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

搜索文档
挖掘艺术教育的“深度趣味”(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8-25 06:40
这句话暗含了一个普遍的误解:既然只是培养气质,那么孩子学得浅一点、玩一玩就好,不必刻苦投 入。于是,我们在不少孩子学习艺术的轨迹中,看见了一种"轻量化"的学习模式:学会几个好看的动 作,背几首曲子,画几幅小画,拍漂亮照片时洋洋得意,遇到难处和挑战便急急收场。真正能够培养气 质的,绝非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 的确,艺术与玩有类似之处——创造性、愉悦性、开放性并存。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13岁时因莫扎特奏 鸣曲而真正开始学习音乐,并坦言自己经常在音乐中思考,在音乐中度过白日梦,透过音乐看自己的生 活。这位科学巨匠从小学习小提琴,甚至在物理研究遇到瓶颈时,会通过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寻求灵 感。他的科学突破与艺术修养的深度交融,恰恰是"玩"到极致的生动注脚。 但学习艺术是在趣味中不懈探索、在挑战里收获成就。这种苦尽甘来、甘苦并存,甚至以苦为乐的过 程,恰恰是艺术高于玩的"深度趣味"。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因迷恋舞台光芒而来,却在 一次次排练中,逐渐发现动作的难度、身体的极限与节奏的微妙变化带来的无限可能。事实上,孩子们 在艺术学习中获得的,远不止技术和表现力本身。长期持续的练习,让他们学会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 培 ...
俄罗斯草台班子来中国圈钱,到底有多猖獗?
虎嗅· 2025-07-10 20:56
行业现象 - 中国演出市场出现大量以"皇家""维也纳"等名义包装的海外艺术团体,但实际多为业余或临时组建的"水团"[11][13][15] - 这些团体利用国内观众对西方经典艺术认知不足的现状,通过夸大宣传和名称混淆进行营销[7][8][20] - 部分团体甚至伪造与知名院团的关联,如声称"源于莫斯科大剧院"或使用近似名称误导消费者[14][22] 运营模式 - 水团通过租赁知名剧场场地(如温州大剧院日租金3-6.5万元)制造专业形象[29][33] - 演出票价与顶尖团体相当(莫斯科大剧院票价100-880元 vs 水团相近定价)但质量差异显著[34][36] - 衍生商业模式包括开设大师课等附加服务,进一步获取收益[37] 市场供需 - 顶尖艺术团体(如莫斯科大剧院、维也纳爱乐)因高成本主要在一线城市演出,二三线市场存在供给缺口[45] - 国内优质演出资源由少数经纪公司(吴氏策划、阿姆斯特朗音乐等)垄断运营[46] - 正规演出会提供详细演职人员、版本信息,与水团的模糊宣传形成对比[47][48] 行业问题 - 艺术教育缺失导致消费者鉴别能力不足,助长水团生存空间[7][56] - 考级体系功利化未能培养真正的艺术欣赏能力[56] - 部分剧场因经营压力接受低质量团体租场,损害行业生态[33][61] 国际比较 - 类似现象存在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际场所,存在专门面向游客的表演团体[27] - 顶尖艺术人才已国际化(如韩国籍马林斯基首席金基珉、中国籍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26][57] 解决方案 - 消费者可通过核实外文原名、查询演出细节信息辨别真伪[12][47] - 数字渠道(如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B站资源)提供替代观赏方式[50][51] - 需加强基础艺术教育,培养公众鉴赏能力[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