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

搜索文档
生物质发电、油气行业重大利好!CCER第三批方法学征求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9:37
政策导向与新增方法学 - 第三批CCER方法学突出"以减排促利用"政策导向 重点推动农业废弃物消纳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1] - 新增四个方法学覆盖纯农林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和油气甲烷回收三大领域 包括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和陆上低气量伴生气回收 [1] - CCER重启后方法学总数达十个 前两批分别覆盖造林碳汇/光热发电/海上风电(首批)及公路隧道照明/煤矿瓦斯利用(第二批) [2] 生物质发电行业影响 - 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1688万千瓦 约占可再生能源总装机3% 其中2012年后新建项目200余家贡献一半装机 [3] - 纯农林生物质发电年减排量约1500万吨 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普遍低于电力行业基准收益率8% 存在显著财务压力 [3][8] - 燃料成本占运营成本60%以上 受季节性和地域性影响显著 且电价补贴政策调整后上网电价从0.75元/千瓦时降至0.25-0.45元/千瓦时 [9] 项目适用条件与限制 - 方法学仅适用于全电量并网发电或热电联产项目 排除绿电直连/离网运行/非电网交易及掺烧畜禽粪污项目 [6][7] - 基准线计算仅考虑所替代电力和热力方案 忽略避免生物质废弃物无控燃烧产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7] - 生物质燃料限定为农业/林业剩余物 不包括定点种植园提供的生物质燃料 [7] 油气行业甲烷减排 - 三项甲烷方法学针对不同场景:海上油田伴生气(无处理规模限制)、陆上小气量油田(≤3万立方米/天)、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 [13] - 中国油田伴生气年产量达2200亿立方米 每年约10亿立方米伴生气因分散油田条件被燃烧浪费 [11] - 直接受益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油企 目标2030年实现陆上油气开采零常规火炬 [11][12] 产业协同与经济效益 - 生物质热电联产具备稳定可控、可调度性强优势 特别适合工业园区供暖需求 可作为基荷电源和调峰电源 [5] - CCER收益可向上游传导 改善原料收购经济性并刺激设备厂商提升转化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10] - 油气甲烷减排意义重大 全球近2000亿立方米伴生气被直接排放或燃烧浪费 减排规模潜力巨大但单个项目量级较小 [11][14]
环境部将通过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利用
第一财经· 2025-08-16 13:35
行业减排潜力 - 全国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当前年减排量约2400万吨二氧化碳 预计2030年增至5000万吨二氧化碳 [1] - 中国作为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国家之一 农业剩余物和林业剩余物能源化利用潜力巨大 [1] 项目经济性现状 - 行业头部企业45个项目全投资内部收益率均低于电力行业基准收益率8% 最高年利用小时数超过5500小时 [2] - 项目面临投资成本高 生产运维成本高 经济性差等核心问题 [2] 政策支持机制 - 生态环境部拟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支持行业发展 采用免予额外性论证方式提升项目可行性 [2] - 方法学明确项目需使用纯农林生物质锅炉 严禁掺烧化石能源 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管理要求 [5] 技术路线适用性 - 超过98%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采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方法学仅适用于此类并网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 [5] - 方法学排除热解气化技术项目 非全电量并网项目以及掺烧畜禽粪污或矿物燃料项目 [5] 原料供应链管理 - 方法学设定生物质原料运输距离缺省值为200公里 符合粮食主产区100公里半径内资源收集半径的行业实践 [6] - 项目选址需调研30-100公里范围内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行业头部企业统计平均单程运输距离不超过100公里 [6]
CCER即将迎来第三批方法学,瞄准生物质发电与油气伴生气回收
新京报· 2025-08-15 19:05
政策动态 - 生态环境部就第三批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 包括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及热电联产、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陆上气田试气放喷气回收利用、陆上油田低气量伴生气回收利用 [1] - 2023年10月发布第一批CCER方法学共4项 涵盖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 [1] - 2025年1月3日发布第二批CCER方法学共2项 包括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和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及风排瓦斯利用 [1] 行业影响 - 第三批方法学重点支持生物质能源利用和油气行业甲烷减排 显著提升油气企业回收伴生气的经济性 [2] - 新方法学为生物质发电项目参与碳市场提供明确路径 扩大减排项目覆盖范围 [2] - 方法学体系呈现精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从首批碳汇与可再生能源、第二批节能与瓦斯利用 延伸至第三批针对难减排领域的技术解决方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