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IP
搜索文档
力盛体育:公司赛事业务的增长逻辑是多维度的
证券日报· 2025-10-31 17:09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证券日报网讯力盛体育10月31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赛事业务的增长逻辑是 多维度的,也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例如,丰富赛事IP数量,提高赛事站次,增加参赛队伍,加强赛事运 营,提高赛事影响力带动门票销售,和IP文创产品变现,增加曝光和赛事流量,新增广告商业赞助,体 现媒体版权价值等多方面。赛事运营的毛利率趋势,随着赛事价值的不断提升,可能会不断提升,达到 理想状态。当下的毛利率情况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
赛事IP点燃“双节” “票根经济”打造消费新场景
证券日报· 2025-10-09 00:07
体育赛事活动成为假日经济新增长极 - 全国双节期间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9万场,其中“观赛+旅游”和“参赛+旅游”类项目占比达43%,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1] - 上海、北京、四川、海南等地密集举办包括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中网、川超联赛、环岛自行车赛等多项国际顶级及草根赛事 [1] 赛事IP的培育与本土化发展 - 赛事IP确定和运营是体育赛事经济的核心环节,自主IP意味着可持续的品牌溢价和竞争力 [3] - 多项自主及国际赛事IP落地,如2025世界赛艇锦标赛(首次在中国举办并创造多个“第一”)、上海8小时耐力赛等 [3] - 力盛体育持续培育赛事IP,计划运营包括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CKC中国卡丁车锦标赛等多站赛事 [3] 赛事消费场景的经济拉动效应 - “第一现场”消费热情高涨,以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为例,官方纪念品商店亲民周边持续热销,不少明星款产品一度脱销 [4] - “第二现场”消费场景展现出强大经济拉动能力,如上海静安区茂名北路露天网球狂欢广场带动周边商铺客流增长,有餐饮店双节期间客流较平时至少增长15% [4] - 南京白马生活广场通过“苏超第二现场”的线上线下活动成功将观赛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4] “票根”经济的价值挖掘与体育消费增长 - 赛事“票根”价值被深度挖掘,在北京、湖北潜江、陕西西安、上海青浦等地,票根可享受消费优惠或解锁超200项权益,覆盖购物、餐饮、民宿及景点 [5] - 体育经济成为新消费引擎,今年上半年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总额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是网上零售中增长较快的品类 [5] - 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体育+”新业态,中国体育消费市场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6]
赛事流量如何变成经济增量
经济日报· 2025-09-05 06:01
赛事经济核心发展态势 - 赛事需求推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产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产业能级提升[1] - 群众性体育赛事流量红利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苏超"凭借乘数效应和带动效应撬动江苏全域消费增长[1] - 从"村超"到城市马拉松,持续增长的赛事流量不断激活内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1] 赛事IP价值与商业开发 - 头部赛事IP市场价值持续走高,版权费、赞助金额屡创新高,衍生品、特许经营等精细化商业开发拓展盈利渠道[1] - 2024赛季中超联赛单赛季版权与赞助收入突破16亿元[1] -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及周边商品销售额突破7亿元,"苏超"赞助商百万级官方席位一秒售罄[1] 票根经济与消费辐射效应 - 门票作为流量入口带动关联消费杠杆,刺激餐饮、住宿、旅游、交通、购物等全链条消费[2] - 常州凭"苏超"第三轮票根免费开放全部A级景区,外地游客量单周增长43%[2] - 成都围绕世运会推出100个精品消费新场景,2024年1月至7月体育消费规模突破400亿元[2] 产业链重构与区域经济动能 - 赛事需求推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产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2] - "苏超"场馆扩容与智能化改造直接拉动建筑、安防、LED、音响设备订单增长逾30%[2] - "龙超联赛"串联广东佛山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个产业链,带动产业增收超3亿元[2] 文化赋能与地域特色开发 - 赛事经济需深挖地域文化,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4] - "苏超"根植于江苏城市文化,"村超"融合侗族大歌等原生态体验,"龙超联赛"依托民间竞技叠滘漂移[4] - 应立足本地历史、民俗、产业资源打造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赛事符号[4] 跨界融合与产业协同 - 通过体育+文旅/商业、体育+城市形象、体育+健康生活等跨界融合创造复合型体验和消费场景[4] - "苏超"打造体育+文旅/商业嘉年华,成都世运会塑造体育+城市形象新地标,马拉松构建综合平台[4] - 打破产业壁垒可催生新业态、延长价值链,实现1+1>2的经济效益[4] 区域协调与差异化发展 - 需加强统筹规划弥合区域间赛事鸿沟,鼓励差异化、特色化赛事发展路径[4][5] - 推动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赛事经济新格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