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麦1860
搜索文档
风雨之下稳粮仓——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密码”
河南日报· 2025-10-23 07:51
10月11日,永城市高庄镇盛源农机专业合作社,13座烘干塔日夜吞吐、全天候运转。 张朋 摄 碧波荡漾的湖水通过宿鸭湖水库渠首闸闸门奔涌而出,沿着干渠流向广袤的田野(摄于7月16日)。 弓华静 摄 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不易。今年春节雨雪寒潮、春季少雨干旱、夏季干热风、秋季旱涝急转……一系列挑战接 踵而至,粮食生产形势严峻。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河南农业抗灾能力的建设不仅关乎1亿人的饭碗,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如何提升河南农业韧性,使其面对各种冲击和长期压力时,能够预防、预见、吸收、适应并转型,从而维持 核心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深入一线,试图解码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从何而来。 让作物扛住极端天气 "郑麦1860是真抗造!"回忆今年夏粮的收成,民权县花园乡种粮大户吴成林不由感叹,"今年春季干旱、初夏 高温,换老品种早减产了。" 这份"抗造"在今年6月测产中得到硬核印证。民权县郑麦1860示范田,实收面积9.94亩,平均亩产达766.4公 斤;在获嘉、鹤壁、南乐等地,它同样交出亮眼答卷——获嘉县实收3.6亩,平均亩产856公斤;鹤壁市城乡 一体化示范区实收3.7亩,亩产822公斤;南乐县实收3.3亩,亩产8 ...
中原粮仓的“芯”动能——“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5-29 06:40
河南种业发展现状 - 河南种业从解决"吃得饱"转向保障"吃得好",从应对"靠天收"到实现"科技赢",致力于让每一粒种子都成为丰收的希望 [2] - 河南品种选育与需求同频共振,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3] - 2021年以来河南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占全国30.7%,居全国第一 [6] - "新麦58"和"郑麦918"分别以1618万元和1918万元刷新我国小麦单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纪录 [6] - "新麦58"荣获2023年农业农村部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优质强筋小麦金奖 [6] - 河南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45% [14] 育种技术创新 -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育种技术变革,现代农业"芯片"不断升级 [9] - 智能温室通过智能控温调湿系统模拟不同生长环境,缩短冬小麦春化过程,将传统10年育种周期大幅缩短 [10] - 植物CT扫描仪能多角度精准捕捉育种材料关键表型特征,解决人工定性判断的局限性 [11][12] - AI技术赋能表型采集和育种决策,推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育种技术革命 [12] - 构建"1个企业+1位首席科学家+N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3] 代表性品种表现 - "洛旱"系列小麦品种经过4次迭代,抗旱特性保留同时高产、抗逆性提高,主推品种"洛旱22""洛旱28"创造亩产650公斤以上纪录 [3][4] - "郑麦1860"连续3年被列为国家主导品种,在减少肥料使用20%条件下保持稳产 [5] - "郑麦1860"达到优质中强筋标准,商品性好、出粉率高,山东鲁花面粉食品计划收购20万吨 [5]
科技赋能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召开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会
新京报· 2025-05-26 12:32
小麦单产提升技术 - 中麦578在2024年秋播后经历冬春夏三季干旱条件下预计亩产超650公斤,示范田面积超500亩[1] - 采用精细整地、适期晚播、种子包衣、肥水调控等综合技术,通过"田间课堂"形式推广技术[2] - 应用"多级联动"推广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应对2025年春季低温冻害和干旱逆境[2] 技术推广体系 - 2024年在河南省8个地市13个示范县设立20个百亩核心示范区和40个展示基地[2] - 技术辐射周边480多万亩小麦生产,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2] - 睢阳区示范方辐射面积达3万亩以上,田间长势均匀[1] 品种选育与推广 - 选用中麦578、郑麦1860、郑麦136等主栽优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2] - 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机制[2] - 示范田采用播期播量控制、播种方式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1]