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业务
搜索文档
浦发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22.80亿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30 22:11
核心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22.80亿元,同比增长1.88% [1] - 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8.19亿元,同比增长10.21% [1] - 成本收入比为27.53% [1] - 截至三季度末资产总额9.8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5% [1] - 截至三季度末负债总额9.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3% [1] 资产负债与信贷情况 - 本外币贷款总额(含票据贴现)5.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06.00亿元,增长5.20% [1] - 母公司日均生息资产中信贷(不含票据贴现)占比同比提升约2.58个百分点 [1] - 本外币存款总额5.62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9% [1]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 - 不良贷款余额728.8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65亿元 [1] - 不良贷款率1.29%,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 [1] - 拨备覆盖率198.04%,较上年末上升11.08个百分点 [1] 重点业务发展 - 服务科技型企业超25万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万亿元 [2] - 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规模突破百亿,实现18个试点城市业务全覆盖 [2] - 累计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3.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2.91% [2] - 前三季度实现在线供应链业务量5748.56亿元,同比增长267.65% [2] - 绿色信贷余额7002.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70% [2] - 累计向217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273.62亿元 [2] - 绿色产品托管规模693.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32% [2] 特色与创新业务 - 前三季度落地约40项全市场首单、首批业务 [3] - 境内外并购贷款余额237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3% [3] - 前三季度新发放并购贷款834亿元,同比增长33.33% [3] - 避险业务服务企业客户数超2.3万户 [3] - 面向企业客户的避险交易量超7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3]
FICC系列观察一:十年终破壁,他们真的重新定义了FICC
华尔街见闻· 2025-03-26 17:52
战略布局与团队建设 - 2015年起平安集团从海外引入顶尖金融交易专家Christopher Hodson和Yunho Song,组建国际化FICC团队,专注固收、外汇及大宗商品领域 [1] - 团队初期投入巨大资源开发金融交易系统、量化估值模型及做市能力,当时市场对做市业务需求较低,但公司预判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趋势(从4%降至1.73%)将催生交易需求 [2][7] - 十年间团队从自营转向做市业务,2022年升级至2.0战略,提出"客户优先"理念并纳入考核,淘汰违背该原则的员工 [6][11][13] 市场环境与业务转型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从40万亿元(2014年)扩张至180万亿元(2024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3%降至1.73%,推动机构从持有策略转向交易策略 [7][9] - 2022年债市动荡期间(利率债飙升40bp、信用债暴涨150bp),团队通过量化模型、智能系统及全市场交易网络承接抛售压力,成为关键流动性提供方 [21][23][24] - 做市业务量现居市场首位,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服务生态,80%订单由AI处理,实现毫秒级定价与成交 [15][17][18] 创新实践与生态构建 - 首创熊猫债做市模式:通过路演与亚投行合作,使其债券利差收窄50bp,2024年举办国际论坛推动熊猫债流动性提升 [30][31][32] - 避险业务转型为"解决方案专家",采用扁平化服务模式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增长点 [34] - 做市文化改变市场陋习,发行人开始重视流动性对利率的影响,优质熊猫债收益率比非做市品种低50bp [35][36] 行业前景与国际化 - 海外发行人如奔驰、宝马、拜耳加速进入中国熊猫债市场,反映债市国际化程度加深 [37] - 公司预期未来债市将接近成熟市场水平(如苹果发债仅溢价2bp),降低融资成本并提升发行效率 [37][38] - 活跃的市场生态将促进实体企业融资便利化,同时为具备系统化能力的机构创造机遇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