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话剧《北上》
icon
搜索文档
杭产茅改话剧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
杭州日报· 2025-10-17 10:22
话剧《北上》演出与制作 - 话剧《北上》于10月15日晚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该剧是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及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 [2] - 该剧改编自作家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由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新华网联合出品 [2] - 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2] - 自2024年9月在杭州首演以来,该剧已巡演至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宁波等运河流域城市,此次重庆演出是其首次进入西南地区 [2] 剧目内容与艺术特色 - 剧目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历史线围绕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沿运河北上寻亲展开,当代线则聚焦2014年大运河申遗前后相关后辈的故事 [2] - 舞台呈现上,演员身着清代与现代服饰交替登场,运用多媒体影像与榫卯结构船只的动态组合,使运河地标“活”在舞台上 [2] - 为冲击文华奖,导演李伯男带领团队日夜排练,在剧本编排、音乐创作、舞台呈现、服装道具等环节反复打磨 [3] - 此次参评中国艺术节的版本更聚焦于谢、孙、邵三家后人在当代时间线上的交汇,以清晰展现运河人之间的生命联结和大运河申遗的时代意义 [3] 文化推广与品牌联动 - 在重庆演出期间,于重庆大剧院前厅特别打造了“一日穿越运河”主题快闪互动区,提供互动、活动与演前导赏等多元体验 [3] - 活动联动朱炳仁·铜、“繁花照水”、宇树科技等多个品牌,将杭州的风雅宋韵文化带到川渝地区 [3] - 该剧作为杭州首部运河题材大型话剧,将杭州的在地特色与季节风物带至重庆,成为多维度焕活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生动注脚 [3][4]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经典焕新与时代回响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13:53
活动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办,历时21天,汇聚全国42部精品剧目,涵盖30部在杭州上演和12部在温州展演的剧目 [1] - 活动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主办,是国家级戏剧盛会,全面展现近年来中国戏剧艺术创作的优秀成果 [1] - 活动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艺术门类 [1] 剧目特色与构成 - 开幕大戏《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采用历史与当代双线叙事结构 [1] - 剧目构成包括改编自经典戏剧或文学作品的剧目,如粤剧《程婴救孤》、昆剧《世说新语》、歌剧《原野》等,展现经典焕新 [2] - 42部入围剧目构成中国戏剧生态的微缩景观,既包含京剧、昆剧等大剧种,也包含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稀有地方剧种 [2] - 剧目选择标准扩展至长期活跃于市场的传统戏及优秀保留剧目,不搞唯题材论,既包含革命历史题材,也包含平民百姓生活题材 [3] 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 活动名家新秀云集,部分主创来自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训班,体现艺术传承 [4] - 参演团体类型多样,包括文旅系统专业剧团、高等院校演出团体、中直、省直重点院团以及市级、县级基层剧团 [4] - 活动期间举办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评论人才 [4] 活动创新与社会影响 - 活动创新延伸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文化地标开展预热活动,打破舞台界限 [4] - 活动期间发起"人人一千克,戏剧碳中和"公益行动,约140万人参与,累计贡献2000余吨绿色能量,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 [4] - 中国戏剧节自1988年创办,是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盛会,本届活动包含经典创新与时代回响 [3]
(文化中国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经典焕新与时代回响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09:03
活动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举办,历时21天,汇聚全国42部精品剧目 [1] - 活动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主办,是国家级戏剧盛会 [1] - 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部剧目在杭州上演,12台剧目在温州同步展演 [1] 剧目内容与特色 - 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艺术门类 [1] - 开幕大戏《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采用京杭大运河背景和古今双线叙事结构 [1] - 集结粤剧《程婴救孤》、昆剧《世说新语》、歌剧《原野》、越剧《我的大观园》等改编自经典的作品 [2] - 42部入围剧目构成中国戏剧生态微缩景观,包含京剧、昆剧等大剧种和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稀有剧种 [2] - 剧目选择扩展至长期活跃于市场的传统戏及优秀保留剧目,如婺剧《三打白骨精》、京剧《七侠五义》等 [3] - 在对剧目审美评价上主张弘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舞台呈现提倡简约凝练,反对脱离剧情的大制作 [3] 行业生态与人才培养 - 戏剧节名家新秀云集,部分主创来自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培训班 [4] - 参演团体包括文旅系统专业剧团、高等院校演出团体、中直省直重点院团以及市级县级基层剧团 [4] - 举办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评论人才高级研修班等活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戏剧评论人才 [4] 创新拓展与影响力 - 戏剧节创新延伸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文化地标开展预热活动 [4] - 尝试打破舞台界限,让戏剧走出剧场融入市井烟火,成为城市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4] - 发起人人一千克戏剧碳中和公益行动,约140余万人参与,累计贡献2000余吨绿色能量 [4] - 中国戏剧节自1988年创办至今三十余载,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盛会 [3]
从中国戏剧节看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33
活动概况与规模 -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于9月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持续21天 [1] - 活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承办 [1] - 戏剧节是我国戏剧艺术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盛会 [1] - 本届戏剧节共有42部剧目入围,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 [2] 剧目多样性与创新 - 参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艺术门类 [2] - 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剧种首次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 [2] - 剧目题材类型多样,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古装故事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 [3] - 婺剧《三打白骨精》创新使用无人机扮演小蜜蜂,取代传统道具操控方式 [9] 艺术创作理念与导向 - 戏剧节打破“唯首演”门槛,鼓励“十年磨一戏”精神,允许诞生60多年、演出1600多场的河北梆子《宝莲灯》等“老戏”参演 [6] - 坚持“为观众多演出”的导向,让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上演,以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 [7] - 评价标准提出不能“唯题材论”,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均被视为“主旋律” [7] - 将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组织专家对入围剧目进行打磨 [3] 戏剧与城市融合及可持续发展 - 戏剧节开幕前在杭州金沙湖大剧院、天目里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举办预热演出,打破舞台与观众界限 [11] - 通过戏剧“快闪”、讲座等活动,让戏剧浸润城市生活,推动戏剧与城市双向赋能 [11] - 提倡绿色低碳办节,舞美设计倡导凝练节制、“一装多演”,反对不计成本的“大制作” [11] - 演出现场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质道具,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低碳互动场景 [11]
让观众领略戏剧艺术多元魅力,为戏剧生态多样性注入活力 从中国戏剧节看传承与创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07
行业创新理念与导向 - 本届戏剧节释放创新信号,尊重艺术规律,打破“唯首演”门槛,鼓励精益求精,坚持“为观众多演出”,推动戏剧走进城市空间 [1] - 办节理念传递“改变、改进、改革”的新意,规则改变体现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弘扬“十年磨一戏”精神,鼓励持续打造精品,拒绝“短效辉煌”,追求“长效经典” [4][5][6] - 评价标准提出不能“唯题材论”,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是“主旋律” [9] 剧目规模与多样性 - 本届戏剧节共42部剧目入围,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艺术门类 [2] - 作品涵盖门类格外丰富,集中呈现我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丰硕成果,既有京剧、昆剧等受众广泛的剧种,也包含山东柳子戏、湖南祁剧、满族新城戏、新疆曲子戏等首次登台的特色稀有剧种 [2] - 剧目题材类型多样化,包括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古装故事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以及现实题材作品,展现一剧一格、百花齐放的创作成果 [3] 质量提升与评价机制 - 戏剧节将以往的剧本改稿会升级为剧目提升会,组织专家对入围剧目进行打磨 [3] - 推出系列文艺评论“杭州有戏”,分别让“专家评”、“青年评”、“观众评”,共同为剧目把脉支招 [3] - 鼓励院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激励演员对角色精雕细琢、塑造典型,助推剧目保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3] 科技应用与艺术本体 - 善用科技赋能,更要坚守戏剧本体,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11] - 合理运用新技术的关键是把握好度和效、服务于剧目审美表达,剧作本身的基本艺术元素必须有较高的“成色” [12] -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减法”中提炼生活的本质真实,让舞台艺术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12] 市场拓展与城市融合 - 坚持“为观众多演出”的创作导向,让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剧目优先上演,“还戏于民”,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8] - 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戏剧预热演出活动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呈现,通过戏剧“快闪”、讲座等活动让戏剧浸润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化风景 [13] - 推动戏剧与城市双向赋能,对于优化戏剧生态、拓宽观众群体、提升市场效益大有裨益 [13] 可持续发展与运营 - 本届戏剧节提倡绿色低碳办节,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公众广泛参与的低碳互动场景 [13] - 舞美设计制作倡导凝练节制、“一装多演”,反对不计成本、浪费奢靡的所谓“大制作”,道具多是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质 [13] - 鼓励“为观众多演出”,充分发挥戏剧价值,在演出中不断接受观众检验,使作品持续提升 [8]
多场“好戏”轮番登场 这个端午假期精彩不停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03 20:30
夜间文旅经济 - 端午假期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3496 25万人次 同比增长6 2% [1] 公共文化空间活动 - 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推出"典籍里的非遗"系列活动 包括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体验及31种古籍原书展示 [3] - 辽宁省锦州市少儿图书馆国学体验馆开展"宋代点茶技艺欣赏与体验"活动 参与者身着汉服体验传统文化 [9] 文艺演出市场 - 国家大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话剧《天下第一楼》和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的《北上》 后者融合古今三个时空的舞台表现手法 [10][11] -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推出曲剧儿童剧《运河幻游记》 结合运河历史与《山海经》元素 并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公益票 [13][15] 国际艺术交流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汇集海内外10余家顶尖艺术团体 呈现二十四节气·诗书画乐作品展 融合诗词朗诵 书画创作与民乐演出 [16]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启幕,北京乐山双城联动打造戏剧盛宴
新京报· 2025-04-27 07:03
活动概况 - 第十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于4月25日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开幕,由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主办,乐山市政府、中央戏剧学院特邀主办 [1] - 活动主题为"原创戏剧,时代共鸣",宗旨为"重视原创、紧跟时代、艺术精湛、服务人民" [2] - 展演分为"北京主单元""乐山展演月""高校展演月"三大板块,4月至9月在北京和乐山双城上演 [2] 展演内容 - 从全国报名剧目中遴选出15部大剧场剧目和10部小剧场剧目 [2] - 开幕大戏为国家话剧院经典剧目《大宅门》,该剧将70多集电视剧浓缩为2个半小时话剧,本轮演出8场 [3] - 北京主单元其他大剧场剧目包括《春逝》《树魂》《烟火人间》等9部作品 [4] - 小剧场剧目包括《爱情失格》《万火关》《裁·缝》等,展现小剧场话剧的独特魅力 [6] 活动规模与影响 - 十年来共有124个参演团体、238个剧目参与,线下演出915场,线上演播671场,受众达360余万人次 [3] - 活动被誉为中国原创话剧的"风向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3] -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有五六部作品参演,认为该平台为国内原创作品和创作者提供了良好交流机会 [5] 创新与拓展 - 首次采用双城举办模式,新增乐山展演月,时间为5月10日至6月10日 [7] - 乐山展演月将上演《四世同堂》《水生》《了不起的你》等5部作品 [7] - 举办"戏剧普及工作坊",国家话剧院艺术家将深入校园和群众开展培训 [8] - 组委会将举办专题研讨会探讨双城互动办展模式 [8] 特色活动 - 北京主单元期间举办"十周年海报回顾展",展示历届参演剧目海报 [6] - 西城区文化馆原创话剧《京报》将在北京与乐山两地上演 [9] - 策划"我与大师零距离"演后谈、大师工作坊、高清影像放映等公益活动 [9] - 推出多场"学生公益专场"演出,坚持惠民票价原则 [10] 高校参与 - 新增高校展演月活动,中央戏剧学院作为特邀主办方深度参与 [11] - 9月将上演中央戏剧学院创排的话剧《告别》和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11] - 中央戏剧学院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的话剧《北上》将作为闭幕演出 [11] - 活动旨在深化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新时代戏剧人才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