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算力盒/一体机

搜索文档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7-05 19:47
核心观点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趋于理性与聚焦,地域特色明显,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是重点省份[1][4][5]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55万亿,预计2025年达1.76万亿,未来5年增速14%[2][39] - 市场竞争格局未定,高技术离散制造业和信创/国产替代行业潜力大[3][50] - 大模型应用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可能加速市场变化[3][52][53] - 数据开放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数据构建行业认知壁垒[3][56] 需求市场分析 地域特色 -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是制造业企业数TOP4省份,数字化转型积极[4][5] 评优侧需求 - 生产相关改造是重点,占比57.8%,聚焦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检等核心场景[8] - 细分场景中生产管理占比12.5%,协同作业11.6%,质检11.1%,仓储物流10.3%[9] 招标侧需求 - 政府主导占比95.2%,以数字化诊断为主;国企侧重转型实施[10] 安全需求 - 设备、工控系统和数据安全防护需求迫切[12] 企业转型现状 转型认知 - 86.7%企业认为转型必要,71.1%已部署多种工具,55.6%推进至核心业务[16] 驱动因素 - 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推动是主因(73.3%),数据孤岛问题占55.6%[19] 紧迫场景 - 数据准备最迫切(77.8%),其次是供应链管理(68.9%)和生产管理[21][22] 投入计划 - 77.8%企业未来1年将增加转型投入,增幅5-10%,软件支出占比46.6%[27][28] 大模型应用 落地场景 - 客户洞察与营销管理占比40%,供应链管理35.6%,数据服务33.3%[30] 顾虑与期望 - 80%企业担忧结果不确定性风险,期望领域知识增强(66.7%)和多模态理解突破(62.2%)[33][36] 探索方式 - 44.4%企业倾向联合研发或使用外部成熟产品[36] 供给市场特征 市场规模 - 2024年1.55万亿,2025年预计1.76万亿,5年CAGR14%[2][39] 产品服务 - 呈现软硬服一体化趋势,解决方案更系统化[44][46] - 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场景产品覆盖全面[45] 解决方案趋势 - 软硬融合和跨模块融合明显,如物料搬运系统与CIM解决方案结合[47] 大模型探索 - 通过智能体、大模型+大模型、大模型+产品三种方式深入应用[48][49] 未来机会与思考 行业机会 - 高技术离散制造业潜力大,垂直行业攻坚和信创/国产替代易出领头企业[50] 大模型影响 - 短期对格局影响有限,长期取决于对实际生产的支撑能力[52][53] 数据战略 - 重点是通过数据构建行业认知壁垒,完成数据-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链条[56]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08 20:41
需求端分析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呈现地域特色,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制造业大省是转型主力区域,产业协同和基础能力提升是共性举措[1][4][5] - 需求场景呈现分化:评优侧聚焦生产制造环节落地操作(占比57.8%),招标侧以政府主导(95.2%)的转型诊断+实施为主[8][10] - 企业转型态度趋于理性,86.7%认可转型必要性,77.8%计划增加投入,但更关注产品实用性而非技术热度[16][27] - 紧迫场景TOP3:数据准备(77.8%)、供应链管理(68.9%)、生产管理(设备/排产/AI质检)[21][2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55万亿,预计2025年达1.76万亿,未来5年CAGR约14%[2][39] - 增长驱动因素:政策目标导向(2025/2027/2030节点)、技术迭代(大模型等)、产业链协同需求[39] - 支出结构向软件倾斜,2024年软件支出占比达46.6%[28] 供给市场特征 - 产品体系趋向统一化:以数据/场景维度划分,新增大模型服务(API/智能体等)和硬件产品(大模型一体机)[44][45] - 解决方案呈现两大融合:软硬服一体化(如工业富联视觉检测设备)、跨模块业务打通(人财物产供销联动)[46][47] - 大模型应用探索三大路径:智能体开发(腾讯/字节)、模型联合(雪浪云+DeepSeek)、产品赋能(中控技术PLC)[48][49] 竞争格局与机会 - 高技术离散制造业(半导体/电子等)和信创/国产替代领域存在领头企业孵化机会[50] - 大模型短期难改格局,长期取决于对生产场景的支撑能力,当前应用集中在辅助代码/知识问答等非核心环节[52][53] - 数据价值构建比开放更重要,需完成数据-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认知链条构建[56] 技术应用进展 - 大模型落地场景以营销销售(40%)、供应链管理(35.6%)、数据服务(33.3%)为主,生产环节渗透率低[30] - 企业主要顾虑:结果不确定性(80%)、领域知识不足(60%)、多模态限制(55.6%),期待能力增强方向[33][36] - 工业智能体处于工具属性阶段,需解决数据质量(噪声/标注)、模型可解释性等训练难点[49]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5-10 17:05
需求端分析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呈现地域特色,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制造业大省转型积极性高,聚焦产业协同和基础支撑能力提升[1][4][5] - 需求场景分化为评优侧和招标侧:评优侧57.8%需求集中于生产管理、协同作业、质检等核心生产环节[8][9],招标侧以政府主导(95.2%)的转型诊断+实施为主[10] - 企业转型态度理性务实:86.7%企业战略认可必要性,77.8%计划增加投入,软件支出占比提升至46.6%[16][27][28] - 紧迫场景TOP3为数据准备(77.8%)、供应链管理(68.9%)、生产管理(设备/排产/AI质检)[21][2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市场规模达1.55万亿,预计2025年达1.76万亿,未来5年CAGR约14%[2][39] - 增长驱动因素:政策目标导向(2025/2027/2030关键节点)、技术迭代(大模型+解决方案精准化)、企业主动寻求供应链协同与数据价值释放[39] 供给端特征 - 产品体系趋于统一:按数据/场景维度划分,软硬服一体化解决方案占比提升[44][46] - 解决方案两大融合趋势:软硬件组合(如工业富联机器视觉检测设备)、跨模块业务打通(人财物+产供销联动)[47] - 大模型应用探索:40%企业聚焦营销管理,35.6%探索供应链管理,33.3%布局数据服务[30];落地方式以智能体开发(腾讯/字节)、大模型联合(雪浪云+DeepSeek)、产品集成(SCADA+PLC)为主[48][49] 竞争格局与机会 - 高技术离散制造业(半导体/电子)和信创/国产替代赛道潜力突出[50] - 大模型短期难改格局,长期取决于对生产场景的实质支撑能力[52][53] - 数据竞争关键:构建"数据-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闭环,非盲目跟随开放[56] 技术应用现状 - 生产管理(MES/APS)、质量管理(视觉检测)、设备管理(远程监控)场景产品覆盖最全面[45] - 工业大模型当前工具属性明确:80%企业担忧输出不确定性,66.7%期望突破领域知识增强[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