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位费
icon
搜索文档
吵了这么多年的茶位费,终于要被立法整治了?
36氪· 2025-10-29 18:44
茶位费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茶位费起源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广东佛山、广州等地,最初在名为“一厘馆”“二厘馆”的茶水铺出现,每人收取一厘、二厘钱作为基本消费[9] - 当时店家规定顾客至少要点“一盅两件”作为最低消费,这是在茶位费之外按正常标准收费的,“一盅”指配瓦茶盅的鹌鹑壶放杂茶粗茶,“两件”指两种自选廉价茶点[9] - 到光绪年间出现更高级的茶室茶居,后升级为茶楼,环境变高级后茶位费随之提高,还增加了每人必须交的“槟水”服务费,客人可选择性给堂倌小费[9] - 民国初年茶楼转变为公共聚集场所,成为各行各业谈生意、互通信息的地方,早茶可从早上吃到中午,占用场地需付费使得茶位费合理存在[10] - 直至今日部分茶餐厅仍实行“斋饮双计”规则,即顾客只点饮品要按双倍计价,因饮品价格不高且占位会影响餐厅收入[14] 茶位费的现状与争议 - 近年来在广东地区从茶楼到各类餐饮企业收取茶位费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出省的广东餐饮企业将此习惯带到全国各地[3][16] - 2025年10月1日-8日广东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七天假期增长11.5%,大量外地游客首次接触茶位费产生“文化冲突”[3] - 2025年10月“8个月婴儿没喝茶被收茶位费”登上微博热搜,随后“广东的茶位费合理吗”在10月中旬成为热搜话题,引发持续讨论[3][5] - 2016年8月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民意调查报告显示99%受访消费者被收取过茶位费,77%认为收取茶位费“不合理”,仅23%认为“可以理解、接受”[17] - 报告指出65%餐饮店基本茶位费标准为1-5元/人,18%餐饮店收费标准为6-10元/人,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建议统一取消基本茶位费[17] 各方观点与市场调节 - 有观点认为茶位费应与早茶文化相伴相生是合理的,属于约定俗成[10][11] - 餐饮业经营者认为做茶市旺丁不旺财,茶位费作为营收保底部分还是得收[17] - 另一种观点主张茶位费应回归“茶水费”本质,顾客想喝就上茶收费,不想喝就不上茶不收费[18] - 市场调节派认为茶位费属于市场双向选择,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自行确定,消费者选择接受与否,但必须明码标价提前告知[17][21] - 未来若消费额足够高茶位费可能不需要收,早茶文化应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做出调整,而非一味怀旧[21] 政策动向与行业演变 - 国庆前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提及经营者应以显著清晰方式对所有收费项目明码标价包括茶位费[5] - 早茶开市时间出现变化,从以往六点半开门到现在老城区老店一般不早于七点,过去九、十点钟喝茶被嘲讽为“喝太子茶”,如今对年轻人已很正常并可直落午饭[21] - 早茶消费形式多样化,新派茶楼往高端精致化发展,年轻人可通过外卖“宅”或“一人食”方式享受早茶,银发族仍是早茶主力消费群[21][22][25]
对“茶位费刺客”,消费者要敢于“挑刺”
人民网· 2025-09-18 08:53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广东餐饮行业普遍存在茶位费收费模式,其设立初衷是对提供茶水、消毒餐具等服务成本的合理补偿 [1] - 部分商家收费模式走样,在普通餐馆和大排档中,无论顾客是否喝茶或实际享受服务,茶位费照收不误 [1] - 存在未提前告知收费标准、将收费标准隐藏在菜单角落或在结账时才告知费用的现象 [1] - 有商家对无能力享受服务的婴儿也强制收取茶位费,例如汕尾一海鲜大排档对一名8个月大的婴儿收取成人标准茶位费 [1] 监管与执法行动 - 佛山、中山等地市场监管部门和消委会近年来多次发布告诫函与消费提示,要求商家明码标价、提前告知并允许自愿选择,不得强制收取茶位费 [2] - 监管部门需加大对餐饮行业的日常巡查与突击检查力度,对未明码标价、强制收费的商家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3] - 建议畅通维权渠道,例如开设小额消费纠纷快速处理通道,并线上简化投诉流程 [3] 消费者行为与维权 - 消费者在面对不合理收费时应主动询问收费项目并留存消费凭证,发现违规收费可拨打12315投诉或向消协及监管部门反映 [2] - 消费者敢于维权并善于取证能让商家意识到违规有代价,并为监管部门调查提供关键依据 [2] 法律依据与行业规范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1] - 强制收取茶位费,尤其是向未实际消费服务的婴儿收费,涉嫌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 [1]
广州拟为早茶立法,茶位费、预制菜等存争议
第一财经· 2025-05-22 18:47
广州早茶传承保护立法计划 -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列入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草案 [1] - 立法调研重点关注茶位费、预制菜、吸烟区分区等争议性话题 [1] - 官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社会各界意见用于立法分析 [1] 茶位费争议 - 广州茶楼茶位费标准为每人几元至十几元 按茶叶类型和座位等级差异化定价 [2] - 红茶/普洱/铁观音/白开水的茶位费低于花茶等品类 [2] - 包房卡座户外大厅的茶位费呈递减趋势 [2] - 行业专家认为茶位费本质是基础服务费 具有弥补低客单价利润压力的合理性 [2] - 老年群体对茶位费接受度较高 中青年群体价格敏感度更强 [2] - 部分消费者认为茶位费占餐饮总消费比例过高 影响消费意愿 [3] - 专家建议异地扩张时采用"茶位费包含在套餐"等柔性收费方式 [3] 预制菜应用现状 - 传统茶楼坚持现点现做模式 连锁品牌更多采用半成品加工模式 [4] - 中央厨房体系可提升出餐效率30%-50% 解决人力成本上升问题 [8] - 标准化生产有助于质量控制 提升品牌一致性体验 [8] - 消费者对堂食现做点心偏好度达70% 但接受商超速冻点心作为替代 [8] - 专家建议菜单明确标注预制菜品 建立与现做产品的差异化定价 [8] 限时用餐管理 - 部分茶楼实行2-3小时用餐时限 配合分时段折扣调节客流 [9] - 法律层面允许餐饮企业设定合理时限 需提前明确告知消费者 [12] - 限时措施可提升20%-30%的翻台率 但需避免歧视性执行 [12] - 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茶楼通过限时用餐可实现坪效提升15%-25%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