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火锅
搜索文档
茶火锅:还没火,就快过气了?
36氪· 2025-09-25 11:25
茶火锅市场热度与现象 - 壶・茶馆火锅在北京常年位居大众点评热门榜前列,晚间需排队两三小时,是当地“火锅排队王”[1] - 卿庭・成都鲜货火锅在上海引发排队热潮,工作日超200桌,周末峰值近600桌[1] - 苏州、武汉、南京、成都等地也出现苏见山、共炉、碳山河、蓉城小将等茶火锅品牌,成为当地热门打卡地[3] - 连锁头部品牌如湊湊火锅推出“龙井清润茶香锅”,季季红火锅联合淳茶舍推出“春茶火锅”,纷纷入局加码[3] 产品创新与体验升级 - 茶火锅产品名趋向长命名,如茶香毛肚三脆卷、桂花乌龙千层肚等,类似奶茶店风格,增强新鲜感[4] - 产品设计注重视觉冲击,如壶茶馆的“手剥山竹茉莉雪”、共炉的“普罗旺斯番茄蜜肉”,自带打卡属性[5] - 空间设计融合山野风,如共炉・茶汤火锅局结合工业侘寂风与绿植,营造自然野趣与艺术氛围[7] - 创新不仅是“以茶入锅”,更是融合多元茶文化与用餐场景,实现体验升级[9] 健康需求与市场驱动力 - 茶火锅源于川渝对“吃辣不上火”的需求,老鹰茶等自带清热解腻特性[10] - 茶叶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能在享受美味时起到抗氧化、防上火功效[10] - 茶汤锅底更适合涮鲜食材,如鲜猪血、毛肚等,能提升食材风味并让消费者感知产品价值感[12] - 全球健康经济2023年达6.3万亿美元,2023-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7.3%,健康饮食追求持续升温[12] 行业背景与成本效益 - 近一年火锅门店净增长为-27126家,行业处于激烈洗牌期[13] - 火锅人均消费从2022年86.7元跌至2025年77.4元,四年降幅达11%,行业进入微利阶段[13] - 茶火锅等细分赛道可在锅底成本上优化,牛油锅底成本占比25%-30%,而“三分油七分汤”模式可压至10%-15%[14] - 超9成年轻人认可情绪价值,超5成主要从社交汲取情绪价值,消费决策转向“意义-体验”[15] 市场前景与挑战 - 茶火锅“小而美”模式能精准聚焦目标客群,提升顾客忠诚度,但市场规模有限,扩张缓慢[17] - 品牌在食材采购、议价能力上弱于大型连锁,成本控制压力大[17] - 业内认为茶火锅缺乏独特味觉记忆点,营销过度倾斜网红包装,性价比不高导致消费者新鲜感易褪去[17] - 目前最大连锁品牌矮冬瓜红茶火锅仅20多家门店,品类预计成为区域市场的精致小店,服务于部分追求“新奇+健康+出片”的年轻人[18]
茶火锅,东方树叶的红油版
36氪· 2025-08-27 14:25
行业趋势 - 火锅行业高度饱和 新概念如茶火锅和水火锅涌现 但并非全新事物 而是行业焦虑下的突围尝试[1] - 行业进入高密度饱和状态 一二线城市商圈几乎无空白市场 低线市场增量红利被过早透支[18] - 竞争壁垒在系统化供应链与可复制营销冲刷下崩塌 价格战此起彼伏 客单价一再被压低[20] 产品创新 - 茶火锅以茶元素为卖点 锅底包括老白茶菌汤和茶炒牛油辣 单价78元 特色菜品如桂花乌龙千层肚52元 古法茶香牛肉丸等[4][6] - 水火锅以油更少 能汤泡饭为卖点 客单价90元 比茶火锅平均130元客单价低 强调油汤可饮用的健康概念[9][11] - 产品创新被指噱头大于内容 茶味在辣锅中难以体现 本质仍是传统火锅模式[4][8] 成本结构 - 牛油锅底原材料和熬制成本占比达25%-30% 改为三分油七分汤水火锅后成本可压至10%-15%[14] - 单店每月牛油支出可减少3万元 蘸料从20余种精简至基础款 人力成本下降18%[14] - 通过关联产品如麻辣烫 泡饭等 单店坪效有机会提升30%[14] 消费者反馈 - 部分消费者认为茶清香融入辣汤底 吃完不烧不燥 但亦有批评指9元红茶淡如白水 茶味无法尝出[1][4] - 水火锅获得能吃评价 但也有消费者认为口感不佳[9] - 消费者对网红甜品如手剥山竹茉莉雪冰印象深刻 等待时间达一个半小时[21] 营销策略 - 新火锅店普遍采用点评打卡送刮刮乐手段招揽顾客 奖励包括150元代金券或茶糖等小礼品[5][21] - 营销进入剧本化循环 开业前邀请探店博主拍短视频 配合限时折扣 打卡送券 抽奖活动制造社交媒体热度[19] - 通过先喝汤 再涮菜 最后泡饭等流程设计增加仪式感 强化生活方式体验[15] 财务表现 - 怂火锅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滑24.2%和14.3%[17] - 呷哺集团上半年亏损近1亿元[17] - 海底捞上半年收入207.03亿元 同比下降3.7% 净利润17.6亿元 同比下跌13.7%[17] 供应链与复制性 - 成熟产业链可在数周内批量生产新品牌 从锅底 菜品到装修 餐具全链条打包交付[18] - 个性在生产线上被磨灭 桌布花纹和菜单设计均可一比一还原 导致品牌体验无法分辨[19]
内卷的火锅江湖,“油水”已经不多
虎嗅· 2025-08-27 13:49
行业趋势:概念创新涌现 - 火锅行业出现“茶火锅”和“水火锅”等新概念主题店,菜单和锅底均强调茶元素或水元素 [1][2][17] - 这些概念并非全新事物,而是火锅时尚轮回的体现,显示出行业在高度饱和下的突围焦虑 [2][17][36] - 行业竞争已进入“高密度饱和”状态,一二线城市市场几乎无空白,低线市场增量红利也被过早透支 [31][32] 产品体验与消费者反馈 - 茶火锅产品包括老白茶菌汤锅、桂花乌龙千层肚等,但消费者体验分化,有人认可其清香,有人批评茶味不足、噱头大于内容 [1][2][8][14] - 水火锅以“油更少、能汤泡饭”为卖点,客单价约90元,低于茶火锅的约130元,但消费者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18][19][22] - 核心问题在于口味的成瘾性仍由重口味主导,健康标签难以替代“好吃”,创新概念在风味融合上存在薄弱环节 [25][26][29] 商业模式与成本逻辑 - 新概念背后是强烈的成本控制逻辑,将牛油锅底成本从占25%-30%降至10%-15%,单店每月牛油支出可减少3万元 [23][24] - 通过精简蘸料、优化人力等措施,人力成本可下降18%,并通过关联产品提升单店坪效最高30% [24] - 行业普遍采用标准化供应链,新品牌可在数周内被批量复制,导致个性缺失和同质化竞争 [32][33] 市场营销策略 - 新店普遍采用打卡送刮刮乐、限时折扣、邀请探店博主等营销手段制造短期热度 [10][34][39] - 通过“先喝汤、再涮菜、最后泡饭”等流程设计增加仪式感,试图提升体验价值,但难以支撑长期复购 [27][28][34] - 价格战激烈,客单价被持续压低,去年曾出现9.9元火锅,导致无利可图的加盟商批量退场 [22][35] 行业整体表现 - 主要公司业绩承压,怂火锅202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分别下滑24.2%和14.3%,呷哺集团上半年亏损近1亿元 [30] - 海底捞上半年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6亿元,同比下跌13.7% [30] - 竞争壁垒在系统化供应链下崩塌,真正的突围品牌寥寥,创新可能仅带来昙花一现的品牌 [35][36][37]
排队200桌,年轻人狂打卡,网红茶火锅能火多久?
36氪· 2025-07-31 20:25
茶火锅市场热度与表现 - 自今年年初起,重庆、北京、苏州等多个城市涌现出一批“茶火锅”门店,呈现全国开花态势 [1] - 截至7月29日,抖音平台“茶火锅”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突破1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数量超过150万条 [1] - 北京壶・茶馆火锅店自2021年开业后持续位列大众点评“北京火锅热门榜”前列,晚间排队人数可达200人,并已开设两家分店 [3][4] - 南京苏见山·苏式山野茶火锅开业三个多月,其双人套餐在美团售出超5000份,周末用餐高峰期需排队30分钟至1.5小时 [4] 行业参与者与产品创新 - 除独立品牌外,连锁火锅品牌如湊湊火锅于今年4月推出龙井清润茶香锅底,季季红火锅联合淳茶舍推出茉莉花茶底的春茶火锅 [8] - 锅底创新呈现“以茶为底”特色,常见茶汤包括老鹰茶、茉莉花茶、白茶、红茶,亦有品牌使用普洱茶、藏茶、乌龙茶、龙井茶、黄山毛峰等小众茶底以寻求差异化 [13] - 食材创新包括茶香毛肚、龙井虾滑、茉莉花鹅肠、红茶嫩肉片等,几乎所有菜品均渗透茶风味,如鲜茶蚕豆鸡肉丸、绿茶流沙蛋黄麻 [16] - 菜品普遍采用“盖碗茶”或“多宫格盖碗”盛放,将“茶仪式”贯穿整个消费过程 [16] 门店体验与场景打造 - 门店装修普遍主打新中式茶馆主题风,通过盖碗茶展示台、书法墙、布幔、绿植鲜花等元素强化“火锅+茶”的沉浸式体验 [9][11] - 部分品牌融合“茶火锅+山野火锅”两种流行风格,营造“在山野间品茶涮火锅”的氛围感 [11] - 锅底与底料进行深度创新融合,例如壶・茶馆将老鹰茶与牛油、麻椒、辣椒等炒制而成“茶炒牛油全红锅”,并推出茉莉番茄锅底、老白茶菌汤锅底 [15] 商业模式挑战与市场前景 - 茶火锅门店依赖“打卡经济”,通过重型装修和精致摆盘吸引消费者拍照打卡,但此举推高了门店经营成本和推广费用 [17][19] - 高成本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例如深圳张想想茶馆火锅人均消费达130元,使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了复购率,该店因成本高企、盈利微薄于去年11月歇业 [19] - 业内观点认为茶火锅创新噱头大于实质,本质是将传统火锅高汤替换为茶汤并叠加茶文化场景,缺乏鲜明的味觉标签,过度依赖网红营销和场景包装 [21][22] - 社交平台有消费者反馈茶火锅口感创新不及预期,锅底与传统重庆火锅差异不大,茶元素菜品茶味不明显,其长期市场吸引力存疑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