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业务
搜索文档
大摩:爱立信(ERIC.US)Q3业绩或受北美市场拖累,维持“中性”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9-29 18:07
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对爱立信维持中性评级,目标股价80瑞典克朗,公司面临市场疲软与业务韧性并存的格局 [1] - 第三季度业绩受北美市场高基数压力,预期销售额561.08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9.2% [1] - 移动网络业务毛利率指引为48%-50%,环比提升,可能成为业绩正面惊喜点 [1] - iconectiv业务出售带来一次性收益,显著提升第三季度盈利指标,但将导致2026年起营收与EBIT出现中个位数下滑 [2][3] 第三季度业绩预期 - 预期第三季度销售额为561.08亿瑞典克朗,同比下滑9.2% [1] - 北美作为核心市场,营收占比30-40%,面临高基数对比压力,因2024年同期有AT&T合同推高营收 [1] - 移动网络业务基础毛利率指引为48%-50%,较第二季度的47%-48%实现环比提升 [1] - 预期第三季度EBITA为138亿瑞典克朗,显著高于第二季度的74亿瑞典克朗 [2] - 汇率影响与第二季度相近,瑞典克朗带来小幅负面影响,欧元带来小幅正面提振 [2] iconectiv出售交易影响 - 交易于2025年8月中旬完成,确认约99亿瑞典克朗出售收入,计入76亿瑞典克朗一次性EBIT收益 [2] - 该一次性收益将纳入EBIT和EBITA等核心盈利指标,不单独拆分 [2] - 交易完成后公司净现金规模预计增至45亿瑞典克朗 [2] - 该业务此前每年贡献约40亿瑞典克朗营收及20亿瑞典克朗EBIT [3] - 出售后,2026年起营收与EBIT等指标将出现中个位数下滑 [3] 财务模型调整与长期展望 - 2025年营收预计233亿瑞典克朗,2024年为248亿瑞典克朗,EBIT预计30亿瑞典克朗,2024年为5亿瑞典克朗 [3] - 2025年每股收益预计7.10瑞典克朗,2024年仅为0.01瑞典克朗,2026年每股收益预期为5.94瑞典克朗 [3] - 调整后毛利率呈2025年峰值后小幅回落趋势,2025年47.2%,2026年46.8%,2027年46.2% [3] - 2025至2027年股息预计分别为3.00、3.15、3.15瑞典克朗,股息率在3.9%-4.1% [3] - 公司营收分布集中,北美市场占比30-40%,其他单一区域占比均不足10%或为10%-20% [3] 估值与情景分析 - 采用2026年预期EV/EBIT倍数8倍测算目标股价,参考4G周期估值逻辑 [4] - 基准情景目标股价80瑞典克朗,假设北美市场趋稳、EBIT利润率平稳 [4] - 牛市情景目标股价95瑞典克朗,对应9.5倍EV/EBIT,假设企业端5G周期延长、北美RAN市场未放缓 [4] - 熊市情景目标股价58瑞典克朗,对应5.5倍EV/EBIT,假设电信资本支出快速下滑、现金转换率恶化 [4]
二六三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85亿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31 22:0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85亿元 同比减少17.89%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82.01万元 同比减少30.18% [1] - 业绩下滑主要由于上年同期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及家庭网络电话业务、移动网络业务量收入同比下降 [1] 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全球互联网通信云服务提供商 [1] - 依托通信资源和云通信技术优势 [1] - 秉持战略前瞻性发展理念 作为行业技术变革先行者 [1] 行业趋势 - 5G商用加速推动行业变革 [1] - 云计算渗透率持续提升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爆发 [1] - 全球数据要素市场蓬勃发展 [1] 业务布局 - 重点布局全球网络领域 [1] - 重点布局智能通信领域 [1] - 重点布局数字服务领域 [1]
诺基亚财报疲软,新任CEO面临业绩与资本双重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31 01:21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可比净利润同比下降28%至2.36亿欧元 营收增长2%至44.7亿欧元(剔除汇率因素实际下降1%)[2] - 可比营业利润率下滑至6.6%(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 专利授权业务贡献2.55亿欧元支撑盈利[2] - 移动网络部门2024年营收降至77亿欧元(占比40%) 较2020年104亿欧元(占比近50%)显著萎缩[2] 业务困境 - 移动网络部门2022年上半年利润率为9.5% 2024年同期转为亏损7500万欧元(利润率-2.2%)[2] - 美国运营商客户流失:Verizon转向三星 AT&T选择爱立信 仅T-Mobile保留为主要客户[2] 战略调整 - 公司全力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认为"AI超级周期"将推动网络基础设施需求[3] - 持续重金投入研发 短期利润承压但着眼于长期发展[3] 投资者压力 - 股东质疑"可比利润"指标掩盖真实财务状况 呼吁深度改革[3] - 建议方案包括剥离盈利业务及考虑将总部迁往美国以吸引投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