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技术快检评估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绿色技术交易需要金融强力补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8:48
绿色技术交易市场发展 - 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并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1] - 绿色技术供需匹配效率较低,需提高流动性和资金投入以促进市场繁荣 [1] - 交易所通过提高技术流动性和财富效应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绿色技术领域 [1] 绿色技术交易专板 - 上海技术交易所自2021年起开展绿色技术交易,2023年12月设立绿色技术交易专板 [2] - 绿色技术特殊性在于外部性和认定标准不一致,需打通各部门互认标准 [2][3] - 推出"绿色技术快检评估产品"以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技术认定标准 [3] 绿色技术交易数据 - 上海技术交易所绿色技术交易专板进场项目237项,进场成果服务426个,成交成果服务258个 [3] - 累计成交项目169宗,成交金额8.24亿元 [3] - 交易项目覆盖15个省市,涉及多所高校和央企 [4] 绿色技术分类与资金流向 - 绿色技术主要分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两类,前者体量更大 [4] - 市场资金更倾向于流向能源提效技术,降低能耗技术因投入高、回报周期长而资金不足 [5] - 2025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 [5] 金融支持绿色技术 - 绿色技术金融支持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绿色债券 [6] - 上海技术交易所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绿色低碳企业预授信1.15亿元 [6] - 与绿色技术银行合作打造绿色低碳专利池,匹配专利技术与绿色债券、绿色产业 [6]
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活动在上海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6-06 21:45
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活动 - 活动以"杨浦新算法 科技再循环"为主题 聚焦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 产学研界代表共同研讨绿色发展新蓝图 [1] - 杨浦区绿色低碳产业链链长李颖表示 杨浦已完成从工业到知识再到创新的转型升级 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目标500亿元 [1] -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影响 建议中国企业以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应对碳足迹壁垒 [1] -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提出构建绿色技术交易全链条生态 为低碳城市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1] 跨区域合作与平台建设 - 杨浦区与福建三明市沙县区达成双碳合作 结合生态资源与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跨区域协同范例 [2] - 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欧冶云商等企业开展CBAM申报及测算业务合作 助力中国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碳管理挑战 [2] - 杨浦区发布2025-2030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 明确五年转型路线图 [2] - 杨浦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培育平台正式成立 聚焦技术孵化与产业协同 推动绿色转型 [2] 绿色技术交易创新 - 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上海绿色技术银行推出"绿色技术专利池" 提供从展示到交易的一站式服务 [3] - 推出"绿色技术快检评估产品" 以快准评易为核心 为多方主体提供技术评估与决策支持 [3]
杨浦新算法 科技再循环 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活动成功举办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杨浦新算法,科技再循环——双碳科技与循环经济协同创新",由杨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技术交易所主办、弗碳能源承办,吸引产学研界200余位代表参与 [1] - 杨浦区计划2030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500亿元,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1] 主题演讲 - 兴业银行鲁政委分析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建议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应对"碳足迹壁垒" [1] - 叶宽博士强调地方政府需通过因地制宜政策设计推动区域绿色转型 [2] - 汉高粘合剂技术分享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经验,提出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与运营 [2] - 上海技术交易所提出构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城市应用"全链条生态,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2] 签约合作 - 杨浦区与福建三明市沙县区达成双碳合作,结合生态资源与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区域协同 [2] - 上海技术交易所联合欧冶云商、易迪尔信息开展CBAM申报及测算业务合作,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碳管理挑战 [3] 政策与平台发布 - 《杨浦区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2025-2030)》发布,明确未来五年转型路线图 [3] - "杨浦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培育平台"成立,聚焦技术孵化与产业协同 [3] - 上海技术交易所推出"绿色技术专利池"和"绿色技术快检评估产品",加速技术市场化 [3] 技术创新成果 - 远景科技发布碳足迹AI管理平台,整合能源流与碳排流数据实现智能管理 [3] - 《循环利用产品降碳评定与标识应用要求》发布,填补国内循环产品降碳标准空白 [4] 圆桌讨论 - 产学研界探讨绿色技术与循环经济结合路径,提出需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机制创新协同推动规模化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