种等措施 [11] - 创新使用海草种植器解决潮汐影响,水位深达1米仍可种植 [11] - 建立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控人类活动,年获取上万条监测数据 [12][15] 生态修复成效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增至19克/㎡(+321%) [14] -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显著提高蓝碳储量 [14] - 形成"1+N"观测网络,构建蓝碳本底数据库,量化固碳能力 [15] 综合治理措施 - 实施"治海先治陆"策略:完成28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开展河流生态修复 [9] - 建立三部门协同共治机制,开展"法治管控-科普宣教-社区共护"行动 [12] - 清除500公顷范围内渔业网具减少人类活动影响 [11]
PEMSEA蓝碳技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海口举办
海南日报· 2025-06-20 09:20
会议背景与目的 - 会议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联合主办,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承办,旨在为蓝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专业交流平台 [1] - 会议有利于推动海南省蓝碳事业发展,深化东亚海区域对蓝碳生态系统的认知 [1][2] 海南省蓝碳发展进展 - 海南省通过成立蓝碳中心,在蓝碳基础调查、试点示范、标准体系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 未来希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区域蓝碳监测网络构建,推进蓝碳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 [1] 会议讨论议题与成果 - 会议围绕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资产评估、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认证流程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 [1] - 蓝碳中心专家分享了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的经验报告 [1] - 会议完善了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和认证流程,制定2025-2026年工作计划,相关成果将提交至第十七届东亚海伙伴关系理事会审议 [1] 会议影响与意义 - 会议加强区域蓝碳保护管理和信用认证工作,为东亚海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 - 扩大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影响力,促进蓝碳中心与区域组织的交流协作 [2] - 体现蓝碳中心扎根海南、面向国际的信心与决心 [2]
ESG一周丨首个零碳产业园国家标准预计于今年报批;个人碳资产可抵扣房贷利息落地武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17:55
ESG政策 - 首个零碳产业园国家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预计于2024年审查报批 该标准涵盖园区分类、总则、系统建设和分类建设等内容 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远景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研制 [1] - 标准将为国内零碳园区建设提供范本 并为海外输出"中国样本"奠定基础 [1] 电动车市场 - 2025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 占新车总销量逾25% 2024年销量达1700万辆(同比增长25%) 首次占全球汽车市场20%以上 [2] - 2025年Q1全球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5% 中国市场2024年销量超1100万辆 占国内新车销量近50% [2] - 中国成为全球电动车增长核心驱动力 销量占比快速提升倒逼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湖南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 部署四个优先领域和27项优先行动 涵盖法律法规、调查监测、保护恢复等内容 [3] - 计划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为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提供可借鉴框架 [3] 蓝碳经济 - 海口出台《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 目标2035年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 提升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 [4] - 方案明确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固碳机制 为沿海地区发展蓝碳经济提供参考路径 [4] 碳金融创新 - 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与"武碳江湖"平台合作 实现全国首例个人碳资产抵扣贷款利息闭环 [5][6] - 用户通过11类低碳场景积累碳减排量 按"1000克=2元"标准兑换利息红包 可抵扣多种贷款利息 [6] - 模式创新性链接个人碳减排与金融优惠 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新实践样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