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天鹅湖》

搜索文档
俄罗斯草台班子来中国圈钱,到底有多猖獗?
虎嗅· 2025-07-10 20:56
行业现象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大量以"皇家""维也纳"等名义包装的海外艺术团体,但实际多为业余或临时组建的"水团"[11][13][15] - 这些团体利用国内观众对西方经典艺术认知不足的现状,通过夸大宣传和名称混淆进行营销[7][8][20] - 部分团体甚至伪造与知名院团的关联,如声称"源于莫斯科大剧院"或使用近似名称误导消费者[14][22] 运营模式 - 水团通过租赁知名剧场场地(如温州大剧院日租金3-6.5万元)制造专业形象[29][33] - 演出票价与顶尖团体相当(莫斯科大剧院票价100-880元 vs 水团相近定价)但质量差异显著[34][36] - 衍生商业模式包括开设大师课等附加服务,进一步获取收益[37] 市场供需 - 顶尖艺术团体(如莫斯科大剧院、维也纳爱乐)因高成本主要在一线城市演出,二三线市场存在供给缺口[45] - 国内优质演出资源由少数经纪公司(吴氏策划、阿姆斯特朗音乐等)垄断运营[46] - 正规演出会提供详细演职人员、版本信息,与水团的模糊宣传形成对比[47][48] 行业问题 - 艺术教育缺失导致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足,助长水团生存空间[7][56] - 考级体系功利化未能培养真正的艺术欣赏能力[56] - 部分剧场因经营压力接受低质量团体租场,损害行业生态[33][61] 国际比较 - 类似现象存在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际场所,存在专门面向游客的表演团体[27] - 顶尖艺术人才已国际化(如韩国籍马林斯基首席金基珉、中国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26][57] 解决方案 - 消费者可通过核实外文原名、查询演出细节信息辨别真伪[12][47] - 数字渠道(如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B站资源)提供替代观赏方式[50][51] - 需加强基础艺术教育,培养公众鉴赏能力[62]
特稿丨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新华网· 2025-05-06 16:00
中俄人文交流活动 - 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 [1] - 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 [1] - 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莫斯科 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在中国多地举办 [1] - 2024-2025年为"中俄文化年" 数百项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蓬勃开展 [1] 语言学习与教育合作 - 俄罗斯140多所大学、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全俄约11万人学习中文 [3] - 俄罗斯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从事中文教学 2019年中文纳入俄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 [3] - 中国180多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 约12万人学习俄语 [3] - 两国推出"中俄名校10+10联合培养计划""中俄同类大学联盟发展计划"等教育合作品牌 [3] 艺术交流与文化交融 - 中国原创舞剧《咏春》在莫斯科大剧院上演 获俄媒高度评价 [4] - 俄罗斯文艺表演领域刮起"中国风" 包括话剧《我不是潘金莲》、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作品 [4] - 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如《天鹅湖》《安娜·卡列尼娜》等在中国舞台绽放 [5] - 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合作再诠释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 [5] 旅游与民间往来 - 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跨境互动频繁 俄罗斯游客赴华品尝特色早餐 [6] - 2024年中国赴俄游客达84.8万人次 为2023年的4.2倍 [6] - 俄罗斯部分城市机场和景点增设中文标识 "网红餐厅"提供中文菜单 [7] - 莫斯科市在中国春节期间组织系列庆祝活动吸引中国游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