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时空对话哈工大航天馆: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揽月九天”后浪
央广网· 2025-10-07 15:29
航天精神传承与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作为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博物馆,通过室内外展陈将人类航天宏大叙事融入其中,展区包括“两弹一星”燃情岁月和“揽月九天”硬核科技等[1][3] - 展馆通过泛黄照片、珍贵实物以及老专家志愿讲解团成员冯涛的深情讲述,生动传递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5][6] - 航天馆汇聚了包括长征一号火箭实物在内的数百件珍贵展品,以其独特魅力点燃年轻一代探索星空的热情与梦想[1][10] 科研创新与团队实力 - 哈工大参与研制的问天实验舱小机械臂动作精准、无需微调,能够安全高效辅助航天员出舱作业,赢得广泛赞誉[7] - “问天”小机械臂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有33岁,团队成员每天工作超过14小时,以高强度科研投入保障项目成功[7] - 学生讲解员郭镇宇作为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曾参与航天课题研究并通宵达旦分析数据,体现了公司科研人员面对挑战不服输、追求极致的严谨态度[7][10]
新华财经早报:10月7日
新华财经· 2025-10-07 08:57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稳步提升。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水路电气讯加 快进村入户,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实现了 全国约3万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等级路比例达97.3%、优良中等路率达 94.8%。(新华社)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十四五"期间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据对可比 的45家批发市场统计,2024年水产品市场成交量达976.91万吨、成交额达2781.26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 长2.45%、9.13%。(新华财经) ·据公安部交管局消息,10月7日是国庆中秋假期第七天,预计返程交通流量将大幅增加,特别是环京、 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热点地区城市周边道路返程方向的交通流量将明显增长。截至6日17时,全国 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有序,未接报较大交通事故,未接报大范围、长时间、长距离严重交通拥 堵。(新华社) ·交通运输部6日发布了过去7天全国物流保通保畅运行数据。9月29日-10月5日,民航保障航班13.3万班 (其中货运航班4536班,包括国际货运航班3046班,国内 ...
新华社权威快报|嫦娥六号月壤研究上新:月球背面的月幔有点“冷”
新华社· 2025-10-06 08:06
海报制作:贾稀荃 10月6日,时值中秋佳节,国家航天局和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研究最新成 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基于嫦娥六号月球背面样品(月壤)研究发现,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的 更"冷"。 这一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月球"二分性"现象的认识,为月球正面与月球背面的月幔温度差异提供了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等科学依据,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征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数据。 该研究结果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合作完成,已刊发于国际学术 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官网。 记者:宋晨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
告别“靠天吃饭”,我国已用上模拟极端宇宙环境的“地面空间站”
齐鲁晚报· 2025-10-03 22:31
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全球领先。作为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科研共享平台,截至目前,"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累计为国内外科 研团队提供超过6万小时的实验服务。 该装置能够综合模拟真空、辐照、弱磁等九大类空间环境因素,揭示其对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体的影响规律,为航天器的高可靠与长寿命运行、航天员 长期太空驻留等提供关键研究支撑。 "地面空间站":铸就叩问苍穹的"金钥匙" 过去,一些航天实验和试验只能"靠天吃饭",等待宇宙射线的偶然到访。如今,凭借这个全球规模最大、模拟因素最多、功能最全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平 台,我国科学家就可以将极端宇宙环境"搬"回地球,铸就一把自主叩问苍穹的"金钥匙"。 0:00 / 2:44 走进这座独特的零磁空间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利用脑磁信号和鸡蛋受精卵、"植物小白鼠"拟南芥等生物样本,系统探索近零磁场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规律。借 助七层电磁屏蔽结构,这里成功模拟出比外太空还微弱50万倍的极端磁场环境,展现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精度"。 你知道被誉为"地面空间站"的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吗?在黑龙江哈尔滨,有一片面积接近50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这里是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 —— ...
最新研究:NASA在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研发方面存在关键差距,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观察者网· 2025-09-14 09:55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差距 - 科学家团队发现NASA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 可能阻碍美国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方面与中国竞争[1] - 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 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1] - 过去的研究和政策决定如削减经费和项目 造成了NASA当前在空间居住能力上存在关键差距[1]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技术优势 -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利用生物体循环与生成氧气 食物和水等资源 被认为是长期深空人类任务的更优解决方案[2] - 这些系统利用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 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闭环环境 满足食物和废物管理等基本生存需求[2] - 缺乏可用的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技术 目前限制了载人月球探索计划的目标实现[2] 美国研究预算削减和历史项目终止 - NASA曾把生物再生式方法作为研究重点 包括为太空探索开发可持续农业系统[5] - 生物再生行星生命保障系统测试综合体在2004年停止运行并被拆除 因预算削减和研究重点转变[5] - NASA开发这些生物再生技术的预算被削减后 再也没有恢复 目前剩余的研究正面临进一步削减2026财年预算的威胁[5] 中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的领先地位 - 中国国家航天局过去20年间一直积极支持并推进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6] - 中国建立了月宫一号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用于开展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地基试验研究[6] -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公布的计划显示 中国在这些新兴努力以及技术的规模与领先地位上已超越美国及其盟友[6] 国际空间站合作与中美俄太空竞争 - 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30年退役 美俄之间仅剩的太空合作项目是履行对国际空间站的义务[7] - 美国曾对中国祭出太空封杀令 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 并通过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两国航天合作[7] - 中国自2021年天宫空间站发射以来 即将成为唯一在地球轨道上拥有载人航天设施的国家[7] 中俄月球科研站合作 - 中国和俄罗斯正在联合十多个国家的伙伴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8] - 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阶段分步实施 计划2030年前后建成基本型 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8] - 中俄在国际月球科研站上的合作结合了俄罗斯数十年的航天经验与中国先进且资金充足的航天计划[9] NASA阿尔忒弥斯计划与当前挑战 - NASA的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旨在再次将美国人送上月球表面 并在月球轨道建立月球门户前哨站[11] - 美国科研团体面临向国会解释为何不应削减经费的挑战 因许多议员认为与太空中的生物系统和载人航天相关的问题已完全解决[11] - 月球与火星项目之间的分歧也是一大问题 因一些人在推动执行火星着陆任务[11] 生物再生技术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研究可以帮助推进人造环境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技术进步[12] - 太空探索所剩的技术缺口实际上是生物学上的缺口 而这些技术正是地球实现可持续未来所需的[12] - 开发这些技术不仅能让人类在地球外生存 也能在地球上生存[12] 中国月球探索计划的进展 - 中国的月球探索计划进展踏实而顺利 载人登月发展稳步推进[13] - 中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绕月探测和取样任务 为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奠定基础[13] - 中国探月工程秉持平等互利 和平利用 合作共赢的原则 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13]
“美国捉襟见肘,再看看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9-14 09:48
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竞争格局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 削弱了其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领域与中国竞争的能力[1] - 美国当前空间生命保障系统依赖补给飞行任务输送水 食物及其他消耗性物资 而BLSS利用生物体循环生成氧气 食物和水资源 被认为是长期深空任务的更优解决方案[1][2] - 美国自2004年削减BLSS研究预算后再未恢复 目前剩余研究正面临2026财年预算进一步削减威胁[5] 中美技术发展对比 - 中国过去20年间积极支持并推进BLSS研究 已建成"月宫一号"地面实验装置开展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试验[6] - 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 最终升级为多功能月球基地[8] - 美国目前没有计划重建2004年被取消的BLSS项目 仅通过"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在月球轨道建立中转前哨站[11] 国际合作与地缘政治影响 - 中俄联合十多个国家共同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结合俄罗斯数十年航天经验与中国资金充足的航天计划[8][9] - 美国曾通过"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航天合作 但中国仍自主建成"天宫"空间站 即将成为唯一在地球轨道拥有载人设施的国家[7] - 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30年退役 当前美俄太空合作仅限履行空间站义务[7] 技术应用与战略意义 - BLSS技术可推动受控农业 人造环境和精准医疗等领域进步 对地球实现可持续未来具有关键意义[12] - 美国科研团体面临向国会解释经费重要性的挑战 部分议员认为太空生物系统问题已完全解决[11] - 月球与火星项目之间存在战略分歧 部分力量正推动直接执行火星着陆任务[11]
神二十乘组工作日志“上新” 多领域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顺利
央视网· 2025-09-07 18:49
航天医学实验进展 - 乘组使用脑电设备开展上下视野研究 执行功能训练 探索利用研究等多个项目实验测试[3] - 使用眼动仪等设备开展微重力关系认知 航天人机信任与协同影响实验 助力研究微重力环境对关系认知的影响机制[3] - 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获取不同在轨时长下人体多器官形态特征 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功能数据 探索失重环境下泛血管复杂网络血流谱演变规律[5] 在轨健康保障工作 - 完成再生生保系统设备检查维护 无容器柜加压气瓶更换 站内环境监测等工作[6] - 开展质量测量 听力测试等多项医学检查 利用神经肌肉刺激仪进行肌肉放松与萎缩防护[8] - 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对抗失重生理效应[8] 人因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 - 利用相关设备开展长期在轨典型姿态下操作力变化规律研究 对比分析推拉力 旋转力等操作力天地差异及在轨变化[7] - 开展生命生态科学实验柜通用生物培养模块安装及测试 为后续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做准备[7]
现有商用磁铁可助力太空制氧,支持人类更高效开展宇宙探索
科技日报· 2025-09-02 09:12
图: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有磁铁与无磁铁的铂箔上电催化析氢反应演示。源: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德国不来梅大学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德国不来梅大学的研究人员,此次利用落塔试验模拟了类似空间站的低重力 环境,演示了去除水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气泡的一种简易方法。他们发现,在电解装置中放入商用钕磁 铁后,因磁场增强,氧气气泡更容易脱离电极。这种方法能加快低重力环境下氧气和氢气的制取速度。 研究人员还设计了能在低重力下,通过分离气泡分解水的概念验证装置,其效率接近地球环境下的 数值。 目前,研究人员仍需在低重力环境下开展进一步测试。但这项发现意味着,这种方法将能用于优化 水分解装置,从而应用于未来的宇宙探索与太空旅行。 太空任务需要高效轻便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但当前系统譬如国际空间站上的系统,依赖复杂的机 械元件且耗电巨大,因此需要找到更简便和更可靠的替代方案。 在电解水过程中,通过电极将水转化成可呼吸的氧气,这能减少向航天器额外运送的燃料和空气。 不过,由于缺乏浮力,低重力下产生的气泡无法像在地球上那样顺利离开电极表面,这意味着未来宇航 员和太空旅行者获得的燃料和空气会减少。之前提出的解决办法包括晃动或震动装置,但这些办 ...
神二十乘组:太空实验室各项在轨实(试)验稳步推进
央视网· 2025-09-01 00:50
航天员在轨工作内容 - 神舟二十号乘组太空出差超过120天 开展新一周在轨工作[1] - 乘组开展在轨情绪评价技术研究及应急决策能力评估实验 探究长期在轨情绪状态及决策能力变化规律[1] 微重力物理科学实验 - 开展高温材料实验柜样品更换 无容器柜实验腔体清理及电极维护[2] - 无容器柜将钨合金加热至3100摄氏度 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2] 空间新技术应用 - 为地外人工光合作用装置更换新反应器 完成前三阶段在轨试验[2] - 验证多项关键技术 获得大量微重力下物理化学反应数据 为地外原位资源利用技术提供基础[2] 再生生保系统维护 - 完成再生生保系统设备检查维护 开展-80℃空间冰箱加电测试[2] 航天医学实验 - 利用笔记本电脑及测试软件完成精细动作控制 信任与协同机制实验测试[3] - 持续开展人与飞行机器人协作实验 "小航"与航天员磨合探索人机高效协作方法[3] 舱内环境管理 - 定期开展物资整理 舱内环境清洁维护 打造舒适洁净工作环境[5] 航天员健康监测 - 进行眼压及眼底检查 骨密度测试等医学检查 助力地面掌握在轨健康状况[5]
“小航”再上线→材料“小熔炉”刷新纪录…… | 神二十乘组工作周记亮点多
央视网· 2025-08-31 15:13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航天员利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及相应测试软件完成了精细动作控制、信任与协同机制等实验测试工作,获取 的数据将助力地面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研究。 央视网消息: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的神二十乘组,"太空出差"之旅已超120天,在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后,神二十乘组 新一周的在轨工作包含哪些内容? 太空实验室内 各项在轨实(试)验稳步推进 在航天员心理与行为研究方面,上周,乘组继续开展在轨情绪评价技术研究及应急决策能力评估实验。相关数据将用于探究长期在 轨航天员情绪状态及应急决策能力的变化规律。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航天员正在为地外人工光合作用技术试验装置更换新的反应器。目前,该试验装置前三阶段在轨试验已 经完成,成功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了大量微重力下的多项物理化学反应过程试验数据,为发展地外原位资源利用新技术提供 了重要基础。 站内环境勤维护 健康管理有保障 上周,乘组完成了再生生保系统设备检查维护、-80℃空间冰箱加电测试等多项工作。 此外,定期开展物资整理,舱内环境清洁维护,打造舒适洁净的工作环境。 在健康维护与保障方面,乘组进行了眼压及眼底检查、骨密度测试等多项医学检查,助力地面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