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
搜索文档
训练受伤,只能自担风险?(以案说法)
人民日报· 2025-11-20 06:20
法院认为,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甘风险"原则适用于自然人在参加文体活动期间因其他参加者的 行为受到损害的情况。本案中,孙某在参加花样滑冰培训期间摔倒受伤,其不是因为"其他参加者"的行 为受到损害,应当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条,适用"活动组织者"有关责任的法律条文。 未成年人孙某自2019年起在某体育公司处学习花样滑冰。一天晚上,孙某说自己腿疼,其母就该情况与 教练进行沟通。隔天,孙某进行花样滑冰训练时摔倒,当天就被送往医院治疗,初步诊断为股骨干骨 折。 孙某一家认为,由于教练指导错误,导致孙某在训练过程中摔倒并遭受严重损伤。但体育公司及教练等 人则针锋相对表示,不存在教练错误指导的情况,对孙某的训练也不存在基础性技术性错误。孙某自愿 参加自甘风险的体育活动,应由孙某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民法典里的"自甘风险"原则可以用于本案的情况吗? 经法院核查,除冰场入口处张贴有入场须知外,没有证据显示体育公司对学员的安全训练采取了其他 的、必要的防护措施。事发当时的视频显示,冰面有多名未成年学员自行练习,一名教练人员在场上巡 视。孙某摔倒后,在场教练人员上前查看后旋即滑离;在孙某仍无法独立站立的情况下,教练人员滑 ...
我把“体育外卖”送上门
经济观察报· 2025-11-06 17:16
行业概述与商业模式 - 上门体育教练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正在多个城市兴起,其核心服务模式是教练直接到客户指定地点提供培训[4] - 该模式被称为“体育外卖”,其市场潜力和职业价值受到从业者重视[6] - 行业主要满足中产家庭对于便利和专业体育培训的需求,这些家长收入较高但工作繁忙,难以亲自带孩子锻炼或接送[1][11] - 中考体育测试提分的巨大需求是催生此类新型服务模式的主要动力[4] 主要市场参与者与规模 - 个体教练杨乔主要服务2岁半到14岁孩子,每节课1小时,平均每天上四节课,周末每天多上两节课,月收入约5000元[8] - 田龙金在杭州管理的团队拥有千余位教练,其中全职教练占一半[9] - 陈学利在北京创办的公司平台已入驻3000余名专业教练,服务覆盖100多个城市[10] - 平台将教练分为三类:签劳动合同的正式教官、优先接单的优质教练、有资质的普通教练[11] 收入分配与盈利模式 - 平台采用分成模式,课程收入的70%归教练,剩余30%中5%-10%归平台,20%-25%归合伙人[11] - 中考体测培训占平台盈利来源近60%[15] - 在杭州,60分钟左右课程平均售价为300元,12课时起报[15] - 北京地区中考体测突击班团购价77元(1.5小时),私教价230元,某平台页面显示已有1800多人购课[15] 目标客户与市场需求 - 客户群体主要为中产家庭,愿意为便利和专业付费[1][11] - 3-6岁儿童体适能市场需求较大,家长希望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13] - 6-14岁孩子家长更关注体育成绩提升,特别是中考体育测试[13] - 约40%客户需求直接来自体测提分,一些成绩优秀但体育拖后腿的学生家长在初三时会产生焦虑性需求[14] 服务内容与效果 - 课程内容涵盖短跑、长跑、跳绳、立定跳远等中小学考试项目[14] - 通过系统训练可显著提升成绩,案例如学生小林引体向上从0个提升至15个,立定跳远从2米提升至2.48米,体育成绩提高15分[13] - 有些学生通过1-2个月训练,体育成绩可从十几分提升至满分[15] 行业挑战与从业者状况 - 教练面临交通意外、安全纠纷、客户投诉和临时爽约等风险[17] - 部分平台未配置意外险,教练需自备安全装备[17] - 公司30%教练为刚毕业或毕业1-2年的体校学生,因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满足家长需求,遇订单少时易离职[18] - 从业者认为这是一份自由且体面的职业,但部分年轻从业者仍觉得“不够正式和稳定”[18]
我把“体育外卖”送上门
经济观察报· 2025-11-06 17:16
行业兴起背景与核心驱动力 - 中考体育测试提分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以“上门”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4] - 体育中考成绩对升学至关重要,例如北京满分50分、郑州满分100分,直接影响高中选择,家长存在“保分”焦虑[12] - 目标客户多为中产家庭,收入较高但工作繁忙,愿意为便利和专业付费[10] 商业模式与服务特点 - 服务模式为家长通过平台下单,教练上门授课,相比场馆教学更自由灵活[7] - 平台负责审核管理教练并匹配订单,课程结束后进行双向评分,评分影响教练接单优先级[10] - 平台收入分配模式为教练获得70%,平台抽取5%-10%,合伙人获得20%-25%[10] - 课程定价因地区和课程类型而异,例如北京中考体测突击班团购价77元(1.5小时),私教价230元;杭州课程平均售价300元(60分钟)[13][14] 市场规模与代表企业 - 代表企业之一陈学利的公司平台已入驻3000余名专业教练,服务覆盖100多个城市[10] - 另一代表企业田龙金的公司在杭州管理千余人教练团队,其中全职教练占一半[8] - 中考体测培训是核心盈利点,占陈学利公司平台盈利来源近60%[14] 从业者构成与职业现状 - 教练主要来源包括原体育培训老师、体校毕业生以及兼职的在校体育老师[14] - 典型教练杨乔月收入约5000元,收入按课时计算,周末因课程较多收入更高[7] - 部分年轻从业者(如毕业1-2年的体校生,占某公司教练30%)因教学经验不足、订单不稳定感觉职业缺乏保障而离职[16] 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 - 服务对象主要为2岁半至14岁儿童及青少年,需求分层明显:3-6岁侧重体适能和户外活动,6-14岁侧重提高体育课成绩[11] - 田龙金公司约40%客户需求直接指向体测提分,通过1-2个月训练可使部分学生成绩从十几分提升至满分[12][14] - 具体培训项目紧扣考试要求,如短跑、长跑、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12]
“体育外卖”热的冷思考(微观)
人民日报· 2025-11-06 06:11
行业定义与市场热度 - 上门体育培训服务是体育培训与"上门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兴赛道[2] - 平台上线10个月用户突破30万,覆盖全国超百个城市,复购率约45%[1] - 消费市场从青少年体适能训练、田径、跳绳、搏击等专项技能学习,拓展到更多健身群体[1]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推动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1] - 社会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日益重视,折射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1][2] - 服务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一对一私教和多人拼团课[1] 行业积极实践 - 部分平台对线上教练设置资质证书、教学案例、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等四重审核[2] - 部分平台为学员投保意外险,若在课上发生磕碰或损伤可申请理赔[2] - 学校体育活动创新案例涌现,如湖南岳阳建立班级代表队定期比赛,四川成都引入飞盘、跑酷等新兴运动项目[3] 行业发展挑战 - 教练资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认证体系[1] - 临时运动场地的安全标准不明确,风险预警机制亟待建立[1] - 意外伤害发生时的责任认定与救济渠道有待畅通[1] 行业规范与监管方向 - 需制定专项服务标准,利用新技术监测服务质量[2] - 需明确界定平台企业、教练员和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2] - 需以绣花功夫完善行业规范,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2]
“体育外卖”,热度如何持久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41
行业模式与定义 - 新兴模式为“体育外卖”,即用户线上一键下单,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 [1] - 该模式将体育培训与“上门经济”深度融合,开启健身新模式 [1] - 小区花园、口袋公园甚至家里的客厅都可以成为临时运动场 [1] 市场基础与驱动因素 -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1] - 上门收纳等服务普及提升了消费者对上门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1] - 该模式帮助体育从业人员拓宽增收渠道,并让家庭以更便利的方式满足健身需求 [1] 行业现状与机遇 - 行业目前处于发展初期,被视为一片创业蓝海 [1] - 在各大网络平台,不少体育机构和健身教练通过发布视频吸引客户并积累稳定客源 [1] - 这一模式为体育从业者带来新的机遇 [1] 面临的挑战 - 行业面临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规范等问题 [1] - 针对该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出台 [1] - 重点是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准入制度,并制定相应标准以保障服务质量和消费安全 [1]
“体育外卖” 热度如何持久
新华社· 2025-10-30 06:11
行业模式与定义 - 新兴模式为“体育外卖”,即用户线上一键下单,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 [1] - 服务场景灵活,小区花园、口袋公园甚至家庭客厅均可成为临时运动场 [1] - 该模式是体育培训与“上门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 [1] 市场驱动力与机遇 - 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为模式发展奠定基础 [1] - 上门收纳等服务普及提升了消费者对上门服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1] - 模式为体育从业人员拓宽增收渠道,并帮助家庭以更便利方式满足健身需求 [1] - 各大网络平台成为体育机构和健身教练发布视频吸引客户、积累稳定客源的重要渠道 [1] 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规范等问题 [1] - 目前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针对该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出台 [1] - 专家建议重点加强监管,建立准入制度,并制定相应标准以保障服务质量和消费安全 [1]
“体育外卖”火了,如何持久飘香?
新华网· 2025-10-26 15:13
行业概述 - “体育外卖”新业态兴起,即用户预约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开启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 [1] - 该模式凭借“送课到家”、“随时开练”等特点,开辟了体育产业新赛道,教学场地包括小区花园、口袋公园甚至家庭客厅 [1] - 行业本质是体育培训与“上门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消费者对上门服务的接受度提升 [5] 市场需求与驱动因素 - 需求火爆,核心优势包括“不用接送,省时省力”、“一对一教学,效果有保障”以及“价格实惠” [3] - 中考体育权重提高导致学生群体体育训练需求显著增长,体适能及中考体测相关课程约占平台订单的80% [3] - 特定需求增长,如“体态矫正”、“增高训练”、“改善视力”以及成年人学习体育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带来不同“菜系” [3] - 付费方式灵活,采用单次付费、灵活团课、即时评价反馈模式,解决了传统模式需一次性预付数千甚至上万元学费的痛点 [3] - 场地条件改善提供支撑,全国体育场地达484.17万个,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社区健身房、口袋公园等设施增加 [4] 市场参与者与规模 - 模式为体育从业者带来新机遇,教练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吸引客户,逐步积累稳定客源,体育专业院校大学生兼职可赚取“第一桶金” [2] - 个人教练案例显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教学视频可积累口碑,实现月收入稳定在万元左右 [2] - 规模化平台崭露头角,例如“乐时运动”平台上线10个月用户突破30万,覆盖全国超百个城市,复购率约45% [2] 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准入门槛低、缺乏行业规范问题,从业者包括专业教练、兼职大学生及“野路子”教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6] - 存在教练未经培训上岗、非专业学生冒充教练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并埋下运动损伤隐患 [6] - 安全保障不足,个别平台提供运动意外险,但更多个体接单采取按次付费,不签合同不买保险,损伤后责任难以厘清 [6] - 有案例显示孩子训练不当造成骨折后,与教练就医疗费用难以达成共识,市场监管部门调解也未获满意结果 [6] 行业发展与监管 -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针对该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出台 [7] - 已有平台主动参考《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对教练设置资质证书、教学案例、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的“四重审核”以把控服务质量 [7] - 专家认为需加强监管,建立准入制度,制定服务质量标准,从制度上守住消费安全底线,引导从业者规范运营以实现长远发展 [7]
【滔滔两岸潮】台湾青年教练“登陆”续写羽毛球情缘:培养青少年新星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6:12
2024年5月,萧向钧决定定居南京高淳,在当地少儿体校从事羽毛球教学工作。他希望,通过日复一 日、稳扎稳打的启蒙训练,助力更多孩子实现"从0到1"的突破,提高竞技水平;发现新星、培养新星, 持续推进羽毛球青训发展,为两岸体育融合发展贡献力量。(张传明) 从受大陆教练指导参加国际赛事,到"登陆"南京从事青少年羽毛球教学,台湾青年萧向钧扎根南京续写 羽毛球情缘。近日,萧向钧在受访时,讲述了他的故事。初中阶段,热爱羽毛球运动的萧向钧用3年时 间,将台湾羽毛球比赛的冠军名次拿到"手软"。高中阶段,萧向钧准备向世界级锦标赛发起冲击,其日 常训练转由大陆教练陈康接手。 2006年他在韩国首尔参加了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的男子双打比赛。在大陆教练陈康的帮助下,他最终 拿到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陈康教练的教诲,让其受益良多。他也萌发了去大陆走一走、看一看的想 法。 ...
课后“体育外卖”悄然兴起 教练上门授课受家长青睐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1:33
行业模式与兴起背景 - 一种被称为“体育外卖”的上门体育培训模式正逐渐兴起,家长通过线上预约,教练携带器材在小区、公园或运动场为孩子进行训练[1] - 行业在“双减”政策落地和中考体育权重提高的背景下迎来快速成长,家庭体育培训需求持续释放[3] - 以成都某机构为例,其团队从2020年成立时仅1-2名教练,快速扩充至30余名教练,稳定学员约600人,每年服务本地青少年超1000人次[3] 课程设计与服务特点 - 课程设计呈现明显的年龄段细分:幼儿阶段以趣味启蒙为主,小学阶段聚焦体测达标,中学阶段针对性突破中考体育项目[3] - 部分机构还推出综合体能、体态矫正、长高、减肥等专项课程以满足个性化需求[3] - 家长反馈显示,户外训练让孩子接触自然,相比室内更舒适,并能明显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耐力[4] 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 充足的户外场地为教学模式提供了支撑,截至2024年底,四川省已建成体育场地32.6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4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4] - 机构会为所有学员购买覆盖整个学习周期的运动意外险,教练入职需经过严格资质审核并掌握应急处理知识[3] - 每次上课前教练会评估场地安全性,教学过程中学员不离开家长和教练的视线[3]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未来发展有三大核心方向:更加专业化与标准化,以应对部分教练缺乏系统培训和资质的问题;服务更加细分,可能出现家庭体育顾问、体态矫正等精准服务;融合科技手段,通过穿戴设备让训练更科学高效[4]
体育外卖”亟待从“快餐”变成“营养餐
新华日报· 2025-10-13 14:22
行业市场表现 - 南京市场暑期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教练日均授课达4节 [2] - 客单价集中在150元至300元区间,其中“三人团课”占比超过50%成为最受欢迎形式 [2] - 中考冲刺课程占暑期订单65%,每小时收费250元至350元 [4] - 高阶专项训练(如职业联赛背景教练)客单价可达500元以上 [4] 服务模式与用户需求 - 服务模式通过线上预约实现教练携器材上门授课,形成“线上预约—线下执行—效果追踪”完整链条 [1][7] - 核心用户需求包括省时省力(节省健身房往返40分钟)、个性化教学、环境安全及时间灵活 [2] - 需求驱动因素涵盖中高考体育分值提升、体重管理理念普及及传统机构无法满足个性化课程安排 [3][4] - 训练效果显著案例:学生跳绳成绩从每分钟120个提升至170个达到中考满分标准 [4] 行业生态与挑战 - 行业面临标准化缺失、资质审核不规范问题,平台存在“野生教练”无证书教学现象 [5][6] - 运动损伤风险案例:教练未纠正基础动作导致学员膝盖内扣等不可逆损伤 [5] - 部分地区尝试“社区运动驿站”模式,由政府提供闲置空间、专业机构运营以解决场地问题 [7] - 专家建议体育主管部门定期发布机构白名单,查处无资质培训以构建良性行业生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