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苏超球票
icon
搜索文档
今晚苏超决赛,“玩梗经济学”今年的收官之战
经济观察报· 2025-11-01 18:34
文章核心观点 - "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一个由地方草根赛事演变为现象级文化事件的成功案例,其核心在于运用"玩梗经济学"策略,通过地方情绪、社交动员和平台算法,将业余体育赛事转化为驱动流量、消费和城市IP的综合性生态 [4][5][14] - 该模式实现了线上内容传播与线下消费体验的闭环循环,形成"线上造梗—线下消费—再线上传播"的自我强化飞轮,以极低成本激活了文旅、电商等多元经济收益 [4][20][22] - "苏超"的成功依赖于政府适度干预与民间活力的协同,其治理模式(如去中心化运营、文化放权)虽具参考价值,但深度嵌入江苏特有的治理肌理与文化语境,复制需结合本地条件 [24][25][27] 赛事背景与运营模式 - 赛事起源于2024年11月江苏省体育局试办的"城市对抗赛",因南京与苏州两队吸引数万球迷,2025年5月10日升级为全省联赛,13个地级市组队参赛,赛程7个月共85场比赛 [6] - 定位"全民参与+城市荣誉",门票仅5-20元人民币,全部比赛免费直播,球员通过公开选拔产生,516名参赛者中仅29人有职业背景,涵盖学生、快递员等各行各业,无薪酬仅补贴 [7] - 赛制以城市为单位,13支代表队先进行单循环常规赛,积分前八进入淘汰赛,强化悬念与观赏性 [6] 社会影响力与参与度 - 线下观众规模屡破纪录:2025年7月5日南京奥体中心涌入6万余人,半决赛刷新至60633人,开赛三轮场均上座突破1万人,徐州、盐城等地单场超2万人,热度逼近职业联赛(2023年中甲场均仅数千人) [9] - 线上传播量爆发:相关短视频话题播放量突破8.2亿次,累计阅读播放量达数百亿,半决赛单场线上观众6407万,央视及超200家媒体全程报道,海外媒体如意大利《罗马体育报》关注 [10] - 决赛门票预约220万人参与,中签率1%,高铁票同步售罄,凸显全民参与热情 [10] 经济乘数效应与商业价值 - 文旅消费显著增长:截至第十五轮比赛,江苏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397.26万人,同比增长17.71%,外地游客占比提升23.53%,银联异地文旅消费增长26.48% [11] - 城市联动案例:常州推出"9.9元球票+萝卜干炒饭"组合券带动特产销量翻倍,南京半决赛期间商圈客流量环比增8.1%,南通单日游客接待量破50万人,旅游收入增25.3% [11] - 商业合作成效:一家女装企业赞助南京队后,线上销售额增17%,借"苏超"IP推出联名直播,15天内粉丝数增50%,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12] "玩梗经济学"的运作机制 - 梗文化引爆流量: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相当于平均每个中国人观看三遍,网友围绕城市典故创作梗内容(如"南哥大战"、"盐水鸭VS水蜜桃"),形成病毒式传播 [16][17] - 官方与民间协同:政府官微(如"南京发布")主动参与玩梗,引导"看球+旅游+美食"套餐,同时放权民间创作,实现官民同频共振 [18] - 平台算法助推:抖音话题播放量破70亿次,微博阅读量数亿,95.2%江苏居民知晓"苏超",近80%关注者为非传统球迷,算法精准推送至体育、文旅等圈层 [19] 模式可复制性与行业启示 - 治理结构独特:政府主导赛事框架与资金保障,但采取"散养式治理",允许13个地级市自主招商、运营和玩梗,依赖江苏长期形成的政务分工与地方竞争传统 [24][25] - 对职业联赛的冲击:"苏超"第二轮场均近万人、第三轮达1.5万人,逼近2024赛季中超场均1.94万和中甲场均0.95万,赞助成本低(300万元可成顶级合作伙伴),分流职业联赛关注度与商业资源 [29] - 草根赛事与职业体系衔接可能:职业俱乐部已关注"苏超"优秀球员,或开辟草根至职业的新路径,未来可建立业余与职业联赛升降级机制,形成金字塔型赛事体系 [28][32]
苏超启用新官方票务平台,购票方式统一预约加摇号
第一财经· 2025-08-21 19:41
赛事票务系统升级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宣布启用统一票务平台 替代原有各售票渠道 新平台设在苏服办APP及支付宝 微信小程序内[3] - 新购票方式采用预约加摇号制 预约时段为48小时 摇号由公证机构执行 中签结果于8月27日10时公布 中签人需在规定时间内支付[11] - 球票分为四类:主场球迷票(1-3张 不限制身份证归属地) 客场球迷票(1-3张 需客队所属地区身份证) 外省球迷票(1-3张 需江苏省外身份证) 家庭票(最多4张 不限制身份证归属地)[11] 赛事运营数据 - 苏超目前已进行54场比赛 累计现场观赛人数超130万人 场均超2.4万人[14] - 8月17日南京对盐城比赛涌入60633名球迷 刷新赛事上座纪录并创造中国业余足球比赛单场观众新纪录[14] - 原有票务平台存在系统卡顿 抢票难等问题 因访问量动辄超出座位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14] 票务市场状况 - 球票定价较低为5-20元不等 但二手平台出现标价100-200元交易记录 部分高达数百元[14] - 各地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黄牛倒票行为 南京警方在四川 山东 河南等省查获采用冒用证件方式违法违规销售的黄牛[15] - 新票务平台设立我来支一招专区 江苏12345热线安排49名民声接听员作为联赛专席 并联动94名体育 文旅 公安 市场监管等部门政策专员[15] 原有票务渠道 - 前九轮部分地市使用看个比赛和大麦网等平台 宿迁市使用宿心办APP 镇江市使用体育大市口小程序 淮安市使用淮跃文旅赛事通小程序[13] - 外地球迷抢票需下载客户端 注册并通过实名认证等程序才可参与[13]
苏超启用新官方票务平台,预约加摇号“全看手气”?
第一财经· 2025-08-21 18:53
苏超球票极为抢手,但此前球票本身定价较低,为5~20元不等,网上一度出现高达数百元的二手交易 记录。 打击"黄牛"甚至出击至省外 在前九轮"苏超"票务工作当中,部分地市使用票务平台"看个比赛"和大麦网等,也有一些地市一直使用 本地文旅平台。比如,宿迁市使用"宿心办"APP,即便外地球迷想抢票,也需要下载安装客户端,注册 并通过实名认证等程序,才可以参与。镇江市使用市体育局官方小程序"体育大市口",该小程序上还具 备预约各类运动场地、观看比赛直播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等功能。淮安市曾使用"淮跃文旅赛事通"小程 序。 "苏超"火爆,一票难求,赛事盛况促使主办方不断升级票务系统。8月21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官方 宣布,启用设在"苏服办"平台内的官方统一票务平台,代替原有各售票渠道。购票方式也统一更新 为"预约+摇号"制,"全看手气,不看手速"。 各市球票统一在"苏服办"里预约 8月30日~31日,"苏超"将举行第十轮的6场比赛,包括焦点战镇江对南京、连云港对扬州等。本轮比赛 将统一在8月23日0时至24日24时开启预约,预约有效时段为48小时。 "苏服办"APP、支付宝"苏服办"小程序、微信"苏服办"小程序,同步上线 ...
“苏超”玩转“票根经济”
中国青年报· 2025-08-11 07:52
赛事热度与观众规模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第九轮售票出现一票难求现象,开赛以来场场爆满,抢票难度极高[1] - 截至第八轮累计现场观赛人次突破100万,从第五轮起场均观众超3万人,单场最高观众达60396人[1] - 南通主场第七轮场内观众26383人,场外188个"第二现场"吸引近30万市民观赛[3] 经济拉动效应 - 前六轮赛事带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427%[1] - 常州市在端午节期间对扬州游客实施A级景区免票政策,三天接待扬州游客15万人次,主要景区单日扬州游客占比超50%[1] - 连云港推出持"苏超"门票免景区首道门票政策,徐州市民利用该政策规划跨城观赛旅行[2] 城市联动营销 - 各城市结合"苏超"推出特色文旅优惠,如徐州"伏羊节"、扬州早茶文化、淮安西游乐园等,形成"抢客"效应[2] - 扬州市实施主场比赛日周末对省内12市市民免费开放国有景区政策[2] - 南通如皋中医院借赛事市集免费发放养生茶饮,实现文化宣传与品牌推广双重目的[3] 商业价值提升 - 联赛赞助咨询量显著增长,官方合作商江苏共创人造草坪7月国内运动草坪订单同比增20%[2] - 商家自发利用赛事流量,烧烤店设置观赛大屏、酒吧直播赛事、企业推出周边产品,市集摊位数量及品类持续增加[3] - 赛事强化城市荣誉感,推动市民参与度,形成"人人聊苏超、人人看苏超"的社会现象[3]
10元“苏超“小球票或撬动数千元消费?谁能接住下一个“流量之
搜狐财经· 2025-06-30 13:21
文旅消费带动效应 - 江苏通过10元"苏超"球票显著拉动文旅消费 无锡 扬州等主场城市外地游客量较前周末增长近50% [1] - 美团数据显示江苏五星酒店订单同比增长38% 常州赛场周边酒店搜索量接近翻倍 [1] - 国家发改委公开肯定赛事对激活产业和满足群众需求的双重价值 [1] 景区联动营销策略 - 常州恐龙园通过赛场恐龙玩偶助阵 带动景区搜索量上涨60% 南京取代上海成为其最大异地客源地 [1] - 常州喜来登等五星酒店周末连住订单增加13% 赛场周边酒店针对南京游客推出九折优惠 [1][3] - 连云港游客案例显示10元球票撬动人均2700元消费 家庭客群单次行程预算可达5000元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广东借鉴江苏模式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赛事期间三公里内酒店持续满房 深圳宝安主场带动周边餐饮业 [3] - 佛山"西甲"有效激活狮山镇夜经济 广州足球公园及十五运会筹备显示区域竞争态势 [3] - 赛事与文旅资源形成"火锅底料+配菜"协同效应 江苏已实现消费转化 广东处于布局阶段 [4] 跨城消费特征 - 南京至常州出现显著客流反向流动 文旅企业通过方言文化符号(如"结丨"T恤)增强体验黏性 [3] - 交通(高铁) 住宿 餐饮 景区 休闲服务构成完整消费链 衍生特产购物等二次消费场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